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最終會不會步巴列維後塵?

強強--我們90後-


沙特是中東特殊的存在,他實行君主制,卻是西方眼中的非獨裁國家;他實行伊斯蘭教法,老百姓卻過得自由自在;他在外交領域獨樹一幟,視美國為最重要的盟友,而美國也把他當做中東地區僅次於以色列的重要盟國。

為什麼兩國關係如此友好?還要從歷史說起。

沙特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聖經舊約時代,但現代沙特建立時間並不長,1932年,在阿卜杜勒·阿齊茲統一了部族,建立了沙特阿拉伯王國,其時沙特和伊朗伊拉克差不多,就是個沙漠中的小王國,窮的鳥不拉屎,大國都不把他們當回事。

1938年,西方國家的勘探隊在中東沙漠中發現了豐富的油氣資源,沙特迎來了轉機,面對洶湧而來的西方公司,沙特王室思慮再三,選擇與美國公司合作。

沙特的選擇戰略意義明顯,其時英國雖然已經衰落,但依舊是傳統的西方強國,且在中東地區根植深厚,法國德國等國家同樣不能小視,還有一個咄咄逼人的蘇聯,選擇任何一個國家做倚靠都不能算錯,但彼時的沙特王室認為,英法德等國家已經壟斷了中東,如果再去投靠,將徹底喪失選擇餘地,而蘇聯對領土的野心過於明顯,不適合做合作對象,反倒是萬里之遙的美國,又有潛力,又不看重土地,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一決定,奠定了此後幾十年的沙特外交格局。

美國政府也十分看重與沙特的關係,自從沙特發現大量石油資源以後,雙方就進入蜜月期,杜魯門總統上臺後,為了鞏固與沙特的關係,不惜動用自己的私人醫生為沙特國王阿齊茲治病,此舉大大加深了雙方上層人士之間的私人往來,此後歷任沙特王室,都把與美國關係放在首位。

沙特的做法,在中東地區並非孤例,伊朗的巴列維王朝,伊拉克的費薩爾王朝都曾選擇西方大國做依靠,只不過兩者都敗給了國內的反對勢力。

那麼短期內沙特會不會步伊朗巴列維王朝後塵,被國內反對勢力推翻呢?

日慕鄉關認為不會!

首先,沙特經濟形勢穩定,老百姓不願意發生動亂。

巴列維王朝早期,伊朗國內局勢穩定,經濟發展,老百姓安居樂業,政局也十分穩固,但對著中東戰爭的爆發,伊朗經濟過度依賴石油的弱點暴露出來,巴列維國王無奈之下,實行“白色革命”,寄望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改變伊朗貧窮落後的局面,並趁機調整國家產業結構,走上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

憑心而論,伊朗改革的方向沒有錯,但在改革的設計方面出了大問題,激進的改革不僅沒有帶來實惠,還造就了大量的失業人口,引發了社會動亂,加之伊朗王室妄圖恢復傳統的波斯文化,與伊斯蘭教切割,引發了國內宗教勢力的不滿,雙方合起夥來,推翻了巴列維王朝,走上了封閉反美的道路。

而沙特不存在類似問題,他們雖然實行君主統治,但十分看重民生問題,沙特是全球唯一一個不用交稅的國家,開飯店、炒股票、買房子,統統免稅,不僅如此,沙特還實行全民醫保並免費繳納養老金,上學等全部免費,更誇張的是,如果長大找不到媳婦,政府也能提供幫助。

除此以外,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或者社會矛盾,沙特當局馬上拿出殺手鐧發大招:發錢。老百姓都講究實惠,鬧事也好,造反也罷,無外乎給自己增加點收益,有錢花,誰還冒殺頭坐牢的風險上街抗議。所以沙特政府穩如泰山。

