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深耕青訓、全員留洋是中國女排保持戰鬥力的最佳選擇


深度分析:深耕青訓、全員留洋是中國女排保持戰鬥力的最佳選擇

中國女排1982年首次登頂世界女排之巔,相隔14年後,在1996年進行制度改革、開啟職業化聯賽。此後20多年時間裡,在中國女排一直存在著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那就是聯賽的水平和國家隊的成績不相符合。好像是一塊又細又窄的石柱支撐著一頂又大又重的王冠,給人的感覺總是搖搖欲墜、不堪重負,讓人的心總是提著、無法踏實下來。

關於如何提高國內聯賽水平的問題,這些年無數人操碎了心、給出了無數的建議,排協也多次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提高聯賽的水平、辦成世界頂級聯賽。但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和改變聯賽水平和國家隊水準相一致的局面。

提高聯賽水平,讓這塊基石變得足夠強大、更穩固地支撐國家隊,是所有人的美好願望,但我們都忽略了一個不容改變的事實,那就是,無論我們怎麼努力,中國女排聯賽短期內很難變成世界頂級聯賽。這其中要走的道路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國內聯賽、出國留洋和青訓的一些看法和心得體會。

一、中國本土基礎球員的水平決定我們的聯賽永遠也無法達到世界頂級聯賽的高度。


深度分析:深耕青訓、全員留洋是中國女排保持戰鬥力的最佳選擇

和日韓一樣,由於我們本土基礎球員的身體素質無法達到歐美球員的標準,所以導致我們的聯賽無論怎樣努力,也不會和歐洲高水平聯賽一樣並駕齊驅,因此很難具備成為世界頂級聯賽的條件。

既然後天努力改變不了先天的不足,那我們自然無法讓聯賽這根支柱變得又粗又壯,那麼我們只有另闢蹊徑,找到能有力支持國家隊的精神支柱。那麼真正改變這一局面的是,全員出國留洋,也許是保證國家隊一直具有強大戰鬥力的一大渠道之一。

(1)沒有做到“全員”出去,尤其是各豪門俱樂部主力隊員在技戰術水平上升期,根本沒有出去一展身手的機會。

中國女排除了四十年屹立於世界女排強隊前列,在我國三大球中獨樹一幟之外,關於球員出國打球,其中還有一個有別於其他三大球的“奇葩”規定:現役球員26歲之前不得出國打球。當年這個規定的設立初衷可能是為了保護俱樂部的利益,保證剛開始走上軌道的聯賽的整體水準。

但時過境遷,這些年這個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的規定不但禁錮了優秀球員在技術上的上升期,踏足世界頂級聯賽、取得更大的進步,而且阻斷了國內聯賽與世界先進技術的接觸,造成國內排球界坐井觀天、固步自封,已逐漸跟不上世界發展的潮流。

這些年排協可能已經意識到這個規定的錯誤,雖然沒有廢除,但也有所鬆動,像朱婷在當打之年能留洋三年,就是各方努力的結果。

另外出國打球的人數(未滿26歲)也在逐年增加,到目前為止在外打球的球員有:孫杰和張曉雅(泰國春武裡至尊)、鄭益昕和杜清清(泰國鑽石食品)、孫汝晗和於鋆煒(塞爾維亞拉伊科瓦茨鐵道工)、任凱懿(波蘭羅茲建設)等近20人,創歷年之最。

但要看到的是,儘管人數不少,但主要是聯賽排名靠後球隊的球員和各球隊打不上球的邊緣球員,今年山東女排還不錯,放出主力接應杜清清和孫杰到泰國打球,但像張常寧、袁心玥、李盈瑩等這樣國內各豪門俱樂部和國家隊的絕對主力,則只能是靜靜地“養在深閨”、無法像“幸運兒”朱婷一樣出國“深造”。

做不到“全員”出國留洋,尤其是國家隊成員在技術上升期無法出國打球提升水平,可以說,這種球員輸出對國內聯賽和國家隊的幫助基本都是聊勝於無的。而且也讓這些有潛力的好球員缺少了去國外一展身手的好機會。

(2)沒有融入國際轉會潮流,只是階段性轉出球員去到比我們水平還低的聯賽,顯然是不利於提高我們球員實際水平的。

我們現在在積極輸出的球員,都是在我們的聯賽結束後,或者國外俱樂部臨時缺人、中途轉會的球員。如現在在泰國聯賽打球的孫杰、鄭益昕、張曉雅、杜清清,遠赴波蘭的任凱懿等就是打完排超,然後加盟國外聯賽的。而孫汝晗則是由於塞爾維亞賽程中途意外缺人,找其補漏的。

