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有童养媳?是不是婆媳关系更好?

疯颠吾痴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先纠正一下提问者的错误,童养媳不只是古代有,民国时期也有。

童养媳的原因有很多。一种是女孩的父母将孩子卖给人贩子,特别在古代、民国发生灾荒的时候,“卖一口,换十口”成为当时父母的无奈选择。这样既解决了女儿的婚配问题,又减轻了家庭的负担。有些是被黑心贩子拐卖,为挣钱卖给他人做媳妇。为重病男人冲喜,大有人在。

中国现在童养媳的消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婚姻法中明令禁止婚姻买卖,童养媳才从历史长河中消失。

至于这位同志提问的婆媳关系,我想说这和是否是童养媳无关。童养媳是买来的,就等于是金钱交换物,如何能更好,又不是自己的亲闺女。

婆媳关系自古处理不好。哪个妈妈抚养了半辈子的孩子被陌生女人抢走能甘心。哪个女子愿意改口叫一个陌生的没有血缘的关系的人为妈妈,而且要孝敬她,讨她欢心。


文史工作坊


我先讲两个故事。

我见过有一个吴是童养媳妇,我们笑他12岁就做了父亲。

他们夫妻恩爱有加,大多数都是男同志干家务里面外面的活。

因为男同志爱他的老婆。

迈入老年的时候,这个男同志先去世,因为风水问题棺裹只能放在穴外三年,三年后入穴期到,她打扫坟莹哭泣“进了墓穴之后让他三天接她去”

他朋友梦见他们夫妻手挽手,三天后无疾而终。

另一个苏氏童养媳,他说到了18岁还什么不知道,到了19岁他们有了夫妻之实。

我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

做父母的。需要在人的青春期间为子女成家,这是天经地义的人轮,你是随着这个时代让孩子创业成功以后让他们自由恋爱,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首先两个人是有相生相克关系。俗称八子匹配。

所以这些都是做父母之前要做好的功课。

我见过很多的人,有个人少年克父,青年克夫,晚年克子,因为缺失传统文化,取的名字和八字不合,所以就会有这样的结果。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

一个人的姓名按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所以有的人是不适宜做夫妻的,有的人的姓名是需要改的。

如果不合八字会出问题的,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童养媳有一个好处,朝夕相处婆媳关系会好。

当然也有一点要求严厉从小就听婆婆的话。

夫从妻贵,嫁鸡随鸡,这样的离婚率我相信不会很高。

当然我不是崇尚童养媳的这种生活方式。

只是建议做父母的,在栽花的时候一定要摘花。

人的命运是有369的。

每个时间段有每个时间段的命运气运,我见过有一位他姐姐介绍妹妹给一个青年,这个青年自始至终没有和他妹妹有过任何联系或者见面。

可以说新婚之夜是第一次见面。

现在他们两夫妻关系很铁也很好,这个青年如今是一个老板。

我就很难想象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

是不是有时想起古代你童养媳已经订了娃娃亲,长得好看不好看那真的不重要。

这是我对今天的婚姻的问题发出的提问,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

另外我还要讲几个婚姻之间的故事。

我朋友的妈妈,他们结婚的时候房子都没有。

借别人的一间房子里面结婚的,我问过一些老人,据说有的一个房子里面结过七八次当婚房,都是借给别人的。

另外我的有一个朋友当时结婚的时候也没有房子。

他也是借的他哥哥的房子结婚。

是实实在在的裸婚什么也没有,当然现在是白手创家立业过的很幸福。

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小日子过的一男一女儿女双全。





疯颠吾痴


古代的童养媳我不清楚,不过我倒是认识两个童养媳。一个是我的大姑妈(今年60多了),一个是我的大伯母。大姑妈是我奶奶生的第二个孩子,那时候家里比较穷,遇到荒年的时候,穷人家常常会把女儿卖给富裕的人家(就是当童养媳)。我的大姑妈是在她七岁的时候被卖到隔壁村当童养媳的,我的大姑父比她大十岁。大姑父后来去部队当兵,退伍之后才和我姑妈结婚。大姑妈和姑父结婚后,日子过得不错,家庭美满,表哥很争气,也很孝顺。