宗教方面,沙特也較為寬容。

近年來,隨著國內女權主義的高漲,沙特率先放開了女性駕駛權力,女性現場看球權力等,較之海灣地區其他國家進步不少,除此以外,沙特國內的宗教勢力也不像伊朗那般貪婪,一邊攫取海量財富,一邊想著掌控國家,總體而言,沙特的宗教勢力較為溫和。也許有人會說,這不算什麼啊,比起西方國家早已實現的男女平等,這也太落後。這種說法忽視了海灣國家強大的宗教傳統,上世紀70年代,沙特國王哈立德的親侄孫女米沙爾,在黎巴嫩上學期間,愛上了沙特駐黎巴嫩大使的侄子,郎才女貌,男歡女愛,本是一件好事,結果被沙特保守勢力認定為非婚戀情,米沙爾在家人的注視下被處死,英國獨立製片人Antony Thomas根據此事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公主之死”,搞的沙特勃然大怒,不惜驅逐英國大使也要阻止此片上映。

回望過去,再看今天,沙特已經進步很多!

除此以外,沙特還有一個其他國家都不具備的優勢,那便是龐大的皇族實力。

據不完全統計,沙特王子總量超過5000,這些王子雖然血緣遠近不一,但他們都是沙特製度的受益者,說白了,他們就是沙特的八旗子弟,有這麼大的權力基礎,別人想推翻沙特王室,所要面對的不是國王或者王儲,而是以國王為核心的強大的皇族集體,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奪權難度。這是早期的伊拉克和伊朗都不能相比的。

最後一點,沙特與美國的關係十分穩定。

伊拉克政府之所以被推翻,除了越來越尖銳的國內矛盾,與美國的惡劣關係是另一大原因,出身於復興黨的薩達姆,把統一阿拉伯世界當做自身使命,頻頻對外出擊,這與企圖控制中東的美國利益產生了嚴重衝突,最終身死國滅。

而滿世界推廣伊斯蘭主義的伊朗同樣選擇了與美國對抗的道路,雖然他們的政權得到維持,但與美國的敵對關係,讓他們時刻如鯁在喉,唯恐哪天美國人打進來。

沙特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乖乖聽話,隔三差五花大錢從美國買入軍火,就能好吃好喝,過自己的小日子。比如去年沙特王儲幹掉記者卡舒吉,全世界都聲討沙特,但人家依然置身事外。

當然,沙特也並非高枕無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老套的統治方式越來越為社會所詬病,再加上石油枯竭所帶來的危機,沙特的未來難言輕鬆。

近些年,沙特也開始了有計劃的改革,正如題主所說,改革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托克維爾就有言在先,一個政權最危險的時刻,恰恰是他啟動改革的時刻。改革有危險,不改革更危險,這是許多國家面對的兩難困境,沙特能否通過改革,走出一條有沙特特色的道路,都是未知數!



日慕鄉關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如今的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所作所為與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好像有些相似之處,小薩勒曼的所作所為好像比巴列維更加危險,干預也門內戰,導致也門發生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在國際上引起了不滿。對內實施清洗行動,將手握重權以及經濟命脈的沙特王子統統逮捕,逼迫對其效忠。但對於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則關係過於緊密。

小薩勒曼的王儲之位本來就備受爭議,而在其手握權力之後將可能影響到自己登上王位的障礙一一掃除,這在沙特王室內部已經造成了相當大的矛盾。如今父親薩勒曼國王在位,還能維持得住,如果薩勒曼國王駕崩,王室內部的矛盾會立刻爆發出來,對小薩勒曼及其不利。

伊朗的革命是將世俗化的伊朗重歸於伊斯蘭化,而沙特是準備在適當的情況下逐漸世俗化,儘管如今的沙特年輕人對世俗化抱有希望,但沙特依然存在著很大一部分對宗教有著嚴格要求的老一輩人,所以說小薩勒曼的改革擁有著極大的風險,就看他如何平衡世俗、宗教以及政治之間的關係。

