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哭鬧,不想遵守規則?是因為你給予的太多

大家好,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寶5歲半,小寶2歲半,歡迎來到我的節目《蜻蜓點雨》中聽我的育兒思考。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下關於我家老二雨星規則感弱的思考。


其實這篇第一次想起的名字是“孩子總是哭鬧,不遵守規則?是因為你的愛過了火”,因為在起名字時突然想起了張信哲的那首《過火》,但我立馬就否定了這個名字,因為父母給孩子的愛永遠不會過多,越多越好,過火的只會是我們表達的方式。


事情是這樣的,上週我帶我家二寶雨星去上早教課,那天是一節科學課,講的是物體的大小,我發現雨星在課堂上坐不住,尤其在輪流體驗的時候,老師讓小朋友圍著桌子,展示了一堆從大到小排列的立方體,輪流讓每個小朋友挑選其中的最大的或者最小的,讓小朋友瞭解大和小的概念,這是輪流體驗,在沒輪到她的時候,她就會喊“我要,我要”,很著急,一邊喊一邊就想爬到桌子上去拿。同課有個小女孩在這方面表現得很好,很有秩序感。這方面雨星確實薄弱,在同課的8個小朋友中屬於中下水平。當孩子表現秩序感比較弱時,一般會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孩子和小夥伴接觸的少,還沒有機會去接觸秩序;一個是在日常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時沒有做好引導。


發現雨星這個問題後我進行了思考,她的問題應該是在家她和哥哥互動時,我們經常幫助她從哥哥手裡為她爭取些東西或者權利,這個行為讓她建立了東西要靠哭鬧來爭取的觀念,現在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在以後日常中會建立和哥哥“輪流等待”的秩序,不為她謀額外的福利。這件事讓我想到了最近在看的法國啟蒙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的說法,不給孩子“額外”多的東西,因為給予的過多,多於孩子合理的需要,會讓孩子學會操縱別人。


為什麼給予的過多,會讓孩子養成過度操縱大人的情況呢?


其實在孩子剛出生沒多久,他們很快就學會了兩件事,一件是當他們哭的時候,父母去滿足他的需求,他們學會了利用哭去指揮看護人做事;一件是他們服從別人的意志,父母和他們說,這個不可以,他們就不能去做這件事。這兩種情況都是非常正常且合理的,但可能會有過度的傾向。


當孩子用哭鬧讓父母滿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舉個例子,有些孩子在飯點時,看到飯菜不合口味,他會說,我今天中午想吃麵條),這就是想要去過渡的操縱;當父母通過權威讓孩子完全服從自己的意志,不管是否有恰當的理由,就是過度的服從。(舉個例子,一些過度嚴厲,控制慾很強的父母嚴格控制孩子的言行,比如前段時間上了熱搜的楊爍對兒子的無理要求,當孩子下車走到他面前的路線和和想象的不一樣,他命令孩子重新走一遍)。


過度操縱是因為父母總是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過度服從是以為父母提強制且不合理的要求,這兩者其實是同一件事,都是提不合理的要求,只是對象不同而已。


做父母既要謹防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要謹防自己過多的控制慾,讓孩子過度服從。


一旦過度就會出現問題,這其中牽扯到自由的概念,過渡操縱、過度服從都是在犧牲自由,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我們和孩子都有自由,父母有自由拒絕孩子的過度需求,孩子在面對父母的控制慾時也應該有自由和選擇


那你可能會說,如果我對孩子不合理的需求總是拒絕,那我怎麼去表達愛呢?愛的表達是要先有框架,然後才能朝裡面去填充的,當我們因為孩子的哭鬧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去妥協,在孩子的理解,不是因為你愛我才幫助我,而是因為我在哭,是我自己爭取的,而恰恰是因為你不夠愛我,我才需要用哭鬧去爭取呢,這是孩子行事的底層邏輯,當我們一次因哭鬧妥協,下次想堅持原則,那就不僅僅不是愛,而是罪惡了。


回到上面說到的我家雨星的問題,她是因為在家裡和哥哥互動時,如果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我們念及她還小,會讓哥哥做出些許退讓,比如兩個孩子分享一塊好吃的蛋糕,妹妹那份吃完了,哥哥還在慢慢品嚐,妹妹說,我還要吃,我們就會讓哥哥再分出一點點給妹妹。


這就是過度滿足,下次我會徵詢哥哥的意見,如果哥哥不同意,我會對妹妹說,很遺憾,那是哥哥的,哥哥也非常喜歡吃這塊蛋糕呢。


當兩個人都想要一個玩具,以前我可能會對哥哥說,讓妹妹先玩會吧,她都哭了,這也是過度滿足,以後我會讓他們輪流去玩,每個人可以玩2分鐘。


今天的內容到此結束,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評論讓知道哦!這樣我才有動力去分享跟多的想法。


育兒要在思考中進步,我會定期分享和孩子相處時問題和思考,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