另一个是我的大伯母,我爷爷奶奶给我大伯找的媳妇。大伯是家里的老大,所以爷爷奶奶很早就攒钱给大伯讨老婆。大伯母到我家的时候14岁,还是个小孩子。也许大伯母当童养媳时受过不少委屈吧,平时没少说爷爷奶奶的坏话。后来奶奶生病卧床期间她也不忘报复,真是做到了今生恩怨今生报。

虽然说就两个例子,不过都是我认识的人。所以感触比较深,童养媳过得好不好,嫁的人很重要。嫁对了人也能过得很辛福。


ST死神永生


童养媳在古代非常普遍,甚至现在在某些地区,仍有童养媳出现,童养媳一般都是在女孩刚出生的时候,一户人家抱走带在自己家抚养,待到长到14岁左右,就会让他和自己的儿子圆房,两人也就成了夫妻。

第一,古代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是没钱的乡下人,他们生了女儿之后不想养,所以就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卖给大户人家做童养媳,一方面能够得一点银子,另一方面又可以减轻家庭负担。

第二,聘礼;古代和现代一样,结婚都讲究聘礼,古代大部分都比较穷,娶不上媳妇的男人比比皆是,有些人家里的条件虽然不好,但父母懂得打算,所以就会花钱买一个人回来当媳妇,年幼的女孩价格并不贵,虽然要养好些年,但跟那些天价聘礼相比,养童养媳的话可是能省不少的钱,而且当童养媳的年纪稍微大一点之后,还可以帮家里干干活,减轻负担。

第三,冲喜;古代的人都比较迷信,特别是有些人得了重病的话,家里的亲人都会想办法帮他冲喜,因此很多童养媳的未来丈夫都是身体不好的人,或者直接是一个傻子。

童养媳在进入婆家之后,一般都会没日没夜的干粗活,连丫鬟的待遇都没有。古代著名悲剧《窦娥冤》中的窦娥就是被父亲卖给别人当童养媳的,替父还债。

古代的童养媳几乎都比婆家的丈夫要大一些岁数,有的甚至童养媳已经是大姑娘了,丈夫可能还是孩子。虽然孩子不会要求童养媳做什么事情,但是这时候公婆出招了。

以为培养两人的感情、增进亲密度为借口,他们不仅要求童养媳每天晚上都要帮未来的丈夫洗澡,还要求她们做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童养媳在睡前为未来的丈夫接尿。在现代看来,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而且童养媳和丈夫小时候的关系就像姊弟或兄妹,彼此之间往往只有亲情,大部分于结婚后亦难以建立爱情。所以也就注定了之后的婚姻生活是个悲剧。


刀片上的蚂蚁


古代为什么有童养媳?是不是婆媳关系更好?


众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会有养童养媳的习俗。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与自己的儿子结婚。按理说,这样小的女孩子被婆家收为童养媳,婆家从小养活她们,付出的代价肯定是不小的,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古代人家也是不小的开支,那么古代为什么要养童养媳呢?难道这样更有利于搞好婆媳关系吗?

小编认为,之所以盛行童养媳,是因为古代生产力落后,百姓生活艰难,养孩子不容易,娶媳妇不容易。并且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地位低下,被视为“赔钱货”,她们不但受到家人或族人的歧视,而且还像货物一样被人买卖。

1、古代为什么有童养媳?

