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古的智慧“碎片”《道德經》

來自遠古的智慧“碎片”《道德經》| 編輯說

在時代進入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科技已前所未有地高度發達,知識更是空前大爆炸,然而來自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一本五千言猶如語言碎片編組而成的小冊子——《道德經》,卻實實在在地成了所謂信息時代的“顯學”。無論是顯達者、富有者,還是落拓者、貧瘠者,均趨之若鶩、言之鑿鑿,似乎這小書成了社會各階層人等精神慰藉的溫柔之鄉。這事的本身,既具有諷刺意味,也足以讓人咋舌!

這書的作者是誰?他為何要寫這麼一本小書呢?正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曠世一問:“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讀老子》)

書和人,在兩千五百多年的質疑聲中,安然地走進了21世紀的20年代,又安然地成為了當下的“顯學”。在我看來,《道德經》的作者老聃李耳,是一位照亮了人類歷史星空的哲學大師,是大思想家,但他更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智慧老人。因為他不僅閱盡滄桑、睿智深思、洞察一切、掌握玄機,特別是他對人們的諄諄教誨,又分明是一位鬚髮皆白的祖父對待兒孫輩們的慈祥的口吻。

来自远古的智慧“碎片”《道德经》| 编辑说

[明]文徵明《老子像》(局部),旅順博物館藏

老子的一生非常傳奇,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事:一是孔子向他問禮,一是飄然出關而不知所終。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入周向老子問禮,這事經兩千多年的不停論辯,已成定讞。但老聃放著安逸的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不做,為何要顛沛流離地出關(函谷關)西行找罪受呢?我相信,無論科技發達到什麼程度、社會進化到何種地步,只要人類文明的歷程還在繼續,那麼圍繞著老聃李耳和其著作的一系列問題還將繼續爭論下去。既然如此,我們就暫且放下這些爭論,只從中汲取我們急需的營養成分吧!

事實上,在每一個人那裡,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子的形象和其著作,也是不斷變化著的。而立之年以前,你會認為老子雖然很有思想和文采,但他說的那些個大道理似乎很遙遠,老子似乎像是一個孤傲、刁鑽時而故弄玄虛的老頭。進入不惑之年以後,你想象中的老子變成了一位智者——他洞察自然規律和社會變化,他說的話字字珠璣,既可以明哲保身、趨吉避凶、後發制人,還可以以柔勝剛,進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最佳境界。到了知天命之年,你會幡然憬悟到老子的崇高和偉大——猶如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盡善盡美。他大聲疾呼,人類要恪守天道和人道,完全是為了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讓人類永遠生活在寧靜安康之中,讓每個人都能頤養天年。他不但是智者,更是大慈大悲的。耳順之年的你,會感覺到老子的每句話都說到了你的心坎裡!與古為友,融入那千年的唐風宋雨,看花開花落,送孤雁南飛,觀雲捲雲舒。於雷鼓雨吟……物物聲聲、渺遠繽紛中領略來自千古的空谷傳響,咀嚼《道德經》中的玄遠微義。

来自远古的智慧“碎片”《道德经》| 编辑说

世謂《道德經》為“內聖外王”之學,它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共分為81章。文本依據天道和人道的共同運行規律,以哲學意義的“道德”為綱宗,以政治為旨歸,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為人們指出了一條事業成功、趨吉避凶、永葆安康的幸福之路。

具體來說《道經》是思維方式層面的,主題是悟道,人道向天道學習。具體說,就是人類體悟大自然的長生之道,從而推演出無為而治、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治理思路。《德經》是實踐層面的,主題是修德。具體說,就是修為自我,找到立足點,確立得道多助的運作方式,不斷擴大事業的平臺。由修德展開來,又衍生出很多主題,如虛懷若谷、知雄守雌、吉凶禍福、進退取捨,涉及戰略策略、機智權謀方方面面,這些都是古今中外相通的大問題,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對自己有啟發的問題域。

由於《道德經》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因而對中國此後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集中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被先輩聖賢譽為萬經之王,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無不受老子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道家自身的發展,也大致分出三大源流:

第一是思想的道家。這一系關注天道、治世與修真,並不過多地談論鬼神。老子說“其鬼不神”,他和孔子都不排除鬼神的存在,但都不主張社會治理乞靈於鬼神。不但如此,老子還倒過來把鬼神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觀察,以此推斷社會治理的情況。比如說,大家都去求神拜佛了,那就警示社會太不公平了,需要決策層及時調整。老子的思想,主要關注社會治理層面,希望天下大治;莊子的思想,則放棄了對當時統治者的期待,退而修身,迴歸審美層面,享受逍遙的人生。社會治理考慮的是可持續發展,審美則考慮個人內心的境界,要活得通達而有趣。但從道家思維方式來看,老子說的“無為而無不為”,與莊子講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都是一脈相承的大境界。