關於小薩勒曼提出的“2030年願景”,這是每一個沙特人都所支持的,隨著領國阿聯酋、卡塔爾等國的經濟轉型的成功,沙特只靠石油生存顯然已經有些疲憊了,在這種情況,經濟改革倒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小薩勒曼在為沙特本國民眾考慮時,卻傷害了很多外籍人士的利益,而沙特的建設卻又離不開外籍人士,關於這點小薩勒曼也得必須考慮。

總的來說,在沙特國王薩勒曼在位時,一切都能維持,但之後卻很難說。儘管沙特不會發生像巴列維那樣的事情發生,但完全可能出出現宮廷內鬥。


走進伊拉克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當初的巴列維王朝和美國的關係比現在沙特和美國的關係還要好,因為伊朗和蘇聯直接接壤、起到阻止蘇聯南下的作用,當初的巴列維王朝對美國的價值可比現在的沙特大多了。

所以,沙特會不會變成下一個巴列維?很明顯,沙特不會變成下一個巴列維。

當時的巴列維,非常開放,伊朗首都德黑蘭有“東方巴黎”之稱,女性穿著非常開放,這讓宗教階層和大部分信宗教民眾無法接受,巴列維王朝在1979年被推翻,要知道即使到了21世紀的今天,伊斯蘭教國家也沒有這麼開放的。


而沙特比現在的伊朗還要保守,在宗教上沙特不會出現巴列維王朝的問題。

沙特是遜尼派國家,伊朗是什葉派國家,但在恐怖主義上,遜尼派比什葉派有過之而無不及,本拉登就是沙特人。 所以如果沙特王室也被推翻,沙特恐怕會成恐怖主義大本營,現在沙特王室非常聽美國的話,讓石油漲價就漲價,讓石油掉價就掉價,美國不可能眼睜睜看著沙特王室倒臺。

巴列維王朝在經濟上改革失敗,和美國勾結的大資本家吃香的喝辣的,而農民在飢餓線上掙扎,改革失敗的巴列維王朝又愚蠢的去打擊宗教階層控制的經濟,這讓宗教階層揭竿而起,聯合貧下中農,把巴列維給推翻了。

沙特就比較聰明瞭,石油是沙特王室的私產,雖然大部分出口石油利潤其實被美國賺去了,但沙特王室依然有足夠的金錢來提供福利、收買人心,也就是用錢來維持統治,巴列維王朝為什麼不這麼幹呢?因為伊朗人比沙特多太多了,伊朗人口8000萬,沙特人口3000萬,即使石油收入一樣,巴列維也沒有那麼多錢來收買人心。

而且想一想,一個伊朗已經讓美國頭大了,如果沙特再變成第二個伊朗,美國得哭吧,以色列得哭暈吧,所以美國、以色列肯定會極力干涉,不會允許沙特步巴列維王朝後塵。


劉權林


我們聽說一句話,叫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應該說,沙特完全有可能成為伊朗第二,就從沙特目前的政治環境是有可能的。

眾所周知,沙特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國家,也就是說,不是一個“民主”國家,沒有憲法,禁止政黨活動,自然也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民眾政治參與和政府制度架構。但中東和海灣地區國家大都是幾個政教合一的絕對君主制國家。我們說沙特如果不實行“民主化”就一定會被推翻,但沙特為何要“民主化”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委內瑞拉是民主國家。意識形態和歐美國家也一樣,但國家經濟被搞的一團糟。對外關係也是干戈四起,而“獨裁封建”的沙特卻是大國俱樂部二十國集團之一,國際名聲也相當地不錯,因此說,這個民主和獨裁對沙特用處不大,以此攻擊沙特對民眾鼓動也未必有市場。沙特的發家是在二戰也就是石油發現以後,現在的沙特可謂財大氣粗,為在宗教階層形成烏里瑪宗教階層,是沙特立法者和司法者,執行者,在所有的沙特重大問題上,以宗教法令“法特瓦”形式要求行政機構和普通民眾要保持一致。換言之。在封建和宗教實力強大的沙特強行推行“民主”的話,大概會適得其反,但要注意的是要防止伊斯蘭極端分子發動兵變推翻沙特封建王朝的可能性。

