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四千二百年前的华夏大地,洪水肆虐,禹被推出来做治水官。
这是一道生死难题!前任治水官——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不力,已被杀。
禹这时能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上,尽一切可能把水患治好,否则,凶多吉少。
但是,仅此而已吗?
也许是父亲的被杀,以及自己被迫接手父亲未竟事业的身不由己,让禹暗暗决定要逆风翻盘、主宰自己的命运;也许,作为黄帝的玄孙,禹原本就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
因此,十三年的治水生涯中,一个以治水之功拿到联盟首领之位、伐三苗南越开拓联盟生存空间、君临华夏大地开创“家天下”的宏伟三步走蓝图已悄然绘下......
、以治水之功成为中原部落联盟首领
尧舜禹时期,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位是禅让制。禅让自尧帝始,因为自那时起,中原为抵抗蛮夷狄戎,结成了部落联盟。
当时,氏族组成部落,部落结成联盟。每个部落自然都有自己的首领,那么,组成联盟后,谁来做整个联盟的首领?
大家一起来推举共同信服之人当联盟首领自然是上选!这样,每个部落都有分享最高权力的可能。
但是,权力这种东西,只要有了,便会一点一点地大起来。只要到手了,没有谁会真心再让出去。尧不会真心将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舜,所以,尧把下一任联盟首领舜用了二十年,还让他摄政八年,但至死就是没让出自己的位子。舜上位时,都已成老人了。
好不容易才成为联盟首领,舜自然也不会真心禅让自己的位子。
但是,禹的光芒太甚。
治水虽然是大事,但他抓起方方面面来都不含糊。为了不被其他的事情扰乱,禹命令伯益发放稻谷种子,教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之处栽种;
他叫后稷监管食物,在人们没有东西可吃的时候赈济他们;他还从食物富足的地方调拨多余的食物给短缺的地方,使这些地方的人不至于饿肚子,让各个部落间尽量平均。
如此一来,禹得到了人们的拥戴。
经过十三年的奋战,禹终于率众人开通了九座大山的道路,疏导了九条大河的水源,所有的水患都治理好了。
从前居住在丘陵和树上的人们,终于可以搬到地势低洼而平坦的地方来居住,这样就使得耕种、捕鱼、打猎等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终于富足起来。
治水的功劳太大,禹成了大禹,众望所归、势不可挡地成为了联盟首领的接班人。
伐三苗、南越,疆域从中原扩充至长江黄河中下游
在治水归来时,禹就向舜汇报过:这次治水,各个氏族、部落都“各道有功”,唯独三苗“顽不即功”。禹的意思是,三苗不配合、没什么功劳,想要讨伐收拾他们。
但是,舜没有同意。等到禹终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时,征战便提上了日程。
事实上,三苗对于中原部落来说,一直是个大麻烦。
早在黄帝和炎帝结成部落联盟时,便和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联盟征战过,而三苗当时便是九黎中的一族。蚩尤战败后,中原由炎黄部落控制,九黎被打散,三苗衰微。
但是,到了颛顼、帝喾的时候,由于炎黄内部的共工氏争夺领导权,炎黄部落无暇顾及外界,三苗趁机发展壮大了起来。
等到尧帝的时候,三苗屡次挑起战端,尧帝带人讨伐,收复了三苗。战败的三苗虽然加入了炎黄联盟,但是依旧不安分,常常叛乱。尧帝便把大多数三苗人发配到了今天甘肃敦煌一带。
但是,舜帝继位后,三苗又发展起来了。舜帝实行“北分三苗”的政策,来分化他们。结果,大部分三苗人一路往东南方向出走,跑到今天湖北的江汉流域来了。而留在敦煌的三苗则和当地的羌人融合,发展成后来的羌族,依然给后世华夏带来不少麻烦。
江汉流域的三苗站稳脚跟后,又不安分了。舜帝为了震慑三苗,来了个先礼后兵,命令众多兵士列队“执干戚舞”,即拿着盾牌和大斧舞于阵前,三苗惧服,退兵了。
大禹继位后,三苗又开始作乱。
大禹早就想收拾三苗了。作为联盟首领,大禹也希望为联盟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也瞄上了三苗的江汉之地,以及东南的诸越。
发兵之前,大禹举行了一场祭祀祖先和上天的仪式。《墨子·兼爱下》中说:
大禹征伐三苗,不是为了掠夺和富贵,而是为了追求兴起天下的大任,除去为祸的逆贼,是为“仁人之事”。
还真是有如神助,不久,三苗地区居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于是,大禹瞅准时机长驱直入。慌乱的三苗人心系受灾的家园,毫无斗志,而大禹的军队则准备充分,士气高涨,作战勇猛。
两相交战,三苗大败,连酋长都被大禹的弓箭手射死了。
战败的三苗人,大部分成为了大禹的夏部落的奴隶。逃走的一些则躲到了西南,据说成为了今天苗族和瑶族的祖先。从此,三苗之祸彻底根治。
征战三苗后,大禹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乘着得胜的威势,一路向东南挺进,东南诸越都顺利地归附了大禹。大禹的夏部落,逐步控制了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
这一连串的征战,使得以夏为首的部落实力大增,大量三苗人成为了诸夏部落各首领、贵族及出征士兵的奴隶,使得他们的生产力得到大大提升,原先的中原部落联盟内部实力出现了不平衡;
另外,东南归附的诸越,民心还不稳,大禹要如何巩固胜利果实?
