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東戰爭:埃軍突襲以軍,毫無察覺的以色列如何應戰?

1973年10月6日,猶太教的贖罪日,穆斯林的齋月節。猶太人停下所有的工作在教堂內懺悔;阿拉伯人不吃不喝體驗著窮人捱餓的滋味並淨化著自己的心靈。

在這樣一個神聖的日子裡,下午2點,蘇伊士運河突然傳來了兩聲巨大的爆炸聲。隨著爆炸聲,埃及、敘利亞兩國軍隊從西、北兩線同時向以色列發起猛烈的突然襲擊,向來保持高度警惕的以色列竟然沒有一點察覺。戰爭就這樣爆發了,史稱第四次中東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埃軍突襲以軍,毫無察覺的以色列如何應戰?

第四次中東戰爭

戰爭爆發的前一天晚上,埃及人躲過以色列人的眼睛,在以軍的防禦工事巴列夫防線的沙壘中埋下了兩個大大的炸藥包。

第二天埃軍引爆炸藥包,隨後,埃及、敘利亞兩國軍隊從西、北兩個方向同時向以色列發起突然襲擊。

對於突如其來的戰爭,向來保持高度警惕的以色列竟然沒有一點察覺,以軍該如何應戰?

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得知消息後,急忙從教堂趕回辦公室,這位獨眼將軍憤怒的告訴以色列人:阿拉伯人必敗,以色列人必勝!

阿拉伯聯盟在與以色列的三次戰爭中都敗的很慘,為什麼又突然發動新的戰爭?

原因只有一 個:復仇!

第三次中東戰爭是以阿拉伯國家慘敗而結束的,丟失了大片土地,造成了數十萬的難民,這讓阿拉伯國家很是沒有面子。本來是幾個國家聯合起來打一個小小的以色列,兵力、武器裝備都佔優勢,可是卻戰敗了,被打成這個慘樣,怎麼好向阿拉伯世界交待呢?

所以戰爭結束了,卻埋下了復仇的種子,阿拉伯國家一直尋找機會要再次與以色列決戰。

埃及“雄獅”納賽爾去世後,薩達特成為埃及的新總統。薩達特上臺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消滅以色列,收復失去的土地

上次戰爭中,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縱深200多公里,戰後以色列在邊境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特別是在蘇伊士運河東岸,建了一條以總參謀長巴列夫名字命名的巴列夫防線。這條長123公里、高8.5米,縱深3 0公里的防線上,設置了鐵絲網和地雷區,修築了31個核心地堡,以色列花了2.3億美元。

第四次中東戰爭:埃軍突襲以軍,毫無察覺的以色列如何應戰?

巴列夫防線

以軍還在蘇伊士運自己一側的河岸邊埋下了很多油管,在油管裡灌滿了汽油。只要埃及發動襲擊,越過蘇伊士運河,以軍就把這些油管通通點燃,形成一條火龍。

時間不久,阿拉伯聯盟終於找到了進攻以色列的藉口。

1973年9月,敘利亞戰鬥機和以色列戰鬥機在公海相遇,兩敵相見分外眼紅,雙方發生了激烈的交戰,結果敘利亞戰機被擊落13架。

敘利亞和埃及以此為藉口,在埃以停戰線附近開始集結大批部隊,以色列以為這只是埃敘對擊落戰機的正常反應,並沒有很在乎。

10月6日下午14時,以色列人正在教堂內懺悔時,埃及出動了200多架飛機,向在西奈半島的以軍投下成堆的炸彈。同時,隱蔽在蘇伊士運河西岸沙壘後面的埃軍,揭掉掩蓋在2000門榴彈炮和重型迫擊炮上的偽裝物,向巴列夫防線的以軍發起猛烈攻擊。

這次開戰,阿拉伯國家總結了上一次戰敗的教訓,也做了充足的準備。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武器裝備,一共有12個阿拉伯國家參與這次軍事行動。埃敘在戰前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開戰前六個小時,各師師長才接到要打仗的命令,離開戰還有兩個小時,師長們把戰鬥命令下達給了他們的連長們。

戰鬥打響,阿拉伯國家軍隊在空中、地面同時從西、北兩個方向向以色列進攻。

以色列遭到突然襲擊,措手不及,局面非常不利。

在南面埃及軍隊很快就突破了以軍認為不可突破的巴列夫防線,挺進了西奈半島,對以色列國土構成了直接的威脅。在北邊敘利亞的重兵攻上了戈蘭高地,以色列的裝甲守備部隊損失慘重。以色列總理梅勒夫人驚呼,救救以色列吧。

措手不及的以色列迅速全民動員,軍隊重新部署,組織反攻。

在西線西奈半島方向,以色列兩個坦克旅出動200多輛坦克,向埃及軍隊的登陸地點撲來,戰鬥持續3個多小時,結果以色列190王牌裝甲旅全軍覆滅。一名上校帶著殘存的25輛坦克投降了,埃及士兵興奮不已。

7日晨,在北線的戈蘭高地方向,敘利亞軍突破了被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佔領的土地約75公里處。

以色列在西奈半島與戈蘭高地同時受到重創,以色列國又一次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

這時,以色列平民拿起武器走上戰場,誓死要和敵人拼死到底。以色列政府動員包括公共汽車在內的各種交通工具,把預備役部隊和彈藥送上前線。總理梅厄夫人說,以色列能否走出困境,就看預備役部隊的了,他們是以色列最後的希望。

第四次中東戰爭:埃軍突襲以軍,毫無察覺的以色列如何應戰?

