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祸得福”的明朝财政


“因祸得福”的明朝财政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用白银的时候,没有银元,都是用散碎银两?在明清时代的商铺里面,一般都要备有称碎银子的秤。如果遇到零头,还要现用剪子去剪银子。既然银子的用量那么大,国家为什么不铸造银元呢?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中国人用银元,用的都是海外流过来的,用洋钱,要不怎么后来中国人称银元叫“现大洋”呢?

“因祸得福”的明朝财政


奇怪,中国用金属铸币,这是从秦始皇之前就成熟的技术啊。历朝历代都铸造铜钱啊。怎么到了银本位的时代,反而不铸造银币呢?

铸造银币的好处很多。最明显的好处有两项。

  • 第一,民间交易方便了嘛,不用每次交易都现秤;
  • 第二,国家真要财政困难,也可以在银元的分量,成色上耍点花样,小小地搞一点通货膨胀。

这么有好处的事,为啥不干呢?

至少在明朝,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朱元璋不让。

“因祸得福”的明朝财政

朱元璋画像

怎么回事呢?

我们在中学就学过,宋朝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纸币。这是个领先世界的发明,但也引发了领先世界的灾难。为啥?因为政府一旦有了纸币这个工具,那是真忍不住,忍不住开动印钞机搞通货膨胀。宋朝、元朝,一次次的剧烈通货膨胀,就是这么来的。

“因祸得福”的明朝财政

宋代交子图片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这是个对经济一窍不通的人。他就想了,以前发行纸币之所以搞不下去,还是朝廷不够狠。瞧我的。

朱元璋发行的纸币,叫“大明宝钞”。设计得很漂亮。而且考虑到当时很多人不识字,还用图画的方式,在上面画了钱串的样子,方便民间使用。贴心吧?但是“大明宝钞”的奇葩之处在于,它作为纸币根本没有准备金。如果老百姓要拿金银找朝廷换这种纸币,朝廷非常欢迎。如果反过来,你想拿这种纸币找朝廷换金银,那门儿都没有。这不就是明抢吗?民间当然就不用这种纸币。

“因祸得福”的明朝财政

大明宝钞

不用没关系啊,这种纸币背后也不是一点东西也没有。给它背书信用的,就是朱元璋的刀啊。

朱元璋就规定,民间不得用金银来交易,也不许以物易物,必须用铜钱,或者是这种纸币。

但是在收税的时候,这个规定就反过来了,交税你不能只交纸币,必须有30%用铜钱或者是金银。那你想,老百姓为了凑交税用的金银铜钱,只能花高价的纸币去买,结果当然就是纸币的大贬值。

你也别以为只是民不聊生,官员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本来明朝的官员俸禄就不高,朱元璋觉得,还可以再搞回来一点,要不你们拿工资的时候,也别拿金银、铜钱、粮食,也搭一点纸币?

朱元璋发工资,一般搭三成纸币进去。到了明成祖的时候,纸币的比例就更高了。高官是四分米、六分纸币。小官本来就工资低,所以客气一点,六分米、四分纸币。到了明宪宗的时候,官员的工资,一品官实际上的月工资只有20石米,比唐朝的七品官还要低。官员怎么办?只好靠贪污解决生计问题。这也是明代官场腐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这种搞法经济能不崩溃吗?

还真就没有,为啥?因为当时的行政效率到不了真的禁绝金银的程度。皇帝命令不许用,但民间还是偷偷地在用。

“因祸得福”的明朝财政


到了明宣宗时期,就是朱元璋死了之后30年左右。皇帝还下令,要求禁绝金银的使用,民间买卖,如果用了一钱银子,要罚纸币一千贯。

但是即使这样也没用了。到了明英宗的时候,朝廷终于放松了对用银子的禁令,朝野可以名正言顺地用银子了。这个结果,各级官员当然也出了不少力,他们自己也不愿意拿纸币发的工资啊。

但是明朝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讲祖制,朱元璋定下来的事,尤其是写到祖训里的事,后来的皇帝是绝不敢明目张胆地废弃的。所以,后来虽然可以公开用银子了,但是朝廷出面铸造银元这个事,还是不敢干的。这就可以回答我们今天一开始提出来的那个问题了。为什么那么长时间,中国只能用碎银子,没有自己铸造的银元,要用只能用外国的现大洋,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纸币废除了吗?没有。朱元璋的“祖训”还是很威武的。“大明宝钞”在货币市场上已经和废纸一样了。但是在皇帝看来,还是很有礼仪性的。逢年过节,皇帝还会装模作样地向大臣发放宝钞作为赏赐。这个礼节一直保留到了最后。但是纸币作为朝廷的财政工具,这个作用是没有了。

你看到这儿也许会觉得很憋屈,这大明朝的经济这样不是给毁了吗?

没有。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么折腾了一道,大明朝的民间经济反而空前繁荣起来。为啥呢?

“因祸得福”的明朝财政


你想啊,此前的汉代,会用铸造分量不足成色不足的铜钱的方法搞通货膨胀。宋代会用滥发纸币的方法搞通货膨胀。但是,明朝政府,一开始就把纸币给玩崩溃了,而朱元璋又特别自信地搞了条祖训,不许用金银。以至于后来的明朝皇帝,根本就没有机会重建中央财政对货币的信用。所以只能把货币的职能交给了天然的贵金属金银。散碎流通的金银虽然效率不高,中央政府做手脚的空间非常小,所以明朝没有通货膨胀。

结果是啥呢?两条。

第一,明朝政府失去了一张财政王牌。偷偷摸摸搞通货膨胀的机会再也没有了。你别觉得着一定是好事哈。通货膨胀是坏事,但是在那个时代,这也是政府高效率地筹集资源应对突发危机的重要手段。明朝的中央朝廷没有这个手段。

第二,这就是好消息了。民间金融体系摆脱了政府的摆布,变得更加健壮。到了明代后期,民间经济空前繁荣。这是个因祸得福的故事。

同样的情节大反转,在明朝历史上还有一次。

刚建国的时候,朱元璋恨透了苏州、松江一带的老百姓。为啥?因为这块儿地方原来是张士诚的地盘。张士诚很得民心。朱元璋就不高兴了。当皇帝之后,就拼命给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加税。每亩要收三十五升粮食。是其他地方的几十倍。苏州一个府缴纳的税收,有时甚至比一个省的税收都要高。

那这对江浙地区来说,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后来的事实证明,没准是好事。

因为种地肯定是活不下去的,税太重了嘛,所以,很多人干脆放弃了土地,去经商,有的成了城里人,有的成了手工业者,所以,明朝的江浙地区不仅有发达的商业意识,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江浙一带不仅变得更加富裕,也成了文化的核心区。明清两代,江浙一共出了二百零二名状元, 朱元璋重点迫害的苏州府就独占三十五名。朱元璋在天有灵,估计想破脑袋也不明白,为什么当初的刻意惩罚反而成了苏州人的机会。

今天我们讲的是两个初衷很坏,结果反而导致了还不错的的故事。为什么会是这样?

因为朱元璋想要的这种超级权力,只会一味蛮干。

第一,它只看到自己控制住了什么,但是看不到自己被什么控制住了。

第二,它只看到自己堵住了什么,但是看不到自己打开了什么。

你看,权力越强大,盲区就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