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和鲁国为什么没有参与护送平王东迁?

《华夏民族扩张史》系列

十一、齐鲁简史

文| 寒山忆雪

齐国和鲁国为什么没有参与护送平王东迁?

周平王与其父周幽王、其叔周携王的王室内战,从幽王八年持续到平王十一年,公元前760年。随着周携王被晋文侯袭杀,王室内战结束。随后的九年,大部分诸侯不承认周平王的地位,再随后的三年,周平王被晋文侯迎立于镐京废墟。

因关中的中东部已经基本被犬戎各部霸占,公元前747年(平王24年),周平王携带部分关中族人,东迁洛邑。参与护送平王东迁的诸侯,有晋国的晋文侯、卫国的卫庄公、郑国的郑武公,还有新晋为诸侯之列的秦国君主秦文公。

那么问题来了,老牌诸侯中的晋卫都参与了护送,齐鲁两国却干嘛去了呢?

平王东迁时,齐鲁两国在位的君主分别是齐庄公和鲁惠公。

齐国的历史从周公东征之后、太公望封于齐开始,之后严格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传承了五代君主,分别是太公望—齐丁公—齐乙公—齐癸公—齐哀公。

齐哀公的在位年份大约是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68年,恰好是孝夷中兴时期的周夷王在位时期。

周夷王在位除了延续中兴局面,打败犬戎和淮夷之外,还干了一件事情,烹杀齐哀公。也就是把齐哀公放在大锅里活活煮死,可谓残忍至极。

之所以这么做,按照史书的记载,是因为齐国东南面的邻居纪国君主向周夷王告发,齐哀公如何昏庸丧德,导致夷王将哀公烹杀。

真实原因如何,暂不做深入考证。齐哀公死后,齐国陷入了君位争夺的混乱期。在哀公之后即位的不是哀公之子,而是哀公的弟弟,齐胡公。父死子继的传承方式被打破了。

齐国和鲁国为什么没有参与护送平王东迁?

胡公在位仅仅八年,哀公的同母弟怨恨胡公,上演兄弟相残大戏。最终,哀公同母弟率部杀死了胡公,自立为君,是为齐献公。

齐献公在位10年,君位平稳交接给了自己的儿子齐武公。

齐武公在位26年,正值周厉王的后期。期间经历了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等大事件。武公24年,周宣王即位,第二年,周宣王迎娶了齐武公的女儿,也就是姜后,她正是周幽王的母亲。

齐武公的君位也平稳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齐厉公。

齐厉公在位9年,他在位末期,齐胡公的儿子,按辈分算是齐厉公的叔叔,进入了齐都与齐厉公争夺君位。内斗中,胡公之子与齐厉公双双战死,最终齐厉公的儿子继承了君位,是为齐文公。

齐文公在位12年,即位之初便诛杀了七十名弑杀他父亲齐厉公的国人。文公八年,晋国君主迎娶了齐国公主为晋夫人,这位齐姜夫人,可能是齐文公的姊妹,也有可能是他的女儿。齐文公英年早逝,君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齐成公。

按照辈份来算,齐文公是周幽王的表兄弟,齐成公则是周幽王的表侄儿,与周平王是堂表兄弟。不过齐成公在位时间很短,只有九年,也算是英年早逝,连他的表叔周幽王登基都没等到。

齐成公死后,他的儿子即位,是为齐庄公。

齐庄公在位长达64年,在位年数超过历史上绝大多数君王。他经历了宣王末期、幽王和平王时期。他在位的第24年,幽平父子内战,周幽王死于犬戎入侵。第35年,晋文侯杀死了周携王,结束了周王朝二王并立的局面。他在位第48年,晋郑卫秦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

齐庄公在位长久,齐国政局得以稳定。胡公、厉公时期两次公室内斗的创伤也已经抹平,齐国的国力也恢复如初了。按说此时的齐庄公,完全有能力派兵护送平王东迁,甚至有能力支持周幽王周幽王搞定申国,或者支持周携王搞定平王,但齐国却为何没有这么做呢?

首先,申国是齐国的同族,同为太公望家族后裔,支持周天子搞自己的同族,不太符合常理。

其次,齐国内乱虽平,但周天子烹杀齐君的仇恨抹除不掉。齐国君主虽然不敢公然对抗周天子,但也基本上不会在真心支持拥戴周王室,即便周幽王的母亲是齐国公主。

最后,就是最主要的原因了。齐庄公执政多年,政治眼光独到,他看出来周王室的内乱是很深的浑水,参与不好会对齐国极为不利。而且天子势衰,诸侯竞争的时代到来,所以采取保守路线,搞好自己的内政,趁王室内乱之际,做大做强自己,才是应对将来局势最好的选择。

鲁国的历史从周公东征之后,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开始。

伯禽在位时间比较长,可能有四五十年,历经周成王和周康王中前期。伯禽统治鲁国采取了严格的同化政策,变革鲁地国野百姓的风俗礼仪,严格推行周人的风俗礼仪,「变其礼,革其俗」,使鲁国成为周礼大国,文化之邦。在周王室衰落的东周时代,鲁国成为保存周礼最完备的诸侯。也因此,才能出现孔子这样的哲人。

相比之下,太公望及其子孙治理齐国就简单多了,「简其礼,从其俗」,尊重地方的风俗礼仪。这也是为什么齐国最早几代君王死后,都采用类似于殷商日名那样的乙、丁、癸作为谥号的原因。

《史记》中将齐鲁治国政策的不同,归结为东周时期齐强鲁弱的原因。但实际上,春秋时期,鲁国虽然没有称霸,实力却并不弱于齐国多少。从春秋末期开始的齐强鲁弱,根本原因在于地缘,齐国位于边角,威胁少,可扩张的领地也足够,而鲁国靠近中原,四面受敌的同时,四面扩张的难度也更大。

齐国和鲁国为什么没有参与护送平王东迁?