第二個是修真的道家。他們追求的目標,是長生不老、飛昇成仙。修真道家大約以唐代為界,唐以前盛行外丹,以燒煉仙丹服用飛昇而為號召,至宋,則以內丹練氣養生為主流,強調轉化人自身的精氣神,最終脫落肉身,精神長存。這些在今人看來或覺玄虛,但在古人來說,卻都是認認真真,付出代價的親身試驗,其中,也確實發現了很多養生延壽、身心調整的寶貴經驗。自古仙醫不分家,中醫方子常稱仙方,中醫做出來的成藥,經常稱為仙丹、神丹。因此,很多時候,仙家搖身一變,就可以成為醫家。只是醫家要廣泛治病,成為一個行業,其思路就逐步客觀化,必須放棄掉那些太過於玄虛的內容。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是古代鬼神崇拜、道家思想、神仙方術三者結合並演化而成的宗教,自來與儒教、佛教並立。道教保存了古代科學、哲學、術法、兵法、巫術、堪輿、武術、醫術、禮儀、音樂等各種原生態文化,其內容博大精深,可以說是中華文化遺產的集大成者。

第三個是黃老道家。這一派可以稱為經世致用的道家,它主要發源地是稷下學宮,稷下學派宗奉道家,同時兼容幷包百家爭鳴式的思想研究。荀子、孟子,以及法家的不少學者都與黃老道家有深刻的聯繫,荀子本人更曾經擔任學宮之長。黃老道家是最早而系統的社會組織學,講究精兵簡政,放任自流,搞活社會經濟與社會生活,某些做法發揚了老子的思想,某些思想則曲解了老子的本意。黃老道家大盛於西漢初期,在唐代和宋代也有很大的影響。實際上,中國古代興旺的朝代,都能看到黃老道家的影響。

来自远古的智慧“碎片”《道德经》| 编辑说

稷下學宮

但是,說《道德經》是帝王之學,也不完全對。老子闡明道尊德貴,是為了解放人,在亂世之中,把思想的種子播到民間,讓大家各求造化,而帝王學的目的,則是要控制人,執天下神器,奪天下造化於一家。因此,老子的學說,與其說是帝王學,倒不如說是批判的帝王學,是對西周王朝社會治理思想的一次集中反思。

然而,老子又不否認帝王學的合理成分,他本人是國家檔案館和圖書館館長,完全瞭解統治內情,故而他對帝王學的總結高度凝練,批判則一針見血。無論是王道還是霸道,個體社會化、社會組織化都是必不可免的,都要牽扯到對人的約束以及人與人關係的調整。老子是統治階級的內部人,對此瞭然於胸,根本不可能主張自然主義,奢談理想主義。那種以為道家清高避世的,大多是想給自己的怠惰找理由罷了。至於說老子崇拜母性、有母系社會情結等等,更屬於無稽之談。

面對如此言簡義豐、包羅萬象的著述,現代人如何面對,應從中汲取什麼營養以培育自己的人生,《黃明哲正解〈道德經〉》的面世,就為人們的揀擇提供了簡捷的門徑。黃先生認為《道德經》的視角是天道的,用西方的話來說,就是上帝視角。它既不是從個人的情感道德視角出發,也不單純服從某個組織的利益,它講的是在所有大大小小的組織系統背後,其實有一個共生共進的社會生態。個人與組織之間、小國跟大國之間、天下與自然之間,都可以建構一種合理的生態關係。天道的主流,並非弱肉強食,零和博弈。通過恰當的社會治理,健康的生態關係是可以追求的,各種社會群體共贏共生的局面,是有可能達到的。進一步講,只有在社會生態健康繁榮的基礎上,好人才能得好報,只有在一個良性的社會生態下,才會有良性的社會道德。

来自远古的智慧“碎片”《道德经》| 编辑说

同時,黃先生認為《道德經》傳播廣泛而久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經文排列的碎片化。今天流行微信微博,大家都說是一個知識信息碎片化傳播的時代,而《道德經》似乎早就做好了準備。《道德經》五千言,幾乎就是一個箴言集,每句話拿出來都是名言,像“上善若水”“大器晚成”“知其雄守其雌”“無為而無不為”“柔弱勝剛強”“物壯則老”“強梁者不得其死”,發人深省。這些知識在那個時代,只是傳授給帝王家的王子們,因而表達上都是大實話,沒有遮遮掩掩,也不進行道德催眠。大實話都不太動聽,與社會流行的常識往往相反,“正言若反”。

這些言論都有導夫先路的引領意義。老子的思想無疑是超越時空的大言,是我們這個所謂“大物質時代”的大言“希聲”,對此,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曾指出:“研究老子哲學,不能脫離中華大地,離不了中國的十三億人民,也離不開全世界六十億人民共存的現實世界。”沿著這一理路,讓我們仔細領略黃明哲是如何正解《道德經》的吧!

来自远古的智慧“碎片”《道德经》| 编辑说
来自远古的智慧“碎片”《道德经》| 编辑说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黃明哲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42877

39.00元

《道德經》教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永續發展之道,在社會快速變遷的今天,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本書依作者在喜馬拉雅講述《道德經》的講稿《黃明哲正解〈道德經〉》整理潤色而成,全書力圖貫通諸家觀點,獨創現代正解,深入研究道家思維方式,揭示中華文明五千年發展的底層代碼,適合各企業、公司、組織的決策者,期望理順理財思路的金融投資人士,創業途中或即將開始創業的人士,期望通過打拼在職場有所成就的人士和國學愛好者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