沙特雖然經濟強大,有著有巨大的石油工業,但國家經濟命脈和技術和資金都是來自於歐美國家,工人大量來自於外籍勞工,而沙特本國公民基本上都是從事政府機構,金融等工作。可以說國家基礎還是很穩定的,但一旦危機爆發就是巨大的,立即就會崩塌,救都救不了。

而沙特王室似乎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但都是比如女人可以開車,可以去球場看比賽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對普通民眾則是給予大量的經濟施捨,也就是說一旦發現民眾有“動亂”的跡象立即給錢給物。有花錢買平安的意思。是沙特王室統和既得利益集團為了遏制安撫少數派情緒、遏制民眾滋生的反抗意識與不滿情緒而做的。但不過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罷了。

沙特政治轉型的阻力,不僅僅來自於王室,也有歐美國家實現自身地緣戰略利益想法。在歐美國家眼裡。富裕而安定的沙特就是一個肥羊,他們也許也在等待時機,也是他們經濟和政治利益的舞臺?整個世界都已經是現代化和民主化,而原教旨主義和極端伊斯蘭宗教勢力卻在中東有著巨大的政治舞臺和鼓動性實在撒令人匪夷所思。可以說所有異見者,所有改革者都被查禁和處死。如果這在其他地區,後果可想而知。現在的沙特國民生活富足、政治和經濟完全不相符,發展態勢不穩定,絕對的封建宗教君主制帶來的高壓暫時壓制了國內矛盾。但一旦石油危機爆發(沙特石油經濟建立在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剝削)國內局勢一旦受人鼓動就成為沙特不可控因素和危機。沙特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是風雲暗湧。一旦王室傳承出現危機就會立即動亂。

再就是沙特的軍隊,這個擁有最先進武器和最現代化的軍隊,也許是沙特最軟弱的地方,沙特對軍隊的控制完全由王室掌控的,高級軍官基本上都是來自王室。甚至戰術單位也是遠支宗室。這樣一來 ,導致有能力的軍官無法崛起和脫穎而出,也就是說,沙特既需要軍隊的保護,也懼怕軍隊的造反,沙特對待軍隊的態度應該和宋朝差不多。因此上說,沙特軍隊肯定不能戰。一支沒有戰鬥力的軍隊如何保衛國家,沙特意識上就是要求有一個外表強大的軍隊,起到威懾就可以。可以說,沙特最懼怕的就是軍隊造反。對於軍隊戒備是極其嚴重的。這種矛盾的心態也導致了沙特的軍隊徒有其表。如果說沙特發生動亂只有發生在軍隊和原教旨主義爆發。總之,沙特的政局目前是穩定的。但隨時有有可能爆發政治危機可能性。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這個問題問地很好,確切地說是主導沙特改革的王儲穆罕默德會不會步巴列維後塵,在我看來,他成為巴列維的可能性比較大!

這兩年沙特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都非常激進,這主要是沙特王儲穆罕默德主導的各種改革所致。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穆罕默德改革的動作

內政:推出2030願景,旨在促進該國經濟多樣化發展,擺脫目前對石油的過渡依賴;強力反腐:一夜之間抓捕多名王子,包括沙特首富哈利瓦爾德王子;推行社會開放,包括允許女性開車、允許國家修建電影院、承諾迴歸溫和伊斯蘭等等。

外交:直接參與也門戰爭,逼迫黎巴嫩總理哈里里辭職,與伊朗全面對抗等等。

正如巴列維一樣,這些改革措施極其激進,風險極高。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些改革措施的風險和得罪的相關利益人士:

