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灃身為溥儀的父親為什麼不直接當皇帝,而願意當一個攝政王?畢竟當時溥儀只有三歲?

小楓愛歷史


這是很多不懂中國古代宗法制度和歷史的人心中經常會出現的疑問,醇親王載灃作為宣統帝溥儀的親生父親,為什麼不直接當皇帝,而是由他的親生兒子溥儀當皇帝,他來當攝政王?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溥儀憑什麼當皇帝

溥儀是醇親王載灃的嫡長子,但溥儀的父親載灃卻不是醇賢親王奕譞的嫡子,他是庶出、行五,上面有四個嫡出的哥哥。按照清制,如果沒有意外,別說是皇帝、連醇親王的爵位載灃都撈不著!可意外偏偏發生了,三個嫡出的哥哥夭折,唯一活下來的嫡出二哥載湉又被過繼給了四大爺清文宗咸豐帝當嗣子、繼承皇位去了,也就是後來的清德宗光緒帝。如此一來,載灃便成了奕譞的事實庶長子,這才承襲了鐵帽子醇親王爵位。除了清德宗之外,但凡有一個嫡出的哥哥活著,醇親王爵位也就沒有載灃的份兒了,他只能去參加“考封”。

可問題又來了,從清文宗即位開始,醇賢親王奕譞便成了小宗,他這一支理論上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清德宗之所以能夠繼承皇位,是因為被過繼給了四大爺清文宗為嗣子,而不是因為他是奕譞的兒子!載灃與清文宗又隔了一代,就更加是小宗旁支了。雖然他是清德宗同父異母的親弟弟,但法理上他們只是“叔伯兄弟”!作為小宗醇親王一脈之後,溥儀最初實際上也只能算作是小宗旁支,可他憑什麼成了皇帝呢?

慈禧太后的親生兒子清穆宗同治帝絕嗣,後來過繼的清德宗也絕嗣了。換言之,清文宗一脈已經成了絕戶。在清德宗駕崩之後,慈禧太后做主,將醇親王載灃的嫡長子溥儀過繼給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清穆宗為嗣子。為了照顧醇邸的感受、也為了讓自己的親侄女(隆裕太后)將來皇太后的身份更加名正言順,慈禧太后又刻意加上了“兼祧德宗”。什麼意思呢?理論上,溥儀算是清穆宗與清德宗共同的兒子!但有一點可以確認,從成為皇帝的那一天起,在宗法層面而言,溥儀已經不再是他親爹載灃的兒子了,理論上載灃只是溥儀的堂叔。而這次過繼,也是溥儀成為皇帝的唯一法理依據。

載灃憑什麼當攝政王

自順治八年清世祖順治帝政治清算攝政王多爾袞之後,攝政王在清王朝便成了“敏感詞”和宗室之中的禁忌。誰想當攝政王,誰就是想“謀逆”!多爾袞的胞兄英親王阿濟格就因為想“接班”、繼續當攝政王而丟掉了性命。自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直到光緒三十四年清德宗駕崩,清王朝再也沒有出現攝政王。那麼,載灃又憑什麼能夠成為清王朝第二位攝政王呢?

原因其實不難理解,攝政王之所以“敏感”,是因為他是合法代行皇權!面對無上權力,誰沒有私心?像多爾袞一樣架空皇帝幾乎是必然的,謀朝篡位也不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但是,載灃不同,他是皇帝的親爹!就算他謀朝篡位了,將來皇位同樣是要傳給兒子的,這樣的“謀逆”毫無意義。再就是人性,為人父母的都有感受,只有子女坑父母、沒有父母坑子女的。面對親爹攝政王,將來溥儀親政、收權的阻力要小很多。

除此之外,隆裕太后本身能力差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她根本做不了她姑姑“垂簾聽政”、把控朝局的活兒!必須有人搭把手。如果選擇其他人,一旦權欲上來,內亂幾乎是必然的。在慈禧太后看來,載灃性格溫和,不至於與隆裕太后鬧得太僵、便於控制,事實也的確如此。退一萬步講,就算載灃鬥倒了隆裕太后,皇帝是他親生兒子,清王朝至少可以避免新的內亂髮生。縱觀彼時的清王朝,也只有這樣的權力配置最為穩妥、將內亂髮生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為何載灃不能直接當皇帝