而且,最關鍵的是,她們去的都是水平比我們水平還低的聯賽,像意大利、土耳其,甚至是低一個檔次的俄羅斯聯賽都難覓中國球員身影。從實際來看,顯然是不利於提高我們出國球員實際水平的。

由此可見,我們現在的球員轉會並沒有融入國際轉會的潮流,不是在各國聯賽開始前就有計劃的進行,基本都是臨時起意,轉會去往這些歐洲二三流聯賽的。在這些方面,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和好好總結。

二、球員出國打球、特別是在技戰術上升期出去的好處。


深度分析:深耕青訓、全員留洋是中國女排保持戰鬥力的最佳選擇

讓球員出國打球,將各個水平段的球員,運作去參加各檔次的聯賽,尤其是在初出茅廬、技術未成熟期,其好處就是用別人家的豐厚“土壤”給我們培養人才。雖然無論什麼年齡段只要能出國打球對球員自身都有益處,但在技戰術上升期和已經是成熟期時出去,效果還是不同的。

我們只要看看下面這兩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明白了。

王一梅和朱婷可以說是中國女排不同時期的兩個標誌性、出國留洋的領軍人物,兩個人都是天賦異稟、個人能力出眾。

在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兩個人都曾效力過世界頂級聯賽之一的土耳其聯賽。王一梅是2013-2014賽季加盟土耳其豪門伊薩奇巴希、2014-2015幫助土甲升班馬特拉布宗體育保級成功;而朱婷則是在2016年裡約奧運會後,被土耳其的另一支豪門瓦基弗銀行相中,從而開啟3年的留洋生涯。

對比兩個人出去打球的年齡。王一梅是25歲9個月,朱婷是21歲10個月,雖然只不過相差不到4歲,但朱婷是技術還沒完全成型、處在上升期,而王一梅則是技戰術已經完全成熟、基本沒有提升空間。

再對比兩個人留洋前後的變化。

朱婷可以說是從思想理念到技戰術水平全部實現蛻變,成為世界女排史上(截止到目前)主攻第一人,三年留洋時間裡幾乎都拿遍了聯賽和歐洲的所有冠軍,MVP頭銜更是拿到手軟,真正成為了世界上最為炙手可熱的排壇巨星。

而相比之下,王一梅在土耳其打球的兩個賽季內,根本就沒有什麼明顯的進步。在土耳其兩支球隊短暫效力以後,她甚至自降身價的前往印度尼西亞聯賽打球,最後無奈的葉落歸根遼寧女排。

從朱、王兩個人在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留洋所取得的不同效果可以證明:將一名具有巨大上升空間的優秀球員放到世界上最好的聯賽的重要性。雖然王一梅的留洋不算成功,但是對於她此後的職業發展還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那就是作為遼寧女排的管理者,她能把國外先進的理念運營到俱樂部中去,遼寧隊去年破天荒的拉來了鉅額的贊助,背後離不開她的付出和努力。

再拿朱婷個人舉例來說,雖然不能判斷如果她在功成名就、技術完全成型後(按規定26歲以後)再出國打球會怎樣?但可以確定的是那樣她就無法達到目前的高度、不會取得超過現在的成就。

三、球員出國留洋是保證國家隊一直有強大戰鬥力的最好渠道。


深度分析:深耕青訓、全員留洋是中國女排保持戰鬥力的最佳選擇

由於我們國內基礎球員先天條件不足,導致聯賽水平無法和國家隊相匹配,球員在聯賽的鍛鍊,遠遠達不到國家隊的要求,郎導和國家隊教練組只能將精心挑選的好苗子直接在國家隊進行深加工。但聯賽水平低還有另外一個弊端,就是球員從國家隊回到俱樂部後,由於缺乏同等高程度的對抗,導致其競技水平無法維持在國家隊的水準、甚至還要下降。

等於之前國家隊的努力都白費了,再回到國家隊後,一切還得從頭再來(郎導曾多次在公眾場合吐槽過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們國家隊的集訓時間一直比其他國家隊長很多的主要原因。

而讓我們的國家隊球員參加世界高水平的聯賽,既可以提高她們的技戰術水平,又能保證她們的競技水準一直在線,到時國家隊只需把在各國家聯賽中表現出色的球員臨時聚攏來就可以了,而且她們能保證召之即來、來之能戰,不用我們再把所有的壓力都壓在國家隊身上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的話,球員出國留洋是保證國家隊一直具有強大戰鬥力的最好渠道。去國外俱樂部既能接受鍛鍊、又能提高水平,還給錢,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希望擁有國手的俱樂部和排球的主管部門能夠網開一面,給我們的這些球員大開綠燈,前往歐洲高水平聯賽打球的機會。

