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就是频繁地发动北伐战争

诸葛亮在前期帮助刘备巧夺荆州,联孙抗曹,夺取四川,这些战略规划都很高明,而且也逐步完成,可以说干得很漂亮。使刘备从一个流民的游击队变成拥有三分天下的地盘。

但是,在刘备去世后,掌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诸葛亮频繁北伐,在228年到234年这6年间,诸葛亮就5次率兵亲征曹魏集团。可以说,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出发,频繁地发动战争,这个也是逆天操作,只能自取灭亡,这个也是诸葛亮人生中最大的战略失误。

虽然恢复汉室是刘备和诸葛亮最大的愿望。但是,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个国家要发动战争,战前,先看庙算,庙算不胜,则尽量避免战争。诸葛亮之前跟随刘备多次参与与曹操集团的战争,应该很了解自己的家底,也很清楚对方的兵力和战斗力,很清楚自己的部队现有的人员和装备,之前并不能吊打对方,而且很多时候都是输得很狼狈。现在,自己的人员装备并没有质的提高,与曹魏开战,胜算并不多。

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就是频繁地发动北伐战争

从国家角度来看,三国时期,蜀国是三个国家中国力最弱的。蜀国地处四川,是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最落后的地区;而曹魏地盘在长江以北的广泛地方,包括了农业最发达的中原;孙吴集团,虽然占领了南方,但是除了江浙基础较好之外,其它地方都是人烟很少的原始森林,但也比蜀国基础好。

从人口和兵力来看,在蜀国投降时,蜀国人口有94万,兵力10.2万;吴国人口230万,兵力23万;魏国443万,兵力40万左右。从人才上看,魏国,中原地区人才济济,战将如云;吴国次之,江浙文人谋士众多;蜀国,谋士和将领都缺乏。

面对这样的国情,经历连绵的战争,国家和人民都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增加人口,而不是战争。要知道,三国之前的东汉人口最多的时候已经是5600万多,而现在三个国家加起来还不到800万。如果当时蜀国采取与战国时期的秦国那样的策略,国力弱的时候采取闭关,全力发展,国力强的时候就采取开关,出关开启兼并战争,那结果还不一定呢。

诸葛亮是忠臣不错,为了恢复汉室,忠心耿耿,事必亲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是为了蜀国,但是频繁的北伐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耗尽了蜀国,最终被灭亡。

如果当时不这么急功近利,而是封关全力发展,广聚粮,缓称王,同时积极备战而不开战,蜀国虽然不一定能一统天下,但也不至于这么快就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