很多人想必要說了,既然載灃可以當攝政王,為何慈禧太后不索性立他為皇帝?這就涉及到很多問題了。一旦載灃當皇帝,那就只能接續於清文宗,那就是接連三代平輩皇帝了,這對於清王朝而言並不是什麼好事。慈禧春秋鼎盛時出於抓權需要可以立清德宗,但人都要死了,再去“違規操作”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再者,如果載灃成為了皇帝,隆裕太后算什麼?皇嫂嗎?您聽過皇嫂掌權的嗎?如此一來,皇太后與攝政王相互制衡的權力格局勢必要被打破,載灃已經成年,即位便可親政,到時他就真的是一言九鼎的九五之尊了。真要到了那個時候,如果載灃為他親哥哥清德宗出頭、清算慈禧太后,恐怕整個清王朝也無人可以阻止了。這並不是不可能出現的問題,即便是現實權力佈局下,載灃後來依然推倒了慈禧太后對珍妃死因的定性,公開珍妃是被謀殺。試想,如果他掌握了絕對權力,出於政治需要,清算慈禧太后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是慈禧太后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雖然未必會發生,但一定不能讓它發生!

綜上所述,之所以溥儀成為了皇帝,他的親生父親載灃卻只能屈居攝政王並不是慈禧太后一時興起,這裡面涉及到宗法層面的問題,也涉及到政治領域的權力平衡。同時,慈禧太后也兼顧到了減少、避免內亂的問題。在彼時的形勢下,選擇溥儀即位、載灃攝政、皇太后-攝政王相互制衡是最佳選擇。慈禧太后雖老但不糊塗,這裡面雖然有私人因素在裡面,但也不都是出於私心,還算有為公成分在其中的。只可惜,時勢弄人,還沒等到溥儀親政,清王朝就沒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1908年,軟禁中的光緒帝突然去世(從官方到民間。有很多人都懷疑是慈禧太后在她臨死前,把光緒帝害死的)。就在他去世的當天,病床上已經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后把醇親王載灃叫到跟前,宣佈立他的長子溥儀為皇帝。

第二天,慈禧太后就死了。沒過多久溥儀正式即位,舉行了登基大典。當時溥儀才3歲,只能載灃抱著他做在龍椅上。大典儀式複雜隆重,溥儀很快就被嚇得大哭起來,載灃覺得這樣隆重的典禮上皇帝卻又哭又鬧,實在有點不像話。他只好哄兒子:*就快完了,馬上就可以回家了*。在場的大臣們聽到這話後都驚呆了,在這種場合下說如此不吉利的話,大家都覺得不是好兆頭。

當時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早就在國內外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運動,併發起了多次反清起義。雖然起義大都失敗了,不過革命派並沒有灰心喪氣,他們堅信革命總有一天能成功。

駐守武昌的新軍多數都深受革命黨影響,早就準備起義了。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孫武等人在漢口租界製造炸彈時候不慎發生了爆炸,前來搜查的巡捕搜出了起義用的文告和起義者名單,起義被迫提前舉行。10月10日晚上,武昌新軍工程營班長熊秉坤帶領士兵們衝進軍火庫奪取武器。炮兵和步兵也都參加了起義的隊伍,先後佔領了總督衙門,武昌。漢口和漢陽的新軍也跟著起義,武漢三鎮很快就落入了革命黨的軍隊手中。第二天,新軍成立了軍政府,推選黎元洪為都督,宣佈成立中華民國。接著,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


隱者康司馬


溥儀當皇帝和他的父親載灃當皇帝完全是兩碼事。

溥儀當皇帝,並不是載灃說了算

清朝後期,好幾代都沒有留下子嗣,只能到血脈親近的宗室中挑選未來皇帝。

同治帝載淳是慈禧的兒子,19歲時去世,沒有兒女。他一死,咸豐這一脈就斷絕了。他去世兩個時辰後,清朝最高緊急會議召開了,與會者是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及皇室重臣們,經過一番爭執,慈禧如願指定了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把他過續給咸豐帝承接皇位,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

(光緒帝)