內政上,推行世俗化措施肯定會引起宗教人士的不滿。沙特從建國之初,就是王權與教權的聯盟,沙特家族與瓦哈卜家族的聯盟。在沙特,宗教界人士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和決策權。在世俗化改革上如果過於激進,就會遭到宗教界的強烈反彈,這在伊朗、阿富汗等中東國家已經被反覆證明了。推行反腐,實為打擊異己,在王室內部肯定會樹立敵人,至於敵人的勢力多強大,我們無從得知,畢竟沙特王室比較保守,外界難以窺探。

外交上,激進的外交政策肯定會引起周邊國家的警惕和不滿。伊朗和沙特的對抗已經非常白熱化,攪動了包括也門、黎巴嫩等國的局勢。斷然與卡塔爾斷交,又將遜尼派內部的矛盾暴露於世人前。目前沙特在中東的外交是失分的,顯得莽撞。引起了周邊國家不滿。

綜上所述,穆罕默德王儲領導的沙特改革規模宏大,但過程過於激進,國內外面臨的風險相當高。如果成了,穆罕默德順利登基,王位坐地穩;如果敗了,就會是下一個巴列維。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交談中東


沙特也有它難言的苦衷。

沙特政權,本來就是一個獨裁政權,所以沙特王室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美國瞄上它搞顏色革命,整天提心吊膽,一有機會就納投名狀。

買武器,招僱傭軍,只是治標,要治本,就要實行內部改革。但內部改革阻力重重,王位繼承製度是兄終弟及,等到掌權個個都已經七老八十,心有餘,力也不足了。所以,老國王就嘗試改革傳位制度。但這絕對是動了很多人的奶酪,所以明裡暗裡的反對聲音很多,怎麼辦?--反腐。現在反對的勢力暫時壓下去了,但會不會反彈很難說。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對面的伊朗,人口比自己多,戰鬥力比自己強,政治比自己更民主,更要命的是,石油不比自己少,還敢跟美國人叫板。如此發展下去,中東的局面,早晚是伊朗一家獨大。

內憂外患,怎麼辦?特朗普面授機宜:聯以抗伊。只是以色列是阿拉伯人的世仇,沙特此舉,短期內或可以倚仗以色列的實力改善一下自身的處境,但從根本上將自己致於被動局面,所以,等到國內外矛盾聚集,沙特政權受到嚴重威脅,也是很有可能的。


洋楊大觀


應該不會,可能性小。

從內部看:沙特王室對沙特社會的掌控還是蠻強的。

一,石油收入是沙特王室進行內政外交的重要保證。巨大的石油儲量,掌控歐佩克,源源不斷的外匯收入,沙特王室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王室之一,其遠期財富驚人。所以,前些年我們不時能報道,沙特王子“奢靡”的生活,遊艇,飛機,動不動就包下世界著名旅遊勝地(一包個把月),這是任何國家王室都比不了的。當然,隨著沙特的“反腐風”,沙特王室有所收斂,但這種轉變真的能保持嘛?很難說。

沙特國王出訪,是一個包機群。☞能帶的,該帶的都帶上了。

沙特王室掌控國家經濟支柱。因為擁有巨大的石油收入,較少的人口(國土面積大,人口總量才3000萬,一對比,放在中東確實有點少),沙特王室只要不時的“讓利於民”就能緩解國內矛盾。但矛盾會積壓,“王儲曾和記者遇害案家屬”親切合影:“迷之微笑”。當時沙特和加拿大關係緊張,加拿大接受了一名沙特女性公民避難。為財為利也罷,西方輿論不時對沙特有不利的聲音。

二,近年來,沙特也在進行有限改革,放寬對女性“權利”的限制,這是從法律意義上,可受伊斯蘭教義影響深遠的民間還需要時間轉變。☞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了

三,沙特王儲的“2030願景”,沙特進行經濟結構轉型的進取心還是有的,這一點得肯定。

外部因素:美國


沙特是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重要盟友,這樣的地位,這樣一個大金主,美國政界對沙特王室的支持作用是巨大的。麥加,麥地那兩座聖城,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朝聖者。支持沙特王室意味著美國可以影響阿拉伯世界(民意、輿論)。所以,美國不會讓阿拉伯世界亂起來。記得本世紀初期,巴林曾有段時間亂了起來,阿盟、美國行動迅速,巴林立馬局勢穩定。