以色列是世界上動員體制最為完備,動員機制最為高效的國家之一。戰爭一爆發,以色列就通過報紙、信件等等方式,將動員令傳達到每一個預備役人員的手中。開戰不到24小時,很多預備役人員就奔赴了戰場。

10月10日伊拉克宣佈參戰,約旦軍隊向前線全力運送彈藥。以色列全國只有300萬人口,而敘利亞有1000萬人,埃及有5000萬人,敘利亞和埃及宣稱,就是拼消耗也要打敗以色列。

戰爭爆發不到3天,雙方的導彈打光了。第七天,雙方不僅是導彈,彈藥基本上都已用光。

這種情況下,美國和蘇聯開始緊急輸血,向雙方進行彈藥補充。美國通過航空及海運從歐洲緊急調用彈藥補充以色列;蘇聯把在匈牙利的炮彈庫存整體的全部輸送給了阿拉伯國家。

經過激戰,阿拉伯軍隊初戰得勝,10日起埃及在西奈半島停止了進攻,著手鞏固陣地。埃及想以此作為籌碼好與以色列談判,結果埃及大錯特錯,讓以色列有了喘息之機。

當天深夜,以色列總參謀部召開緊急會議。總參謀部大膽決定,利用這一時機集中兵力實施先北線後西線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先沿著直通大馬士革的公路進攻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迫使敘利亞退出戰爭,然後再與埃及決戰。

這個時候,約旦軍隊在約旦河方向,開闢了對以色列作戰的第三條戰線,

以色列面對多個阿拉伯國家的進攻毫不畏懼,集中優勢兵力對敘利亞實施反攻。以色列這一戰術初見成效,戰場上頻頻得手。清除了敘利亞軍隊對戈蘭高地的威脅,甚至攻擊到距離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以軍穩住了戰線。

以軍馬上轉戰向南,向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發起反擊。

以色列很清楚,對他構成直接威脅的是西線埃及軍隊,只有先把北線穩住造成大兵壓境態勢,這樣敘利亞不敢貿然進攻,這個時才好抽出兵力轉向西線。

以色列計謀得逞,穩住了敘利亞後迅速將主要兵力投向西奈半島,對埃及軍隊進行決定性反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埃軍突襲以軍,毫無察覺的以色列如何應戰?

10月14日6時,埃及軍隊出動80架飛機,200多門火炮對以軍陣地進行了90多分鐘的攻擊。隨後,埃軍兵分三路向艾米特拉、吉達和米特拉山口的以軍發起進攻。這正中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的下懷,以色列已集中三個師兵力正在等著埃軍的到來。

埃軍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攻擊對方據守的幾個重要山隘口的時候,它的坦克裝甲部隊脫離了防空導彈的保護圈;另一方面這幾個山隘口確實地形險要,對埃軍造成巨大威脅。還有一點讓埃及想不明白,按埃及的計算以色列的坦克應該都被摧毀了,怎麼以色列還有800多輛坦克出現在戰場上?

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到以色列戰時高效運轉機制。戰爭爆發之前,以色列所有的各型坦克的總數在2000輛左右,戰爭中損失了600輛左右。然而,整個戰爭中以色列維修了2700輛次的坦克,並且搶修了埃軍、敘利亞遺棄在戰場上的大量蘇制坦克。

此時,埃及首都開羅召開了大規模的群眾集會,薩達特總統發表講話要求前線戰士一定要打一場勝仗,告慰父老鄉親,埃及人太渴望勝利了。

薩達特一心在做戰爭動員,激發全民戰鬥精神,然而他卻犯了一個戰術上的錯誤。美國的偵察衛星發現了埃及軍隊的第二軍團和第三軍團中間出現了一個很大的間隙,美國第一時間將這一重要信息告訴了以色列。以色列立即派一部分兵力,從埃及第二和第三兵團中間空隙穿插過去,向埃及軍隊的側後迂迴。

10月16日,以軍穿過這個縫隙,偷偷渡過蘇伊士運河,切斷了埃及軍隊的補給線,並直逼埃及首都開羅。以色列部隊第一次踏上了運河以西的埃及陣地,埃及人竟長時間沒有發現,認為是以軍的小股騷擾部隊,沒有引起埃及軍方的高層重視。

以色列45歲的陸軍少將沙龍,帶領部隊幾乎全部摧毀了埃及的防空導彈陣地。他們把繳獲的蘇制薩姆6型防空導彈連同雷達運回蘇伊士運河東岸,這可把美國高興壞了,美國可是一直想把蘇制薩姆6型防空導彈搞到手的。

10月19日,以軍在運河西岸已經有2.5萬人和500輛坦克,突入運河西岸取得了主動權,然後向公路、鐵路和運河沿岸地區發動襲擊,並切斷了埃軍二、三軍團的退路。

第四次中東戰爭:埃軍突襲以軍,毫無察覺的以色列如何應戰?

以色列奪回了戰爭的主動權,西奈半島上的埃及軍隊處境變得十分危險,埃及不得不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的停火建議。

以色列再次在戰場上轉敗為勝,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這場戰爭歷時18天,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戰爭中阿拉伯國家死亡約兩萬餘人,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雙方戰爭消耗在50億美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