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涮羊肉的祕密,一般火鍋店不告你

涮羊肉

比較地道的吃火鍋就是涮羊肉,我們先說說火鍋的起源。

把鍋蓋上,你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蒙古包,鍋蓋拿掉,就是蒙古騎兵的頭盔,或者像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馬可·波羅遊記上記載,說他在元大都皇宮裡吃到過蒙古火鍋,所以英文、法文對涮羊肉的翻譯就是Mongolia(蒙古),而日本和韓國人則把涮羊肉直接說成是“吃忽必烈”或“吃成吉思汗”。

關於涮羊肉的秘密,一般火鍋店不告你

關於涮羊肉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忽必烈行軍打仗時,軍情緊急,要儘快填飽肚子,來不及燉肉,於是軍廚急中生智,將羊肉切成薄片在開水裡涮著吃,後來將這種吃法命名為“涮羊肉”。元朝距現在800年,而涮羊肉在民間流傳還不到250年,中間的500多年涮羊肉去哪了?其實,涮羊肉很長時間都是宮廷秘製吃法,民間無從得知。

有人說涮羊肉的“涮”應該是“膳”羊肉,意思是御膳房用的肉,皇宮吃的肉。這個說法有點道理,因為火鍋這種吃法確實是從皇宮貴族傳出來的,特別是滿清時期,講究吃喝的北京人(特指滿人貴族或旗上人),將涮羊肉的吃法推廣開來,涮羊肉進入民間也正是在清朝。

那具體是怎麼流傳到民間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千叟宴”了。

有清一代,最早辦千叟宴的是康熙爺。1713年農曆三月,在暢春園邀請千位以上65歲以上的老者,不論官民,來為皇帝慶祝六十大壽。一共吃了兩天,第一天請的是漢人,有4240人,第二天請的是旗人,有2605人。兩天內參加千叟宴的一共是6845人。康熙第二次辦千叟宴是69歲時,預祝70大壽,正月初舉行,這一次12歲的小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參加了。等到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75歲的乾隆仿其祖父(康熙)辦千叟宴,請了有三千人。

乾隆身邊的紅人和珅,操辦這個事,正月的北京,天氣還冷著呢,你想,幾千人吃飯,菜不可能同時做出來,先炒出來的菜就會變涼,而且皇上不動筷子,大家都要等著,所以這菜就又涼了一層。

我印象中,村裡有人家寒冬臘月辦喜事,結婚,正要上席,雪花紛紛淋淋的灑下來,於是難得一見的場面就出現了,雪花落到頭上,肩膀上,眉毛上,熱氣騰騰的魚上來,沒一會兒,就涼透了,大家​依然不緊不慢的吃。

於是和珅就把宮裡的涮羊肉搬了出來,當時宮裡涮羊肉經過幾百年的傳承,水準已經極佳,大臣們一吃讚不絕口。一群德高望重的老臣,在宮外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出宮後一宣揚,就吊起了其他達官貴人的胃口。

關於涮羊肉的秘密,一般火鍋店不告你

進不了宮的,就想辦法買通太監從御膳房把涮羊肉的做法引了出來。引到民間以後,又面臨一個誰來做的問題,滿族是貴族,開飯館覺得丟臉,漢民因為信仰也做不了。很自然,這個重擔就落在了經營牛羊肉生意人的肩上,當時北京賣牛羊肉的只有回民。

清末期的1903年,一位叫丁德山的回民,在北京東安市場賣羊肉雜麵,由於生意興隆,便取“來自京東,生意順利”的意思,正式掛起“東來順”的招牌,專營涮羊肉。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東來順改良涮羊肉的火鍋等器具,並以選料精、加工細、佐料全、火力旺的獨到之外,一越而成為京城涮羊肉之冠。1955年,在社會主義改造大潮下,被迫公私合營,一些政界要人和文化名流也常去品嚐,如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陳毅、郭沫若、老舍、齊白石、馬連良、張君秋等。外國元首也有去吃的,如前美國總統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等。