一是因为古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在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由于生产力低下,男人是主要劳动力,不但能够创造财富,而且还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所以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老百姓,都有很强的重男轻女从思想。一旦谁家生的女孩多,没有儿子,就会被外人嘲笑“绝户头”,甚至是自家的长辈也不待见。所以生有女孩的家庭,一方面为了继续生孩子盼儿子,就把自己的女儿抛弃,或者卖给他人;一方面是因为养不起,而把女儿抛弃或卖给他人,但虎毒不食子,这些家庭为了避免自己的女儿遭遇不测,便把他们卖给大户人家或条件好的家庭做童养媳。这样不但保住了女儿的命,而且还能挣得一点银子减轻家庭负担。


二是因为古代男婚女嫁时出不起聘礼和陪嫁。中国自古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种礼节”。且不说给媒人的好处,就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序,不但繁琐,而且需要很多财礼,又要很多陪嫁,一般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所以,古代娶不上媳妇的男人比比皆是。但抱童养媳,去带来时,只要提上一壶酒,切一斤肉就行了。到一定年龄,决定要结婚了,男方家去通知女方,男方只要请一顿饭就行了,女方家也不要陪嫁,这样做两全其美。于是有些条件稍好的家庭就会早作打算,花钱买一个年幼的女孩回来当童养媳,因为年幼的女孩价格很便宜,虽然要养好几年,但跟那些天价聘礼相比,养童养媳还是划算的,并且童养媳稍大一点就会干家务会,成为一个小劳动力,算起来也不吃亏。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两个家庭都出不起聘礼,彼此把自己的女儿交换为童养媳,以待长大后给自己儿子当媳妇。

三是因为古代人大多贫穷,养不起孩子。古代封建社会,人们刀耕火种,靠种田为生,不但生产力低下,而且土地都掌握在少数官宦和大地主手里,由于自然灾害、各种惨绝人寰的人祸和“苛政猛于虎”的封建王朝统治,这使得古代农民穷困潦倒,勉强度日。好多贫穷的家庭因走投无路而卖妻鬻子,做父母的只愿女儿落个善良人家,少挨打受骂,吃得饱穿得暖,这为童养媳婚姻提供了“卖方市场”。而童养媳相对低廉的成本是其实现婚配的绝佳途径之一,这为童养媳婚姻的盛行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买方市场”。并且,部分贫民抱养童养媳,为拮据的家庭增添了一个免费劳动力的同时,还能完成未来传宗接代的目的。

四是因为古代传宗接代。“早栽树早遮阴”的封建传统。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是指男丁,后继香火。所以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完成子嗣的婚姻大事是做父母的“职责”,也是对袓先履行“孝道”的重要体现。并且“多子多福、早生贵子”、“早栽树早遮阴”的观念也是根深蒂固,所以在这种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为了避免将来儿子娶妻困难,许多“深谋远虑”的父母就提前谋划,想方设法抱养童养媳。

2、婆婆与童养媳的关系。

俗话说“生身没有养恩大”,按理说,童养媳自小在婆家长大,与婆婆朝夕相处,彼此关系应该非常融洽,比一般的成人婆媳关系要好,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当童养媳被送到男方家中后,她们并不像自己的小丈夫一样读书认字,稍有劳动能力就要做家务,而且还要成为小丈夫的玩伴,不但陪他玩,还要照顾他。较为幸运的话,会有比在亲生父母家中好的生活,被婆家视如己出的,在婆家过著不错的生活。

但俗话说“百年的媳妇熬成婆”,好多婆婆都是从当儿媳妇熬出来的,所以她们为了今后能让儿媳妇规规矩矩地去侍候公婆,便想方设法的要制服她们,因此她们不但强迫年幼的童养媳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而且对童养媳也是经常打骂。

如遇上恶婆婆,甚至会遭到虐待,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小编认为,童养媳婚姻虽然是古代封建制度的产物,但好多也是穷苦人家不得已而为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但婆媳之间的关系并非更融洽,这也是与婚姻自由是相违背的,因为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但历史的问题还是要放在历史的环境中来看的。


葛大小姐


古代为什么会有童养媳?

