为什么有中文弹幕,却少有英文弹幕?这得从表音、表意文字说起

中国弹幕近几年发展热乎,弹幕视频网B站(bilibili)上市股价飙升。


为什么有中文弹幕,却少有英文弹幕?这得从表音、表意文字说起


国外不是说没有弹幕网站,但是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系弹幕网站都没火起来,像一个魔咒一样。


这是为何呢?


如果从语言学角度看,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语言属于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的语言书写符号直接表示发音,字形服从于字音,不直接表示意义。


中文属于具有一定表音功能的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语言书写符号表达的是意义,虽然在文字结构上也有表音成分,但字音服从于字形,文字符号不直接表示语音。


同样的,日语弹幕也发展良好。


为什么有中文弹幕,却少有英文弹幕?这得从表音、表意文字说起


汉字传入日本为日本先民所用,在最初用汉字表达汉语中没有的事物或概念时,日本人想到了一个方法——取其字音和字形,抛去含义。从而发明了汉字的假借用法,从《古事记》到《万叶集》文献中出现了万叶假名。后来出现了纯粹的表音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混合使用。


中日弹幕火热,英文弹幕却没能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阅读理解过程是有区别的


英文的扫读难度大

我们在阅读中文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逐个扫描的,而是成区域的扫视。人眼盯着一个汉字看的时候,余光可以看到这个汉字左边的1-2个汉字,右边2-3个汉字,加起来,人眼一次最多能看5-6个汉字。


为什么有中文弹幕,却少有英文弹幕?这得从表音、表意文字说起


所以调换相邻或者隔了一个字的两个汉字,实际并不会对读取造成多大影响。但假如调换的汉字超出了这个距离,阅读起来就有些困难了,即便一小段话只换一对汉字的位置。


另一方面,表音文字的字母构成词缀,词缀构成单词,单词构成语句。西方人在阅读表音文字的时候,熟练者同样能够一目十行。


但如果对英文语句做单词置换测试,再进行扫读,就会发现扫读难度更大。

如果只调换语句中一个单词的字母顺序,譬如“Do you undrestnad?”通常也能快速理解原意。


接下来尝试交换多个单词的顺序。


先找个例句 “You make millions of decisions that mean nothing.”

调换单个单词字母顺序:“You meka miollins of desicions htat maen nohting .”


单词字母调换是没问题的,快速扫读一样能凭借阅读惯性看懂。


调换多个单词位置:“You make of decisions millions nothing that mean.”

快速扫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同样能够快速提取出关键字,You,make,decisions,nothing,mean,但是出现了麻烦,你无法通过直觉瞬间反应make后面应该接哪个词,直觉告诉你make of是一种可能,make decisions是一种可能,make nothing也是一种可能。所以扫读受到干扰,出现了不顺畅。


英语中除了容易混淆的动词介词词组,还有俚语,简化口语等固定搭配的语序,一旦调整顺序,语句意义会直接发生改变。


譬如说 “I have to hit the books."

其中“hit the books”是俚语用功的意思,但稍微调整一下顺序,

“I have books to the hit ." 俚语语意就会直接消失,整句含义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虽然中文语句也有关部键分不能置换,但关部键比分英少文些一。中文和英文的词性句式大类体同,是但句结式构附的属部和分修部饰分这方英面文中比文复得杂多。动词不定式,介短宾语,主关从系,时态,很都多是中文没有的,但这都些是英文里的重要部分。


所以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在句式结构和复杂度差不多的条件下,英文语句中的关键部分比中文多,所以在文字互换扫读测试中,扫读英文语句的难度会高于中文语句。这能说明什么呢?


我们看弹幕网站的弹幕不是一条一条看,而是一片一片扫读的,提取出关键字就能直觉反应出这一片弹幕是在说什么。当我们扫读一片一片的英文弹幕时,虽然也能提取出关键字,但是关键字关联复杂,不能瞬间明白这一堆英文弹幕在说什么。


一个可以找到的佐证是,2018年11月,油管上出现了一个自制插件,叫做Dmooji弹幕君。chrome浏览器安装了这个插件后,就可以通过插件发弹幕,在屏幕实时显示。


为什么有中文弹幕,却少有英文弹幕?这得从表音、表意文字说起


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大家可以感受感受。看一下扫读弹幕是否容易,我身边英语母语朋友表示扫读困难,更别提我们了。


为什么有中文弹幕,却少有英文弹幕?这得从表音、表意文字说起


事实上,海外媒体很早就有关于弹幕网站为何流行不起来的讨论了。

KrASIA上有一篇长文,里面就提到了关于弹幕网站为啥在美国不流行的原因。

Despite the popularity of bullet comments in China, major video websi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make any significant moves to change their video-viewing cultures. Neither Facebook nor Youtube adapted the bullet comment feature to their website. Language barriers may be an obvious obstacle. Although Youtube and Facebook services are offered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bullet comments are hard to distinguish and put apart. Unlike Bilibili and AcFun, whose users are predominantly Chinese, Youtube and Facebook users may see their comments in various languages, making the potential bullet comments hard to understand and separate.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Language barriers,the bullet comments are hard to distinguish and put apart. 但这个论点是针对用户语种繁杂难以辨识而言的,至于为什么不针对弹幕做语言区分和屏蔽,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个话题有点大,期待大家讨论。


表音文字视读效率低


人对表音文字的解析过程是从文字到发音,再从发音解读含义的过程。因为这套语言体系最初就是按照音读释义的方法发明出来的。


为什么有中文弹幕,却少有英文弹幕?这得从表音、表意文字说起


但表意文字的解析过程是从文字直接解读含义的过程。汉字最早是以图像作为释义载体的。

为什么有中文弹幕,却少有英文弹幕?这得从表音、表意文字说起


在相同文本长度,相同阅读者视力、智力,相同熟练度的条件下,表意文字的视读效率就比表音文字的视读效率高出很多。


所以对于西方人而言,听视频里的语言(发音→含义)比阅读视频里面的文字(文字→发音→含义)更容易更轻松,因为语言天生就是表音的。


当然弹幕表意不一定需要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符号,颜文字,emoji这些表意,但在弹幕网站上总用这些也不是办法呀,打出语言字符交流沟通才是最有用的。


所以西方表音语言的弹幕网站本质上是受到了语言本身的禁锢而一直不温不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