從沙特記者“遇害案”也可以看出,美國的支持力度。當初矛頭直接指向沙特王儲(不是他下令的,也是他默認的),西方輿論“聲討”,傳出聲音要其下臺。國王對於自己的“兒子”不能接班是不樂意見到的,沙特強大的公關能力顯現了:王儲連續出訪,沙特花費巨資先後購買了多國武器。慢慢的無論是西方政界還是輿論界,“聲討”聲音消失了。如今,時間衝“淡”了一切。

至於沙特王室會不會走下坡,更重要的因素在於沙特自己走錯路:

其一,現在沙特就已經深陷“也門”不能脫身(一個小小的胡賽武裝,少量的伊朗軍事力量:顧問),打擊也門極大的暴露了沙特軍事力量戰鬥力的不足,也門局勢如何收場考驗王儲的能力。



其二,“2030願景”難以實現,轉型失敗。(幕後團隊有西方經濟學家出謀劃策,可西方世界會願意見到沙特轉型成功?強大的沙特意味著不容易控制)

其三,不久的將來,沙特選擇直接和伊朗硬碰硬,擁有較為完善的國防工業的伊朗綜合國力可以碾壓沙特(沒有域外干預,沙特守不住本土)

擁有美國的支持,除非美國自己動手,當今社會真的很難有國家會去動搖沙特王室統治。(只有美國會主動打擊推翻他國,別的國家沒有美國這樣的實力)

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以後會推送些其他內容


past穎甜


這個問題還是非常值得玩味和思考的。沙特王室和伊朗的巴列維王朝的確存在某種相似性,1979年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宗教領袖霍梅尼成為伊朗的最高領導人,而巴列維國王客死異鄉,伊朗從“白色革命”的世俗現代化道路上逆轉,而進入政治伊斯蘭主義的軌道,整個中東格局發生巨大的變化,美國的中東政策也隨之調整,美伊關係從盟友變成了敵人。

霍梅尼革命是怎麼發生的呢?伊朗的世俗現代化速度過快,但是國家體制卻沒有相應的變革,政治的動員能i和吸納能力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伊斯蘭教還是伊朗最具有組織能力的團體,但是世俗化進程與政治伊斯蘭之間難以融合,霍梅尼革命其實就是政治伊斯蘭主義壓倒了世俗的現代化。當然,美國對於伊朗即將到來的革命並沒有充分的認識,或者說沒有想到伊朗會發生如此變故,美國對伊朗革命的曖昧態度,也是巴列維王朝被推翻的重要的原因。
看看沙特,表面上跟伊朗比較像,但是實際上卻是相反的套路,沙特王室並沒有距離宗教太遠,王室本身就比較保守。自立國以來,沙特王室的統合能力比較強,王室內部形成了複雜而比較平衡的權力系統,另外,王室基本控制了宗教,沙特國王本身就是聖地保護者。
目前沙特面臨的問題是油價下跌,人口結構年輕,同時,年輕的國王改革的舉措可能會出問題。整體來說,沙特還是比較穩固的,從王儲的更換來說,沙特政治的韌性還是非常大的。

孫興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絕無可能。

第一,沙特國內沒有太大經濟壓力,老百姓生活正常。

巴列維政府之所以垮臺,根本上在於他沒有解決石油價格下跌後的民生問題。

當時伊朗被迫大量進口各種物資。1970年代中期以後,每年卻需要進口小麥250萬噸,大米30萬噸,肉羊250萬頭。相當於每個伊朗人一年中有一個月的口糧依賴外國供應。

