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遷碑》的“方”究竟應該如何理解?

吃貨小小站


《張遷碑》屬於漢隸方筆系統類,野逸豪邁風格的代表作。與東漢時期其他名碑相比,不同於規矩整潔柔美風格的隸書。

用筆方折寬厚,運筆遒勁穩健,曲折古樸,厚重有力。

  1. 橫畫兩端都見方,粗重渾厚,有萬鈞不屈之力,如(在)等字。書寫時萬毫齊力,行筆似有反力相阻,右端回鋒上提收筆,欲左先右,無往不收。“蠶頭雁尾”的橫畫寫法也一樣,如(帝)字起筆處重頓後,漸提行筆,正鋒而行,筆壯墨飽,收筆時頓筆後迅速上提,挺直凝重而有力。




  2. 豎畫的用筆方法是落筆逆鋒向上,提筆調鋒起筆處方厚飽滿,再調筆鋒向下,豎鋒運筆,收筆時或輕或重頓後,提筆向上回收筆鋒,如(中)(珪)等字。





  3. 折畫轉角方圓兼備,如(留)(問)等字的折畫。


  4. 撇畫是隸書中具有特色的筆畫,其寫法下筆如同豎畫,藏鋒逆入,中鋒行筆順勢頓駐後逐漸上提後回收。有的收筆回鋒圓渾,有的收筆方截。而張遷碑撇畫特別比絕大多數知名的漢碑隸書都要豐富些,因輕重、長短、斜度的不同作相應處理,因此變化多姿。如(令)(有)等字。

  5. 捺畫也是此碑極為突出的筆畫,主要是平捺和斜捺。此碑捺畫如(更)字,寫得厚重而雄健,落筆取逆勢,調鋒後提筆行筆,用力勻稱至捺腳稍頓後提鋒,然後順勢宛轉而出,筆鋒在空中作收勢。(建)字之捺雖不粗壯,但筆畫含力在內,雄強剛勁,深沉有力。捺畫落筆常作蠶頭狀,捺腳作雁尾狀重筆,與橫畫“蠶頭雁尾”之狀近似。



結字整體呈扁方,卻奇肆跌宕。

  • 《張遷碑》結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大巧若拙。它完全去掉了雕飾的成分,一任天然,真可謂道法自然,渾然天成。字的各部分關係處理得非常生動,挪讓呼應,顧盼有情,憨態可掬。


  • 字形穩中求變,險中求正,因字立形,順其自然。有些字突出主筆橫畫和捺畫,以盡其勢。全在形體、筆畫的避讓、空間布白的處理、平正與險絕的錯落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看似簡單,實則妙趣橫生,有“險絕”後“復歸平正”之感。



章法方整端正大氣而又不拘一格,生動活潑。

  • 漢代碑刻大多數有邊框方格,排列整齊,大部分大小一致。由於平均擺放,給人中規中矩的感覺。
  • 而《張遷碑》卻獨樹一幟,通篇取勢打破常法,但字間和行間無嚴格的固定距離,疏密變化,既嚴謹又空靈。同時,字形大小參差,正斜互用,但整體上又相互呼應,左右顧盼,一派天真爛漫的景象。
  • 整體風貌即率真古拙,又活潑野逸。看似具有民間野逸拙樸之趣,而格調卻峻實穩重。

能通與漱鈺


(一)我理解《張遷碑》的“方”,一是字形結構方正,二是書體用筆為方筆。它是漢末隸書名碑,碑文記載張遷的政績,其出土明代,現存於山東泰安岱廟,保存尚為完好。


(二)《張遷碑》中有許多結體高古之篆體結構字,碑上從整體書法字型上看是齊整、方正平直且稜角分明,在其用筆上是方筆為主,筆劃粗細相兼、嚴謹豐腴不失於板刻, 直中寓圓,揖讓錯綜,自然生動、書法碑刻方整多變,結構嚴整、朴茂秀勁、端正沉著。古今以來得到書家、臨習愛好者很高評價,稱為漢碑上品,作為學漢隸之首選。

(三)對於《張遷碑》,我們學習其方正平直結體結構相對來說不是很難的,主要是從中學習和領悟其隸書所用方筆的方法特徵,精髓之處。這也是我理解《張遷碑》“方”的主要方面了。



這種方我個人覺得無外乎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結字、用筆的方正,二是方所代表的古拙、古樸之意。下面簡單分析一下這兩點,《張》整篇結字更多的是方正,而一改隸書之中的龜鱉之勢,字形多方形,顯得更加端莊大氣。在用筆上,也多是方筆起勢,轉折處多為外拓,沒有《曹》裡面那種調鋒轉折的處理,更顯得處處見方。這既和當時朱丹寫出來的墨跡有關,也和刻石者的刀鋒有很大的關係。

另外,《張》的筆畫飽滿厚重,頗具金石之氣,也正是這種金石氣給這個碑刻帶來了一絲古樸,古拙之意,較同時期其他隸書碑刻而言,多的是厚重、金石古意。這需要慢慢體會,慢慢在臨摹的過程中去不斷揣摩嘗試。

最後,要講的就是,學書者在學習《張》的過程中,要辯證的理解這種“方”,不要只為了模仿裡面的方,而丟失了字本身的古拙之意。寫的過程中應該自然,在讀帖臨摹的過程中,除了看到方,還要仔細觀察裡面的圓,追求自然古樸的意趣,也探索方圓兼備的妙趣。中國人將為人處世的方法和書法結合的也很巧妙,方圓兼備即是《張遷碑》的特點,也是中國人為人處世之道,做事要方,待人接物要圓,這即是一門藝術,也是幾千年來傳承的精髓。


蒼鍾


張遷碑的“方筆"具有獨特起筆運筆收筆方法。學成的一百人當中,都具有不同風格,沒有一個人相同,個個精到。在臨“板橋"體的學員中一百個人個個相同,基本沒有變化,都是“板橋“體的再現。選碑帖就要選類似“張遷“這樣的名帖,最好不要選“個性太強“的"板橋“體。以免遺誤後人。

注:我不是說鄭燮的字寫得不好。請諸君原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