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有些人家给孩子定了娃娃亲,女方家把女孩送到夫家抚养。等到女孩长大成人之后再和丈夫完婚。

有些人家因为无力抚养就把女婴丢弃了,某户人家捡到之后就把这个女婴收养了。这个女婴就成了那户人家的养女。等长大之后感觉还不错,也就肥水不流外人田,让她和自己亲生儿子成婚了!

因为这个媳妇从小被婆婆养大,所以这个女孩长大之后,一般都会被养成婆婆喜欢的那种媳妇。婆媳关系应该说还不错!

有些人家因为生计卖女儿,有些人就把她买了回去。这种童养媳一般年龄都会比自己丈夫大很多。

这样的童养媳被买了回来,就需要照顾自己年幼的丈夫。等到自己的丈夫成年之后再和丈夫圆房。

像这种情况的童养媳生活的怎么样,全要看这户人家对她的态度了!

因为买来是给自己儿子当媳妇的,他们也是把她当成自家人来看待。童养媳也很会哄自己的小丈夫欢心,一家人也能其乐融融。

也有些人家很会算账,觉得她是花钱买来的,就会把她们当做佣人来看待。既养大自己的小丈夫,又减少了佣人的开支。

像这种情况下的童养媳,婆媳关系怎么样,还是要看婆家对她的态度如何了!

那么和正常娶进门的媳妇相比,两者之间哪种婆媳关系会更好呢?

以前的婚姻基本上都是讲究门当户对,同时家庭里面的等级非常严格。

在家庭的女眷当中,婆婆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进门的媳妇需要无条件的服从婆婆。除非媳妇的家庭背景太过强大,直接就压倒了夫家。

背后指责婆婆的种种不是,“七出”里面就有一条“口多言”,是可以被休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就不存在婆媳矛盾。

从小就定娃娃亲的,大多两家关系不错。把捡来的弃婴养大,也会当成是自己的女儿。

因为都是从小被婆婆养大的,从婆婆角度来说,这个媳妇既是儿媳又是女儿;从媳妇角度来说,这个婆婆既是婆婆又是母亲。可以说婆媳关系相对还是不错的。

被买来的童养媳,有很多婆婆把她当做佣人来看待。这种婆媳关系应该会相当僵了!



安得使予多暇日,重读古人寄来书】

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童养媳长大后也不一定是非和男户主的儿子成为夫妻不可,有时候在日益相处的过程中,未婚夫不愿和童养媳结成夫妻。虽然这时部分男主户会将其就在家中当作下人使用,但也有不少公婆会选择性让女孩回娘家或者是令其改嫁他人。而婆媳关系自古有之,童养媳也有部分存在婆媳矛盾。

童养媳出现的根本原因。

1.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婚姻自主权被约束。

童养媳在古代封建社会礼教里“一夫多妻”的情况下。让很多家庭选择童养媳来解决家中男子的终身大事或者是无力负担高额礼金的贫困户也会会想办法包养别户人家的女儿将其养大。等到女子及笄之时便会要求童养媳和自家的儿子变成正式夫妻。

2.封建时代的人文思想落后。

古时封建社会的人文思想相对落后,重男轻女的现象由为普及。很多人在常识观念里认为生女孩子得赔钱,将来长大成为别人家的儿媳还得再赠送上一份像样的嫁妆。觉得养女儿的成本不能收回的同时还要赔钱,迟早是要把女孩子嫁出去的,加之古时人文思想的落后,人们就会下意识的认为提早送人和以后嫁出去是一个道理。

3.古代节育措施和教育理念不够完善。

在华夏的传统观念里,生育有“多子多福”的意图,所以贫困人口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依然会选择多多益善的养育众多人口,让原本拮据的生活环境变更加的困苦。只得将家中幼女作为童养媳,包养于他人家中来减轻家庭负担,这样做大部分会怪罪于自己养不起。

婆媳矛盾自古以来就有和以童养媳的形式相处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是看婆媳两个的性情是否合拍。