同時通貨膨脹嚴重,一年高達百分之二十,底層民眾生活艱難,自然要鬧事。

然而,目前沙特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反而在王儲的率領下進行經濟的專心。

原來沙特人都是甩手掌櫃,每天吃著國家福利扯扯淡。

3000多萬人口的沙特,外籍勞工高達近千萬人,撐起了沙特70%的工作崗位,導致國家每年付出大量外匯。

然而,現在沙特人也開始幹活了,今年就有十分之一的外籍勞工離開。

而且,沙特老百姓的福利非常好,絕非當年伊朗可以相比的。

第二,政治上穩定

沙特是美國在中東的傳統盟友。

即便除了暗殺記者的醜聞,也總有解決的辦法。

美國人是實際的民族,不可能因為區區1個人的死亡而和沙特斷交。

因為伊朗的威脅越來越大,而敘利亞的局勢越來越亂,土耳其又試圖滲透進入中東。

這種情況下,美國絕對不可能放棄沙特,必然給予支持。

只要有了美國支持,沙特政府就很難垮臺。

當年的巴列維則是和美國人不對盤,後者取消了對他的保護。

第三,沙特王儲的轉型符合民意

雖然大部分沙特人不工作,然而他們也是有危機感的。

沙特目前石油收入佔國民經濟的百分之七十。

雖然沙特的石油至少還可以出口七十年到一百年,終究有用完的一天。

然而,利用石油的巨大財富,目前沙特正在進行相關的轉型。

無論轉型是否非常成功,終究對於經濟會有很大幫助。

沙特人目前也開始支持改革,男人們出去工作,甚至不惜做廚師和工人。

巴列維則是胡亂轉型,最終慘敗後被宗教極端派利用。

第四,沙特軍隊戰鬥力並不弱

這主要是國內媒體的單方面引導,目前是支持伊朗。

實際上,沙特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弱,裝備的武器也非常先進。

在沙特空軍的打擊下,也門胡賽武裝從幾乎佔領全國,被打的節節敗退,目前完全控制地區僅僅佔全國的百分之十二。

另外,即便在海灣戰爭中海夫吉等少數沙特參加的戰役,也不能說沙特軍隊不能打硬仗。

第五,伊朗例子在前,沙特人也不敢這麼做

伊朗就是倒退的最好下場。

現在伊朗的經濟和沙特相比,簡直一個天一個地。

沙特社會福利非常好,人民生活安逸。

而伊朗人收入很少,經濟非常困難,通貨膨脹嚴重。

《福布斯》雜誌提到,隨著今年伊朗貨幣里亞爾的崩潰,伊朗的通貨膨脹已高達203%,幾乎是官方宣佈的通脹率10.2%的20倍。


薩沙


這個問題需要修改一下,更準確的提法應該是“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及其主導的改革是否會步巴列維後塵?”。

毋庸置疑,我很讚賞穆罕默德王儲推行的經濟改革和世俗化導向社會改革,為他敢於一次抓捕那麼多權貴的魄力而驚歎,也在工作中感受過沙特精英群體中一部分人對外打交道時的靈活身段;他如能改革成功,肯定能為穆斯林世界提供一個成功的自我更新跟上時代發展浪潮的無可替代典型,顯著推動穆斯林世界社會進步、改善其人民幸福;但實事求是地說,在我看來,在中東那樣的社會環境和當前國際社會環境之下,穆罕默德王儲及其主導的改革失敗風險相當高。

最關鍵的原因是,沙特國民恐怕不足以承擔穆罕默德王儲那樣雄心勃勃的改革目標。由於敢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和對腐敗開刀、一次抓捕那麼多權貴,穆罕默德王儲在沙特年輕人當中目前還比較受擁護,問題是沙特年輕人總體上有沒有承擔穆罕默德王儲改革目標的能力、素質?他們對穆罕默德王儲的支持是否那麼堅固而經得起波折考驗?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在發展方面,沙特《願景2030》全面改革計劃中自稱“真正財富在於我們人民的雄心和年輕一代的潛力”,可是,新教倫理和儒家文化在西方世界興起和東亞快速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整個阿拉伯世界有這樣的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嗎?何況沙特在阿拉伯國家中又屬於企業家傳統非常薄弱的地方,沙特國家數十年來實施的“花錢買穩定”高福利政策、過多的社會禁錮管制也不利於培育國民創業精神。從前幾年的福利改革來看,沙特國民多年來過慣了寄生性高福利生活,可以同享樂而難以共患難,對他們指望太高,最終是要吃大虧的。