慈禧之所以選擇載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載湉的母親是她親妹妹。無論是從父系血統還是母系血統來說,載湉都是與她最親近的,而且他才四歲,有利於她掌控朝政。

但載湉的父親奕譞可半點不想把兒子過繼出去,慈禧話音剛落,他就滾在地上痛哭不止。慈禧的妹妹也不願意,但都無法改變慈禧的意願。

載湉長大後不甘於當傀儡,也想通過變法革新振興腐朽的清朝,和慈禧的分歧越來越大,慈禧對他很惱火,戊戌政變後把他囚禁於瀛臺。載湉自此沒有任何政治作為,據說專心研讀世界各國的法律書籍,想通過法律為清朝找到出路。

(慈禧太后)

1908年11月15日未時(下午2時左右),慈禧病逝,在她去世前一天,也就是14日,光緒帝載湉駕崩,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是被慈禧害死的。

據說那一年光緒和慈禧都生病了,光緒在日記裡寫道:“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一定會死在我之前。如果這樣,我要下令斬殺袁世凱和李蓮英。”慈禧知道後,表示絕不死在他的前面,她果然做到了。

在此之前,溥儀已經被養在宮中,載湉一死,慈禧立刻將他過繼給自己的親兒子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

溥儀和光緒的血緣關係也很近,同樣出於醇親王一脈,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光緒同父異母的兄弟。

(溥儀)

載灃表面上有兩次靠近皇位的機會,實際上根本不可能

表面看來,載灃有兩次靠近皇位的機會。一次是同治帝去世時,一次是光緒帝去世時。

但仔細一想,就知道根本不可能。同治帝去世,慈禧挑中載湉,最主要是因為妹妹的緣故,載灃是二側福晉劉佳氏所生,不在慈禧考慮的範圍。

光緒去世時,其實最穩妥的是找一位年長之君執掌國政。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大清這艘巨輪要沉了,滿清老貴族們,有的已經對朝廷死了心,慈禧想讓誰當皇帝都無所謂,還有一部分,希望繼位的是幼主,這樣他們依然可以保有手中的權力,所以載灃沒有繼位的可能。

至於漢族重臣們,已經不想摻合愛新覺羅家的家務事了。天下大勢已成,皇帝只是紫禁宮的皇帝,不是天下的皇帝。愛誰誰吧。

(溥儀和皇后)

總之,載灃在同治帝去世時沒有被選中,後來就更不可能當皇帝了。能當攝政王,已經是託了兒子的福。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作為清朝光緒帝的弟弟、溥儀的父親,載灃在清末的朝堂上有著超然的地位,他也是清朝宣統年間的“監國攝政王”。


由此可見,載灃不是個掛名王爺,而是手裡有著實實在在的權力的,而當時的宣統皇帝年紀比較小,作為攝政王的載灃為何沒有趁著大權在握而對皇帝之位取而代之呢?

關於這個事兒,可以根據下面幾條因素來掰扯掰扯:

  • ① 載灃的輩分

載灃在當時的清朝皇室,是怎樣一種輩分呢?我們來瞅瞅。 咸豐帝的弟弟醇親王奕譞是載灃的父親;光緒帝是載灃的哥哥;宣統帝溥儀是載灃的兒子。


由這些看呢,載灃是和光緒帝一個輩分的,按照皇位的傳承規則,皇帝駕崩之後,一般都是從下一輩中選擇新皇,雖然光緒帝和同治帝也是一個輩分,但那屬於特殊情況,是利益驅使下的結果,而且新皇的選擇,也不是說是個皇室的人,就能當上,是有著嚴格的順位繼承規則,就像溥儀繼位為帝,是過繼給了同治帝載淳,同時呢,又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

所以,載灃如果做皇帝,名義上說不過去。

  • ② 載灃的身份

上面說到了,載灃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後來承襲王爵成為醇親王,有了正兒八經的爵位,他自個兒也不是庸人,挺受重用,光緒年間就是軍機大臣,在兒子溥儀當了皇帝之後,載灃就成了攝政王。


兒子是皇帝,自己是攝政王,大權在載灃手裡掌握著,載灃沒有要取皇帝而代之的理由啊,坐龍椅的是他自己的兒子,傳承的是他這一脈的人了,他自己又是監國的王爺,沒必要去多此一舉的做那個皇帝。