童养媳的婚姻状况基本建立在买卖的基础之上。很多家庭会认为这样的女之地位低下,对其的态度也很是不友好,有时候童养媳的遭遇就如同家仆。但也有许多心善的人家将童养媳视如己出关,爱有加。无论是正常婚姻还是童养媳主要看公婆的态度和儿媳的为人处世。

结语:

童养媳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古代封建社会下人文思想观念的落后加之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还有古时节育措施落后,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导致贫困家庭无力承担大量人口的口粮,只能被迫用幼女送于他人扶养来换取银钱。而婆媳关系自古以来有之,只对人却往往不对事。

原文盗搬者必究其责。

在下:“写红尘作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写红尘作梦语


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养媳”,是指由婆家自幼抚养,待成年之后再与儿子正式结婚的女子。古代时期,童养媳的现象极为流行,而之所以会如此流行,原因主要是由于旧时老百姓贫苦,有女儿的根本养不起,而儿子的又娶不起儿媳妇,于是便将女儿交给有儿子的人家抚养。

童养媳现象起源较早,但名称出现相对较晚

童养媳这个名称虽然出现较晚,但这个现象其实很早便已经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縢妻制”,即当时贵族女子出嫁时,往往会有妹妹或同族侄女随同出嫁,待到妹妹或侄女长大之后,便成为了丈夫的妾室。《尸子》中便有“妻之以皇,媵之以”之语,也就是将娥皇和女英两姐妹同时嫁给了舜,而娥皇便是嫡妻,女英则是媵妾。

到了秦汉之后,这种制度开始沿用到了宫廷之中,帝王往往会将贵族勋亲的女儿自幼选入宫中,成年后或册封为帝王的妃嫔,或赐予王室子弟为妻妾。这种做法其实就是童养媳的一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童养媳主要出现在宫廷或贵族之中,平民百姓之中尚未出现。

童养媳这种现象大规模的推行,应该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北宋晁补之的《鸡肋集》之中便有“民间女幼,许嫁未行而养诸婿氏者,曰‘养妇’”的记载,而“息妇”这个称谓也是到宋朝时才开始出现,其中“息”字便有“养育生息”之意,而这个词语后来便演变为了“媳妇”。

历经两宋的发展,到元朝时期童养媳的现象已经极为普遍,逐渐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例如《元史·刑法志》中便有“诸以童养未成婚男妇,转配其奴者,笞五十七,妇归宗。不追聘财”的规定,可见当时“童养媳”现象的普遍程度。

到了明清时期,许多地方对于“童养媳”的婚姻,都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例如女方无须配送嫁妆,而南方也不必再置办聘礼。直到民国时期,虽然西方文化已经开始传入中国,但“童养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直到解放之后,随着国家颁布婚姻法,“童养媳”才开始变为一种不合法的婚姻,但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偏远地区仍然保留着这种现象,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现象最终基本被消灭。

之所以会出现“童养媳”现象,贫穷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前文所述,“童养媳”现象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贵族的婚姻制度存在,而其之所以会在民间长期广为流行,则主要源于穷苦百姓的限制。至于出现“童养媳”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逃避人丁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丁税”都是朝廷较为重要的一种税赋,即按照家庭人口征收赋税。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多一口人自然问题不大,但对于穷苦百姓来说,这个负担往往承受不起,更何况女子成年之后还要外嫁,而男子长大之后却是个壮劳力,而如果将女儿早早送到婆家,那么家里便等于省下了一个人的税。

2、节省婚姻成本。此外,有男子的穷苦家庭,往往也会因为置办不起嫁妆而难以娶到儿媳妇,而童养媳毫无疑问可以大大减少这方面的支出,毕竟男方抱养“童养媳”是不需要提供聘礼的,而等到正式结婚时,仪式也要比大婚简单得多,根本不需要花多少钱。但这种情况下,“童养媳”年龄一般比较大,因为如此不仅能剩下一笔钱,而且家中还等于多了一个劳力。