在穩定方面,阿拉伯國家和幾乎所有穆斯林國家都存在社會凝聚力虛弱、部族認同高於國家認同、宗教認同高於國家認同、教派認同高於共同宗教認同的社會痼疾,其國民遇事愛走極端,年輕人此種傾向尤甚,易反易復,沙特並不例外,在某些方面、某些時候暴露得還更加充分,以至於現代沙特王國創建不足百年,就已經經歷過多次極為血腥的叛亂與鎮壓。如果沙特經濟、福利遭遇什麼明顯一點的挫折,或是其更加開放、更加世俗化的社會帶來的一些變革引起什麼爭議,現在貌似是穆罕默德王儲支持者社會基礎的年輕人群體分分鐘可能大批轉為其狂熱反對派。對穆罕默德王儲而言悲哀的是,現在的經濟形勢等等恰恰提供了較多的潛在導火索。別忘了,出身沙特超級權貴家族的“恐怖大亨”本·拉登本來在沙特被捧作“英雄”,就是在1990年代初級產品熊市的環境下,以沙特為防範薩達姆入侵而接受美軍駐紮為導火索而與沙特王室徹底鬧翻。類似戲碼,未來完全有可能重演。

其次,沙特現在經濟形勢不好,這固然提供了逼迫沙特改革的壓力、動力,但同時也提供了宮廷政變和社會變亂的潛在導火索。穆罕默德王儲能否把握好分寸?經濟情況是否會成為反對派搞掉他的罪名?畢竟,今年(2017年)沙特經濟預計萎縮0.5%(官方宣佈數據),近4年財政赤字累計2580億美元,今年財政赤字613億美元,比預算高80億美元,預計明年將是連續第五個財政赤字年,……這樣的形勢,不僅蘊藏著可供其反對派利用的變亂風險,而且也限制了穆罕默德王儲大轟大嗡的建設、投資計劃,如計劃投資5000億美元的“新未來”城開發區,等等。

同時,穆罕默德王儲在外交、軍事方面業績不佳,失分甚多:

他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在戰場上全面失利;

在也門戰場深陷泥潭,薩利赫轉向與沙特合作沒幾天就被殺掉,敵方導彈襲擊目標日益深入沙特境內,現在是直截了當以利雅得王宮為目標了(儘管被攔截);

想收拾卡塔爾,卻到現在都收拾不下,形成兩敗俱傷之僵局;

想逼黎巴嫩總理哈里里辭職挑起黎巴嫩內訌,哈里里一抵達利雅得就被沙特安全部隊粗暴對待,其手機被沒收,保鏢被隔離,最後卻偷雞不著蝕把米;

在伊拉克因庫爾德等問題輸給伊朗一招,伊拉克什葉派政府權威也進一步上升;

阿聯酋也開始敢於做些小動作而不買沙特這個海合會老大的賬;

……

實實在在的、當前可以普遍感受到並贏得強有力廣泛支持的政績不多,主要改革政績招致宗教勢力強大掣肘與反對,……所有這一切,導致他在國內遇險的風險概率非常高。非穆斯林世界本來應該是他的改革的強有力外部支持,問題是目前流行的“政治正確”觀念恰恰是在“多元化”之類旗號下縱容、乃至支持原教旨主義倒行逆施,卻不支持、甚至反對穆斯林世界社會進步改革,我就領教過很多這樣的情況。這種“政治正確”觀念最終肯定會被全面、徹底推翻,但短期內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