說與山鬼聽


隨著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先後去世,讓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由他的父親載灃做攝政王,負責朝廷大事。面對清王朝已經日薄西山的局面,載灃直接做皇帝不是更好嗎?事實上,諸多原因導致載灃不能做清朝的皇帝。

首先,溥儀成為皇帝是慈禧太后指定。在溥儀之前成為的皇帝的分別是同治帝和光緒帝,他們按照輩分來講是和載灃一輩的,他們都沒有子嗣,他們的繼承人都必須從愛新覺羅家族其他近支。光緒帝和載灃是親兄弟,是溥儀的大伯。可以讓溥儀出繼光緒帝,繼承大統。同時,兄終弟及也是皇位繼承的一種方式,問題是當時因為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關係不好,想要讓給人取而代之,慈禧太后不會選擇正值壯年不好控制的載灃,害怕他會像光緒帝那樣不服從管教。只能考慮年齡小便於控制的小孩子,同時必須是皇族近支。年僅2歲的溥儀就被慈禧相中並選入宮中,載灃無力改變慈禧太后的決定。

其次,光緒帝的經歷讓載灃厭倦做皇帝。光緒帝雖然貴為皇帝,但人生經歷比較悽慘,屬於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最後也黯然死去。作為他的親生弟弟載灃是理解這種傀儡皇帝的心酸的,對成為皇帝充滿了厭倦。加上當時清朝已經日薄西山,祖宗的基業眼看就不保了,載灃自然不願意收拾亂攤子,做“未代皇帝”。

再者,清朝各方勢力爭鬥不太願意看到年富力強的皇帝。清朝還有很多皇室貴族存在,面對當時清朝逐步衰敗的局面,他們內心還是希望維持自身利益。而載灃雖然不如其親哥哥光緒皇帝那樣支持維新變法,但其對變法是支持的。因為變法最後被慈禧太后和支持者鎮壓下流產。清廷的保守派包括袁世凱這些地方勢力害怕載灃復仇。雖然載灃是攝政王,被稱為宣統時期的時期掌權者,但因為有隆裕太后的存在的,他的權力還說受到制約。

最後,清朝受外國列強制約影響很大。八國聯軍進北京讓清廷開始淪為列強在華統治的工具。變法圖強已經威脅到了他們的統治。他們不會支持一個清廷的少壯派上臺,更害怕一個強大的中國出現,威脅其利益。


舍我談歷史


大家好,我是老蟲,今天來講講光宣之際的皇權之爭。

光緒帝死後,但光緒帝載湉沒有子嗣,載灃是載湉的親弟弟,雖然他是與光緒血緣最近的人,但是慈禧和慈安兩宮太后早就下過懿旨,繼承光緒帝皇為的必須是“溥”字輩,所以載灃不可能繼承皇位。

1、同光年間的子嗣之爭

1874年,同治帝載淳去世,同治沒有子嗣,兩宮皇太后慈禧和慈安召集王公大臣商議立嗣之事。商議出結果之後,兩宮太后下懿旨讓醇親王奕譞之子,4歲的載湉繼位,就是光緒帝。光緒帝載湉是同治帝載淳的堂弟,當時清廷內部因為同治和光緒以及繼任者的問題大有爭論。兩宮太后又下懿旨,“如果光緒誕下皇子,就讓其繼承同治的子嗣”。由於清朝祖制規定“不能預先立儲”,所以“立嗣”和“立儲”之間就有了衝突。

此事一直被慈禧壓著,過了好幾年都沒有音信,直到光緒五年,同治帝的遺體放入惠陵,同治的老師吳可讀又將此事提上議程。吳可讀自殺以“尸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再次要求為同治立嗣的問題。兩宮太后只好再次下懿旨,“將來繼承光緒帝皇位的人,就是同治帝的嗣子”。這樣一來,以繼統之人確立了繼嗣之人,也就同時解決了“立嗣”和“立統”的問題,也間接的確定繼統者只有從“溥”字輩中選取。