△《婉君》中的夏婉君便因冲喜嫁到周家

3、“冲喜”现象。即家中如果出现重病人或者男孩子患有先天疾病,便用举行婚事来“冲”掉不好的运气,以期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而这种婚礼举办时,男女双方往往至少有一方未达到成婚年纪,但却有了夫妻名分,女子便也就此养在了婆家。

4、其他原因。除了以上几种原因之外,富裕家庭则往往会因为交换、买卖、指腹为婚等原因,出现“童养媳”现象。与前几种穷苦百姓被迫选择不同的是,这种富裕家庭的“童养媳”,要么出于家庭联姻的关系,要么出于为小孩预做婚嫁规划,要么则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这种情况下,童养媳的年纪普遍偏小,而且除非双方家室相当、门当户对,否则女方大概率不会成为妻子,而只会沦为妾室。

就“童养媳”而言,虽然有少数比较幸运的,会获得比较好的生活条件,亦或是被婆家当成亲生女儿对待,但绝大多数命运都比较悲惨,不仅地位普遍较低,而且常常需要从事大量的家务劳动,甚至会被婆家虐待,但由于失去娘家的支持,她们只能默默承受。


香茗史馆


童养媳的名称,起源于宋代,但是从三国时候就有关于童养媳的记载,《三国志》提到:“至十岁,婿家既迎之长养为媳”,古代童养媳非常流行,为什么童养媳这么盛行呢?我认为有这几点原因。

生活贫穷,古代百姓生活贫困,又加上子女众多,无力养活,就把女儿送人了。如大家熟悉的戏曲《窦娥冤》中,窦娥就是因为家中贫困,被人抵债,做了童养媳。

有的贫困家庭怕儿子娶不上媳妇,就从外地或者灾区抱养孩子,还有从路边捡来的弃婴,领回家做童养媳。

思想观念,古代的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的家庭没有儿子,希望通过收养童养媳,为自己带来儿子,传宗接代继承香火。俗称“等郎妹”。

聘礼,不管我们现在要聘礼,古代也是要聘礼的,童养媳不但大大减少了结婚开支,而且不需要女方陪送嫁妆。

其他,把童养媳当成免费的保姆,还有我们大家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为了冲喜。一般的家庭还互换女儿当童养媳。

其实童养媳的地位一般很低,不但干大量的家务,有时候还常遭到婆婆的打骂,还被逼着给丈夫洗澡,美其名曰,为了增加感情。丈夫如果死了,好点的家庭可能让回到娘家,不好的就要守寡到死,更有甚者把她们买到妓院或者大户当奴婢。视如己出着更是少之又少


涛哥聊古代历史


“童养媳”是上世纪前半叶比较常有的封建婚姻制度,这里面其实就是在农村最底层妇女因为贫困,买卖人口还有重男轻女的产物,童养媳的婚姻是畸形的,间接地也表现出当代社会底层人民的历史悲剧!

要知道,童养媳嫁过去在家里的地位不是新娘老婆,而是作为仆人,作为奴隶,做牛做马的服侍全家人,她们是生活在没有任何亲情温度的婆家里,也得不到丈夫的怜惜(丈夫年龄还小),终日得到的只有毒打与谩骂,寒冷与饥饿。除了肉体上的摧残,更加的是精神上的压迫,日复一日,除非走向生命的尽头,否则无法逃离这个悲惨的世界。

来自多方面的压迫除了造成童养媳身体健康受到损伤之外,内心不知不觉也愚昧起来,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从小就到婆家,被婆家灌输畸形的思想,造成软弱,服从的性格,就像美国的狼孩一样,小时候和野狼生活在一起,大了被人类找到,已经改变不了生活习惯了,只能悲惨的死去!

作为童养媳的形象,反应出来的是当代国民的劣根性还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这些童养媳,不是一个或者两个家庭形成的,而是当代社会的大环境造成的,是落后的社会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产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