四、既然球員都出國留洋了,那麼國內聯賽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深度分析:深耕青訓、全員留洋是中國女排保持戰鬥力的最佳選擇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國內聯賽存在的作用、價值是球員鍛鍊和展現自己的第一個平臺。我們是努力將球員全員的送出國去留洋,但也不能保證所有人都能出得去,尤其是初出茅廬的小球員,現在還很稚嫩,像雛鳥一樣,羽翼尚未豐滿,肯定是不能夠飛翔的。

所以,國內聯賽就是她們鍛鍊、展現自己的初選平臺。如果沒有國內的聯賽做跳板,她們怎麼可以走的更遠,跳的更高呢?如果沒有國內聯賽的選拔,一些優秀的好苗子很有可能胎死腹中,連起步的機會都沒有,更不要說去國家隊甚至國外發展了。

我們從長遠來說,一名球員出國打球不一定會在一傢俱樂部打到退役,那麼其國內所屬俱樂部就是其週轉停留和休養生息的平臺、是她的家和後院。有了國內聯賽的存在,在國外打球的球員才會有歸屬感。而這個所謂的“家”就是我們國內聯賽這個平臺和大家庭,沒有家的存在,我們去哪裡棲息和生存呢?

再回到朱婷的話題上,如果朱婷不是在國內聯賽裡打出優異的表現,而引起了郎導的關注,到現在的命運誰也不能預料?而她後面從俱樂部、國家隊再到國外俱樂部的絕對主力這三級跳,根本就不可能實現。就此推論,國內聯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確實是非常大的。

五、必須重視、深挖青訓,向青訓要人。


深度分析:深耕青訓、全員留洋是中國女排保持戰鬥力的最佳選擇

既要全力運作更多的球員出國打球,又要保證國內聯賽運轉,這對於一切的人才輸送源頭和渠道--各俱樂部的球員青訓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了保證出國留洋球員的質量和數量,以及國內聯賽保持良性運轉,必須重視、深挖青訓,向青訓要人。為了讓我們的球員在國際轉會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各俱樂部青訓在保證數量的基礎上,必須重視質量,將球員的基本功練好,尤其是對身體條件突出的好苗子,一定要幫她們打好基礎,這樣她們才更有機會進入世界更高水平的聯賽中去一展身手。

只有在世界高水平聯賽中打球的人越多,才能提升中國女排的整體實力,保證我們的國家隊更有戰鬥力。目前我們各俱樂部的青訓情況是:球員素質最好、好苗子最多的是江蘇,但問題是自家用不了,還不願意放手,人數最多、管理最好的是山東,本賽季國內、國外,各種場合均能看到山東球員的身影;夠自家用的是天津;而像北京、廣東等俱樂部隊基本都是青黃不接的,每個賽季主要靠買內、外援撐著。

由此可見,我們各俱樂部的青訓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俱樂部的青訓系統並不完善、問題多多。讓各俱樂部的青訓走上正軌,成為球員出國留洋的合格造血機器,是一項漫長而艱鉅的任務。

而從深遠意義來說,只有結合好了青訓和留洋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中國女排的戰鬥力才會持續的保持高水準,立於不敗之地。

結束語:


深度分析:深耕青訓、全員留洋是中國女排保持戰鬥力的最佳選擇

截止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證據證明一個國家的聯賽水平和其國家隊的水平之間有必然聯繫。像世界傳統強隊美國女排,其國內並沒有聯賽,只有類似於我們青訓的大學生聯賽,通過它將球員進行初步培訓,然後廣泛撒到全世界,由各個國家的聯賽幫助他們將球員培養成才,然後美國國家隊“坐享其成”(本賽季美國共有200多位球員在世界各國聯賽效力)。

另外其他本國有聯賽的世界頂級球員,像塞爾維亞的博斯和米哈、巴西的娜塔莉亞、韓國的金軟景等為了保持自己的競技水平、時刻緊跟世界發展潮流,也都是奔赴意大利、土耳其等世界頂級聯賽打球。

尊重事物客觀發展規律,及時跟上世界排球發展的腳步,立足、深挖青訓,全員出國留洋,利用他國“沃土”為我們培養人才,或許是保證我們中國女排長久“稱霸”世界的最好方法,也是持續保持戰鬥力的最好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