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7旬老夫妻午飯極簡,柴火灶煮飯,一人一碗胡辣湯一個大白饃


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農村現在還保留在很多傳統的地坑院,地坑院是一種有4000年曆史的居住形式,有地下四合院和人了居住活化石的美譽,它是在土質堅硬的黃土地上向下挖七八米深的四方大坑,在大坑的四周掏窯居住,這種居住形式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很適合老百姓,有力氣沒有錢,只要肯出力也能為自己建一個溫暖的家。

近日攝影師來到三門峽農村採風,走進一個村子還能看到一些地坑院,在一家地坑院的上方向下張望,看到兩位老人正在地坑院裡做午飯,老人家的耳朵有點背,大聲的向老人家說明來意,老人家熱情的邀請我們下來看看,“來過嗎?快下來,能找見進來的門嗎?門在面南的斜坡下面。”老大爺大聲的說。

走過一個坡度很大的斜坡找到了大門,進到地坑院裡和大爺聊天得知,大爺名叫蔡中華,今年75歲,老伴姓馬小他二歲,今年73歲,他們老兩口正在做午飯,泥盤的柴火灶裡柴火燒的噼裡啪啦的作響,大鐵鍋裡咕嘟咕嘟的響著,蔡大爺揭開鍋蓋讓我們看,裡面煮的是滿滿一鍋湯。


蔡大爺老伴說,今天做的是胡辣湯,鍋開了煮上一點紅蘿蔔和青菜葉,再衝一碗麵糊糊在鍋裡攪勻,最後放上一把粉條,出鍋的時候撒上鹽、胡椒麵、花椒麵、胡椒粉,一鍋熱乎乎的胡辣湯就做好了,今天做的多,你們一會一起喝一碗,暖和暖和。

蔡大叔說老伴有輕微的血栓,幹不了重活,平時給他做做飯、打打下手,說著話,蔡大爺拿起了鎬頭,高高舉過頭頂開始劈柴,他說柴火劈開了好燒,用多少燒多少,不浪費,別看我75歲了,幹活一點不含糊,力氣不比年輕人差多少。

大娘說老伴幹農活是一把好手,就是不會做飯,所以家裡的飯都是自己做,儘管腦血栓,可是做飯還是沒問題,做飯的主要環節還是自己來,老伴打個下手,洗洗菜、燒燒火。圖為,大娘在舀胡辣湯,大爺端碗,配合的十分默契。

旁邊另外一個柴火灶裡蒸的是一鍋大饃饃,蔡大爺說已經蒸好了,說著話,把鍋蓋掀開讓我們看他的白饃饃好不好,熱騰騰的蒸汽下,一個個充滿麥香冒著熱氣的大饃饃展現在我們面前。

蔡大爺拿起一個熱饃說,這些饃饃都是他種的麥子磨的面蒸的,沒有任何添加劑,吃起來可香了。“走,到窯裡一起吃,嚐嚐我家的饃饃,再和一碗胡辣湯,保證你吃了還想吃。”蔡大爺說。

蔡大爺說他,喜歡養騾馬,自己以前給生產隊養騾馬,大包乾土地下放承包後就給自家養,幾十年了家裡始終有養著一頭騾子,平時用來耕種莊稼,幹完自家的活還能幫村民幹農活賺點零花錢,現在他還種著20多畝地,全靠家裡這頭騾子,它是家裡的主要勞力,一年到頭地裡的收入和他給別人耕種賺的錢就夠他和老伴生活了。


蔡大爺說,他家的地坑院子已經快有百年的歷史了,住在裡邊冬暖夏涼,女兒和女婿多次讓過去和他們一起生活,但是老兩口覺得自己住在自己家的地坑生活更方便自由,所以堅持住在這裡。

蔡大爺說,人老了就是圖個自由,老兩口在一起互相照應不在乎吃好吃壞,農村人吃喝也不講究,只要頓頓能吃飽就行了,老伴身體有病所以自己就要動手做飯,這樣老伴可以多休息一會。

蔡大爺說,人老了吃飯不講究,一般也不需要做啥菜,一碗胡辣湯、一個饃饃雖然簡單,但是吃在肚子裡很暖和,坐在自家的窯洞裡吃著舒心。看著兩位老人吃著極簡的午飯,儘管看不到一盤菜,看著他們一人一邊坐在有年代感的老式桌子邊津津有味的吃著,我們也覺得心裡暖暖的,畢竟老來相伴就是一種幸福,能夠互相關心,再簡單的飯也很暖心。


蔡大叔和馬大娘坐在地坑院窯洞裡吃著極簡的午飯,我們為了不打攪老人家吃飯,就起身告別,蔡大爺老兩口喊著不讓走,一定要喝一碗他們的“胡辣湯”再走,我們快步的跑出了蔡大爺家的地坑院。

上到地坑院子上邊去其他地方又轉了轉拍了拍,轉回來看到馬大娘坐在旁邊的地坑院的馬牆上,一邊吃飯一邊還在等我們,看到我們趕忙說,走,回去喝一碗,暖和暖和。

影友只好說,我們已經吃過飯了,感謝馬大娘的盛情邀請,下次來了一定在您家吃飯,這樣馬大娘才說,你們這些孩子是作假吧,作假你們就餓肚子吧,記住下次再來了到家裡來吃飯啊。

看著馬大娘端著碗走回去的身影,影友感慨萬千,我們雖然和大娘認識,可是也不是十分的熟悉,大娘對人的態度,感動了我們,多麼淳樸善良的老人家啊!住他們老兩口身體健康,相依相伴到百年!【黃河灣原創作品】瞭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右上角關注“黃河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