當時的皇族近親,也就是康熙一脈的直系後代,輩分是按“......奕、載、溥、毓......”排下來的,而且是否是直系還要看“字輩”後面的名帶不帶“偏旁”。比如“奕字輩”的人,名字只有帶“言字旁”的才是近親,就像奕訢、奕譞等。“載字輩”的名必須帶“三點水”,就像載洵、載灃,“溥字輩”必須帶“單人旁”,就像溥儀,是不是近親一目瞭然。整個清朝,皇統的人選都是這最近的宗室中選取,無一例外。

2、載灃的優勢

戊戌變法之後,光緒帝和慈禧的矛盾加深,慈禧和載漪等人就謀劃廢掉光緒,立載漪的兒子溥懏為帝,但是遭到大臣的反對。慈禧還是堅持,但庚子之亂之後,載漪作為義和團的禍首被斬首,溥懏自然也被排除在外。

這時,載灃就入了慈禧的法眼。載灃是也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是光緒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醇親王奕譞的正妻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有了這層關係,慈禧還想進一步李龍載灃,就將乾女兒,也就是大學士榮祿的女兒,嫁給載灃,就是為以後立儲做打算。

載灃的地位高,學識也高,為人謙遜,這也是慈禧能看中他的原因。其實慈禧也是沒有辦法,矮子裡面拔高個,載灃在一干皇親之中算是能力最好的。但他依舊沒有讓大清起死回生,反而直接導致了大清的滅亡。


老蟲


第一:慈禧不可能讓載灃當皇帝

當時選三歲的溥儀當皇帝,是慈禧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方面溥儀是光緒的侄子,也屬於合法繼承,另一方面慈禧太后沒想到自己死這麼快,她本來想找個小孩當皇帝,這樣自己可以繼續垂簾聽政,而且小皇帝還聽自己擺佈,按照清朝皇宮選嗣規矩,皇帝如果沒有兒子,就得從與他血脈關係最為近的人,來選擇繼承人,毫無疑問,溥字輩中和光緒最近的是溥儀,而不是載灃。

第二:載灃沒資格當皇帝

載灃沒有合法繼承皇位的權力,沒資格去繼承皇位,溥儀的上一任皇帝是光緒,光緒是載灃的哥哥,光緒沒兒子,那自然就輪到光緒的侄子們,溥儀是光緒弟弟載灃的兒子,也就是親侄子,古代有一種過繼方法,就是如果叔伯兄弟之間沒有兒子的,是可以過繼給另一方的,從宗法上,溥儀是被過繼給了光緒皇帝,是光緒帝宗法上的兒子,而載灃只是生了溥儀,是生理上的父親,所以載灃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因為他是老醇親王的兒子,是攝政王,不是太上皇。

第三:攝政王載灃資質平庸

溥儀生父攝政王載灃,並沒有太出色的政治才幹,他胸無大志、平庸無能,遇到事情優柔寡斷,他沒有多少政治野心,這點從辛亥革命爆發後他的舉動就可以看出來,當時,辛亥革命爆發後,隆裕太后面臨是否要簽退位詔書的決策,載灃不僅不提建議,也沒有擔當,竟然主動辭去了攝政王之位,回到家以後,一身輕鬆的對妻子說,從今以後可以在家抱孩子了。

這樣性格的載灃,怎麼能擔當重任呢,估計自己連做夢也沒有想過當皇帝,也就是因為被慈禧推到了火山口上,自己親兒子當皇帝,自己才勉強當了一個攝政王。

以上是攝政王載灃當不了皇帝的原因


暖陽影視屋


並不是在風自己不願意當,而是慈禧不讓他當,其實很多人聽到這個問題後便想著的是刺激皇太后之所以讓溥儀上位,是因為害怕在封權力太大幹擾到自己的地位。慈禧是一個統治了中國半個多世紀的一個女性統治者,實為掌權人。

說到醇親王載灃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提到溥儀,那麼大家都能耳熟能詳,醇親王載灃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生父親,很多人就會意識到當1907年剛剛吃過晚飯的慈禧就一下子昏了過去,再當他醒來時,就感覺到自己大限將至,馬上讓太緊出宮去崇文府把三歲的溥儀接進宮,準備機位當太監來到王府傳達意旨後。聽到消息的溥儀的母親就突然跪地好嚎嚎大哭和醇親王載灃也是100個不願意自己的兒子當皇帝。