回到伯禽。伯禽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先后即位,分别为考公、炀公,各在位4年、6年。正是在炀公时期,鲁国的都城才从「少昊之墟」迁到了曲阜,史称「炀公徙鲁」。

炀公死后,他的儿子即位,是为鲁幽公。

幽公在位16年,相当于周昭王时期。幽公末年,鲁国公室发生内乱,幽公的弟弟杀死了幽公,自立为君,是为鲁魏公。

鲁魏公在位50年,相当于周穆王和周恭王时期。他死后,儿子鲁厉公即位。

鲁厉公在位37年,相当于周懿王时期。厉公死后,君位又一次出现兄终弟及,厉公的弟弟鲁献公即位。

鲁献公在位32年,虚度光阴周孝王、周夷王和周厉王的早期。齐哀公被周夷王烹杀便发生在鲁献公中期。献公死后,他的儿子鲁真公即位。

鲁真公在位30年,与周厉王、齐武公同期,期间经历了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等大事件。在周宣王即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宣王迎娶齐武公之女的那一年,鲁真公去世,比齐武公早死一年。

真公死后,鲁国的君位又一次出现兄终弟及,他的弟弟鲁武公即位。

鲁武公在位9年。就在他在位的末年,鲁武公领着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却被周宣王强行废长立幼。鲁武公的少子戏被立为鲁国世子,鲁武公回到鲁国的当年,就郁闷而死。

鲁武公死后,周宣王强立的世子公子戏即位,是为鲁懿公。

鲁国的公室内乱再一次出现。鲁懿公兄长公子括的儿子伯御认为,按照礼法,应该是他的父亲和他先后继承鲁国君位。于是在懿公九年,伯御率领国人杀死鲁懿公,自立为君,这就是鲁废公。

鲁废公杀叔夺位的行为,引发了周宣王的干预。鲁废公11年,周宣王攻打鲁国,鲁废公被杀,鲁武公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鲁懿公的兄弟、鲁废公的另一个叔叔,被立为鲁侯,这就是鲁孝公。

鲁孝公在位25年,正好对应周宣王的末年和周幽王时期。鲁孝公死前一年,正好发生了幽平内战、犬戎杀死了周幽王的大事件。鲁孝公死后,他的儿子鲁惠公即位。

鲁惠公在位长达46年,与齐庄公的中后期同时。他在位第十年,晋文侯杀死周惠王,结束了二王并立局面。第23年,晋郑卫秦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

鲁惠公不参与护送平王东迁的原因,也与齐国类似。

首先,鲁国经历了多次不正常的君位传承。第一次是鲁厉公死后,其弟鲁献公即位。第二次是鲁真公死后,其弟鲁武公即位。第三次是周宣王强迫鲁武公废长立幼,引发鲁懿公与鲁废公的叔侄内战,并导致周宣王再次干涉。

第三次鲁国内乱,不仅仅消耗了鲁国的实力,而且王室粗暴干涉鲁国君位传承,引发了鲁国公室对周王室的严重不满。此外,偏执于礼法的鲁国人,还不满周幽王废长立幼,同时也并不认为周平王引外戚弑父的行为有多么正义。多以对于周王室的内乱,鲁惠公选择冷眼旁观。

齐国和鲁国为什么没有参与护送平王东迁?

第二个原因,鲁国本身作为东方的大国,享有代天子征伐、用天子礼乐的特殊优待。鲁国在东方的地位无人可代,与齐国一样。所以鲁国不需要再去讨好平王,以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相反,鲁国就是啥都不做,周平王反倒需要来拉拢鲁国,以获得鲁国对周平王王位的承认。

最后一个原因,和齐国一样,鲁国远在东方,远离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插手王室内乱并不会给鲁国带来多大好处。倒不如远离政治中心的漩涡,专注于内部政务,在王室衰落、失去宗主国支撑的情况下,壮大自身的实力,才是生存下去的最好选择。

事实证明,齐鲁的选择是明智的。在春秋早期,郑国首先成为中原小霸的情况下,齐鲁的实力也不遑多让。春秋中期,郑国沦为晋楚之间的墙头草后,齐鲁依然能够坚挺不倒,作为二流强国存在,齐国甚至一度成为郑国之后的春秋第一位大霸主。

因地缘原因,齐国在战国时代再次雄起,成为一流强国,而鲁国虽然没有成为一流强国,却在郑国早已被吞并的情况下,仍然顽强支持到战国的中后期。

说到郑国首先成为中原小霸主,问题就来了。

齐鲁两国因为相关原因,没有参与护送平王东迁,虽然在后世保持了一定实力,但在开局时,却没有占得先机。郑国因为护送平王,抢占了周王朝政治中心的资源,率先成为中原小霸主。

但护送平王的不是郑国一家,晋、卫、秦也都参与了护送平王东迁,甚至晋国还杀死了周携王,在拥戴周平王一事上功居首位,为什么只有郑国率先脱颖而出了呢?

「寒山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