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故事:華山紅社火 中國民間的“萬聖節”

非遺故事:華山紅社火 中國民間的“萬聖節”

記者程瑾  還記得去年秋天去平遙古城,除了古香古色的古城牆,明清特色古樸素淨的客棧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廟裡矗立於菩薩兩旁的一排令人膽戰心驚的開膛破肚、五馬分屍之類的彩色雕塑。惟妙惟肖的塑像栩栩如生,許多小孩捂著眼睛不敢看。要去華陰採訪血故事的時候,首先就想到了那些塑像,接著還聯想到了西方的“萬聖節”。“萬聖節”人們打扮成各類可怕的魔鬼,而紅社火似乎更為直接,“血”貫穿整個演出過程,其驚悚程度絲毫不亞於“萬聖節”。  華山腳下的西王堡村是華陰至今還在表演華山紅社火的唯一一個村落。這個村子距離華山峪口5華里,長澗河與柳葉河縈繞東西,古魏長城遺址與華佗衣冠冢毗鄰於東,風景綺麗。另外,古時的西王堡是因軍旅屯營而得名,素有尚武的傳統。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文化傳統,為華山紅社火提供了豐厚的滋養,從最初的祭祀山神功能至今天具有警示教育意義的民間文化表演,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這裡的人們不斷豐富華山紅社火的表演項目,結合當地文化創作了“劈山救母”、“刮骨療毒”這些特色節目,讓人們通過表演瞭解了華陰的歷史文化。  據華山紅社火省級傳承人王守望講,華陰血故事的歷史淵源已經無從考證,但這種以“鮮血”為主角的表演多與古時血祭有關。血祭與人牲有關。所謂人牲,就是在農耕時代,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人們無法抗拒自然災害,於是,便有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的觀念,為了避免災禍,人們就把自然災害當成有人格、有意識的實體加以崇拜。為什麼要用血祭這種方式?人們認為,只有把最珍貴的東西奉獻給地母、農神、山神,讓他們喝人血、吃人肉,神靈們才會最大限度地消災賜福。血故事社火以“血”為主角,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古時的這類文化現象。  “所有的演員都會在表演的前一天,進行祭神,敬神以求活動過程平安。這是這麼多年來始終延續的一個傳統。從這一點來說,祭祀功能是從來沒有丟棄的。”王守望介紹道。  當然發展至今,華山紅社火早已不只是對原始文化生態的單一展現,如今更多的是一種對人類的警示與訓誡,儘管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場面格外驚險恐怖,但這種“血淋淋”的場面,更為直接地讓人們感受到了假惡醜的“報應”,警示人們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在道德底線不斷被突破的轉型時期,人們對自然和社會還是要心存敬畏,假、惡、醜永遠被無情鞭撻,而真善美從來都不會過時、過氣。  其實,在渭南民間,紅社火併不少見,在大荔、蒲城、合陽都有類似表演,而華山紅社火與這些又有什麼區別?西王堡村村書記王戰勝講起這個話題來了勁:“我們華山紅社火表演的特色在於,除了靜態的定妝造型之外,還有動態的表演場面,這類故事要求在定點的現場完成格殺施行的行動,比如‘剁脛’這個故事,主要是說殷紂王殘虐平民的暴行,表演前受害者被反綁於柱子之上,一條腿伸出放置於木墩,施行者手持利斧站在旁邊,表演時,施行者舉起斧子砍斷下肢,一時鮮血噴湧,受刑者表情猙獰,慘叫不已。因為表演場景尤為真實,而且極為刺激,每次演出都會引來大批群眾圍觀觀看。”  欣賞華山紅社火,除了本體故事之外,當地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有其聲勢宏大的陣容,報馬、龍虎旗杆、百面鑼鼓等開隊,隊後有老杆、後墜車、後墜驢等丑角的風趣表演。在這些儀仗和配角中,尤以鼓樂最有特色,它們有一套傳統的地方古譜,氣勢雄渾激昂,節奏趨於緊湊,在配合紅社火演出時,鼓手們頭扎毛巾背插馬刀,儼然如臨陣對壘,為紅社火表演打造了聲勢。  在數百年的發展中,除了《開腸換鬥》《武松祭兄》《活剝皮》等古代文學故事節目之外,華山紅社火的一班傳承人還不斷創新摸索,將這項民間藝術與現代的劇目結合,例如《斬欒平》就是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處決欒平的故事。“之所以進行不斷的創新,就是我們希望人們在觀看完一場紅社火之後,記住的不僅僅只是那些血腥、暴力的場面,引發人們興趣的不只是化妝技巧,而是這段節目中所體現的一種歷史故事與民俗文化。這是非遺項目傳承下去的一個關鍵點。”王守望解釋道。  無論是前期的表演準備,還是後期的表演清場,紅社火的表演大概比很多非遺項目要複雜得多。這樣的複雜,難免制約它的傳承與後續發展。華山紅社火最近一次公開表演也是在兩年以前全華陰市組織的非遺項目展示會上。  “每次和其他非遺項目一起表演,我們都能搶了風頭,周圍群眾擠得水洩不通,身布鮮血、裝扮駭人的演員們一登場,人群裡一片驚呼聲和嘈雜聲。前幾年,我們想著既然群眾這麼喜歡看,那我們何不走出去表演呢?雖然不能像華陰老腔一樣全國各地演,但在陝西總是可以的。我們就和白鹿原影視基地洽談合作,可談了幾次,最終還是沒成功。對方對紅社火的安全性持懷疑態度,另外,後期的舞臺收拾也是一個大問題。加之,表演一次華山紅社火至少得投入5萬元,包括服裝、道具等的購買都需要資金。”王戰勝頗顯無奈。2010年,華山紅社火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誠然攻心為上,只故事重演,願借於戈助雅化;奇哉寓教以血,允逢場作戲,巧將恐怖化神奇。”這是在西王堡村流傳已久的一副關於紅社火的故事楹聯,紅社火固然面臨著發展困局,但至少在這片土地上,這裡的人們還摯愛著這樣的民間藝術,隔上兩年三年的一場演出,足以吸引十里八鄉的人來觀看。這場中國民間的“萬聖節”,依然有著不可抵擋的吸引力,如果難以走出去,期望可以與本地的旅遊產業結合,成為外界認識華陰的又一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