大禹决定,召开一次大会。
涂山之会立王权
大会的地点定在了涂山(即今天的安徽蚌埠怀远县境内),这是别有深意的。
大会开始前,大禹先做了一件事:分封诸侯。
比如,
- 将唐(今山西翼城)封给尧帝的儿子丹朱,将虞(今河南虞城)封给舜帝的儿子均商,使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以此笼络与尧舜亲近的氏族。
- 对于和大禹结成亲密同盟的氏族部落,如有男氏、杞氏、费氏、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也都获封了土地,占据于各处要地。
接下来,去涂山。为什么大禹选涂山这个地方召开首领大会?
- 首先,大禹的妻子女娇便出身涂山氏,涂山氏的首领皋陶,更是大禹从治水到征战,到制定刑法制度等等,左膀右臂一样的存在;
- 另外,皋陶还是东夷氏族联盟的首领,辅佐过尧舜,声望极高。所以,妻族自然也是大禹最需要拉拢的对象。
- 其次,涂山位于淮河中游,相对于中原地区,涂山更靠近新归附的地域,从交通上看,也更方便诸夏、东夷和南方诸越的首领前来。
经过了征讨三苗和诸越的战争后,天下归顺大禹的地域非常之广,与尧舜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现在,大禹需要加强对各分封的邦国、各地的控制,确立自己独一无二的权力地位。
《左传·哀公七年》记载: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涂山之会,群雄聚集一堂,大的邦国带着“玉石”,小的邦国带着顶级布料,都赶来赴会了。
王权如何确立?
1、分天下为九州
大禹将天下已分为九州之事告诉各路诸侯,并命令各邦国按照各州的地域划分来统一进贡铜器。大禹将这些铜器熔炼,重新铸造,制作了九个青铜大鼎。
每个鼎上镌刻有各州的名山大川、奇兽异物,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存放于大禹的国都阳翟。
九鼎在手,九州俱收于大禹囊中。
2、定朝贡制度
大禹还列举了各个邦国的物产,对它们如数家珍,各路诸侯无不震惊——这正是当初大禹治水、走遍神州大地之时备下的后招。
如此一来,各地朝贡什么,朝贡多少,也都有数了。
史学家们一般都认为,涂山之会是夏王朝建立的重要标志,因为王权已经被各路诸侯认可了。
有了王权就够了吗?不,还需要有王威。
大禹的威望已足够,但威望只能服众,王威却可以杀人!
茅山之会树王威
涂山会后的第三年,大禹南巡至越地的茅山(今浙江绍兴境内),在此停了下来,下令召集各方诸侯、方伯于次年春在茅山召开大会。
到了相会之期,万国来朝。
大禹接见了各诸侯、方伯,纳了朝贡,并举行了祭祀大典。接着,大禹便按照涂山之会以来,各氏族诸侯进贡的功劳多少,分别加以封赏。
封赏后,还宣以德教,鼓励诸侯们注重农时,教以礼仪,告知法度,不许以强凌弱,不准互相攻伐,若有争执实在平息不了的话,可进夏都让大禹亲自调解判决,等等。
众诸侯都唯命是从。
这时,迟到的防风氏首领到了。
按照许多史料的记载,防风氏是故意迟到的,大概是对先前的封赏早心有不平。
正好撞到枪口上了,不拿你来杀一儆百拿谁?
大禹诛杀了迟到的防风氏,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威,从此后诸侯们不仅口中钦服,而且心中也畏服。
尽管如此,大禹若要把王位顺利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还不是那么容易的。
实力开启家天下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大禹需要把自己的位子传给一个德高望重的外人,前面提到的大禹的妻族涂山氏首领皋陶,便是一个最为合适的人选。
皋陶不仅以正直闻名天下,而且还帮尧舜禹三代推行“五刑”、“五教”,功绩斐然。但是,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
大禹一方面指定了名义上的继承者皋陶,另一方面,又把联盟的很多事务交给自己的儿子启来管理,让他积累经验、积聚威望,给他铺路。
而后,皋陶去世了。大禹又不得不再次指定东夷族的伯益为继承者。
大禹死后,诸侯去朝见启,要让他来继承大位。伯益当然不干,将启拘禁了起来。但是,启逃了出去,他集结了亲近的部落打败了伯益。
《竹书纪年》说:
“益干启位,启杀之。”
启继承了大禹之位,正式建立了夏王朝。但是,还是有不买账的人。有扈氏便是,他们于夏都郊外起兵,扬言要为伯益报仇。
启早有准备。启的军队,其实早在大禹时便已组建,军风剽悍,赏罚分明,十分善于作战,可以说是夏王朝的精锐。
而有扈氏的军队不仅人数、装备上不占优势,素质上也完全不及启的军队。最终,有扈氏一败涂地,大部分被贬为奴隶,其余的则被诛杀。
父亡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与观念从此便开始确立下来,绵延近四千年......
过往我们对于大禹主要印象是“治水先贤”,但其实,他更是夏王朝的奠基人。
接手治水患的大任,对于一般人而言是生死难料、责任重大的苦差,大禹却把它变成了开创夏王朝伟大基业的绝好机会。
如此,既是治水,也是勘察华夏大地山川丘壑、风土物产;
如此,既是治水,也是摸排神州各部落、各氏族之虚实。
待我携治水之功登上首领之位,组建精英之师,必然所向披靡,一扫天下,以王者之姿,重新定义脚下这片土地......
以上内容参考自《史记》、《左传》、《国语》等史料。
閱讀更多 竹小禾書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