當時他的哥哥在括,被慈禧一句話就弄進宮當了皇帝,這就是光緒皇帝,結果光緒皇帝一生過的那麼相當辛苦悲催。在戊戌變法後,被囚禁在瀛臺將近十年,最後還被老毒婦自己用砒霜毒死,而他的珍妃也被自己投入枯井。可見這個皇帝是燙手的山芋,愛誰做誰做,他是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不如光緒的後塵。再加上當時大慶已經日薄西山,還不知道能不能撐住一年還是兩年,歷代的亡國之君哪有好下場的。所以在瘋狂不情願自己兒子進攻,但是皇命難違,性格軟弱的採風沒法拒絕兒子當上皇帝,而自己也當上了攝政王。,三歲的小皇帝還有身為女人的榮譽皇太后啥都不會處理,所以1907年開始大清實際領導人是攝政王載灃。

這個時候南方的革命黨愈演愈烈起義不斷,朝廷根本沒法鎮壓。直到辛亥革命爆發,親弟退位,這個時候攝政王載灃終於舒了一口氣說終於可以回家了,可見他是根本就是趕鴨子上架,一點都不想當這個攝政王。






輝哥說車h


皇命不可違,畢竟慈禧遺命是傳給溥儀,而且在當時袁世凱已經掌握軍事大政,清朝已經名存實亡,載灃可不想成為明朝的末代皇帝




gy航


清朝這個朝代很有意思,它是興於攝政王多爾袞,亡於攝政王載灃;以孤兒寡母興起,以孤兒寡母結束;入關是福建人洪承疇保著福臨,出關是福建人鄭孝胥保著溥儀,也不知道是冥冥中的天定輪迴,還是歷史再跟滿清開的玩笑。

咱們回到題目上來,為什麼載灃不直接當皇帝,而願意當一個攝政王。

首先來說,誰當皇帝不是由載灃說了算的。當時選溥儀當皇帝是慈禧選的,在光緒皇帝死了以後,清朝能夠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只有慈禧,當然即便光緒活著也只有慈禧,只不過光緒死了以後慈禧的權力更加一步鞏固了。所以說由溥儀當皇帝是繼承大統,他是法定的繼承人,從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來講,溥儀就是正統,載灃如果取代溥儀就是篡位。

那麼慈禧為什麼選擇溥儀當皇帝呢?其根本原因還在於一個控制,即便慈禧在這個時候自己都命不久矣了,但對於權力慾望大於自己生命的慈禧來說,控制才是根本,她不會考慮未來的大清朝的走向。

慈禧之前選載湉當皇帝,是因為載湉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她們有這麼一層親緣關係。而選擇溥儀當皇帝除了因為溥儀年齡小之外,也因為溥儀的母親是慈禧的義女,也同樣有這麼一層親緣關係。

如果從政治能力上來講,當時選擇載灃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載灃當時的思想已經成熟,而且他是堅定的變法支持者,由載灃來繼承皇位,慈禧根本無法控制載灃,甚至還有可能與載灃形成正面衝突。所以為了自身利益,慈禧忽略了滿清王朝未來的發展,選擇了溥儀。

那麼溥儀登基後,載灃為什麼不篡權呢?

從親緣關係上來說,載灃是溥儀的親生父親,而且高居攝政王,這是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即便載灃不當皇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清朝的實際控制人也是載灃而並非溥儀。既是自己的兒子,自己的權力又已經是清朝政府的頂點,他沒有必要去做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

從做人個性上說,載灃為人寬厚仁和,他絕非鷹視狼顧,覬覦皇帝寶座之位的人。皇位對於載灃而言本身就不是很在乎。即便不是溥儀當皇帝,以他的個性而言,他也不想去做一個被人指責的奸佞。再說了,載灃關心的是清政府的走向,只要他的有利於清政府延續的政策能夠得以執行,皇帝是誰無所謂。

即便把親緣關係、做人個性都排除了,載灃依然當不了皇帝。因為以載灃當時的朝廷地位,雖然說高居攝政王,但並不意味著他是權臣。他的政治地位,朝臣威望,使他也根本不具備篡權的條件。他地位隨高,卻無兵可調,想要篡權首先要有部隊支持,可載灃從頭到尾就沒有過部隊支持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