東來順的涮羊肉為啥好吃?一是肉質上乘;二是湯講究;三是小料都是獨家配置,像涮羊肉所需的醬油、香油、芝麻醬、糖蒜、韭花等都是獨家秘方;四是吃法有講究,我們現在很多人吃火鍋吃法根本不對。簡而言之,就是肉好湯好料好,吃法得對。

涮羊肉最講究肉質,俗話說:人叫人低頭不語,貨叫人點首就來。

我們首先說這個肉,好羊肉的鑑別方法有這麼幾條,您記住了,以後別人就蒙不了您。好的羊肉,要精選大尾綿羊的後腿和上腦,以一歲半沒有交配過的公羊為佳。另外,看這羊是哪裡產的,我以前以為只要是羊肉就有羶味,以前我是不吃羊肉的,路過羊湯館,不是繞著走就是屏住呼吸。後來在四子王旗吃了幾回羊肉,才發現好的羊肉是沒有羶味的。尤其是草原戈壁灘上的羊,這種草地長一種叫沙蔥的植物,羊吃這個,肉質就好。同時,羊肉片講究薄、勻、齊、美,要求紋理清晰,薄如紙、勻如晶、齊如線、美如花。

切好碼盤,盤子立起,肉不能往下掉,滑膩膩的掉下來說明肉不好。另外,涮鍋時吃到最後一片肉,盤子上不能見到有血水。有血水,要麼是宰羊時血沒放乾淨,要麼是用嫩肉粉對次肉處理過,甚至為了讓肉看上去鮮嫩,將肉用亞硝酸鹽溶液處理過。涮肉的時候是越涮湯越清,如果越涮湯越渾濁,上面漂了厚厚一層沫子,那就不是好羊肉,有的店裡服務員還站到邊上幫您撈沫子,不懂得人還覺得服務不錯。如果有添加劑,湯也不會清。羊肉下鍋後應呈白色。如果怎麼羊肉都是粉紅色,則代表羊肉品質低劣。

涮羊肉講究白水涮肉,白開水裡放上少許大料、蔥、姜、蒜、枸杞。湯越簡單,對肉的要求越高,試想,湯味如果濃烈,比如麻辣鍋,那您還能嚐出肉的味道?

關於涮羊肉的秘密,一般火鍋店不告你

說完了肉,得說說小料了。這小料,標準的是八種,芝麻醬、腐乳、韭菜花、料酒、魚露、醬油、醋、辣椒。關鍵是芝麻醬,火鍋店常見的芝麻醬,一是顏色發白,二是顏色發暗。我告訴您,發白的是用涼白開和的,發暗發亮的是用香油和的,最好吃的當然是香油和的了。好的麻醬是越吃越稠,用水和的麻醬是越吃越稀,越吃越沒味道。調小料的原則是,重味的少放、清味的多放,愛吃的多放、不愛吃的少放,以求均衡。換料次數要多,做到“少兌勤換”以保持新鮮口感。

呂梁離石有家火鍋店,叫“四海一家”,小料就是香油和的,一碗八塊錢,別的店小料是免費的,用水和當然沒啥成本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家應該是離石營業時間最長的火鍋店,經久不衰。

說完了肉、湯和小料,那就得說說吃法了。有的把肉一股腦全倒在鍋裡,咕嘟嘟滾了好幾番,才撈著吃,準確地說,這不叫涮羊肉,這叫熘羊肉或者叫燉羊肉。一開吃叫涮,二開吃叫熘,三開再吃是燉,沒完沒了那就不是涮了。正宗吃法自然是每次夾一兩片,絕不會把一整盤倒入鍋中。

讀完上面的文章,是不是想吃涮羊肉了​?哈哈​!

關於涮羊肉的秘密,一般火鍋店不告你

楊國華簡介

2015年創辦國崋書院;山西萬榮人,現居呂梁,獨立學者,在野教師,專注於中小學閱讀及家風研究。

書院要求,年讀近50本書。在這裡,品茶聞香,讀好書,觀佳影,獨立思考學者深度;走四方,識高人,多元思維環球視野;看畫展,賞樂事,陶冶情操坦蕩胸懷;誦詩詞,默雅文,腹有詩書出口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