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那個原生家庭不好的女人,終於還是被毀掉了


說到張愛玲的小說,大家可能會想到《傾城之戀》《半生緣》。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一部小說《金鎖記》,它寫的是

夏至清是有名的文學評論家,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評價張愛玲的《金鎖記》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

七巧,這個與月亮有關的人在故事的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一出悲劇,她嫁到了富貴人家,可是處處因自己的出身受到歧視;她結婚五年了,有了一對弱小的兒女,可是從未享受過婚姻的幸福;她自以為是地愛上了丈夫的弟弟--三少爺姜季澤,可是平日走馬章臺的三少爺對她卻嚴叔嫂之防。

“ 三少爺,七巧早早地就來等你。”

沒想到,這一等卻是一輩子。

《金鎖記》:那個原生家庭不好的女人,終於還是被毀掉了


讀完張愛玲《金鎖記》,內心感慨唏噓,五味雜陳。

她等著,在那個小樹林。他告訴她自己只是來幫哥哥提親,自己是個母親派來的說客與媒人。其實,自從第一面起,他就早已對她的美貌刻骨銘心,併產生了深深的同情與憐憫。

季澤告訴七巧,其實我早已對你上心。她抬頭望向蔚藍天空,痛苦不堪的內心在面部擠出一絲艱澀的笑容,這笑,竟讓他目瞪口呆。

咱倆不可能的!她似乎早有預感,封建家長制關閉了一切暢想可能。想起母親逝世前告訴她“一手抓住錢,一手抓住心愛的男人”。為了保住這兩樣東西,她只能舍其一,先抓住錢,再者離自己心戀的季澤距離近些。多麼笨拙的愛,即便得不到,也不要徹底失去得一敗塗地。巧兒是堅強的,所以才委屈自己嫁給軟骨病人等待季澤有一天能把自己堂堂正正名正言順地娶過去。

一愛到底,矢志不渝。她做到了。生生戀戀姜季澤,處心積慮只關情。

七巧她是靠自己的幻想活著,生活不能得到滿足,她自己也是心力交瘁。性情由單純到逐漸扭曲,這是沒落時代和封建家庭的悲劇,帶著這個人,一直往下沉,往下沉,似乎永無止境。

張愛玲認為繁華並不長久,蒼涼才是常態。所以筆下人物都是受時代社會限制,被無形枷鎖困住了。女性偏向於小眾、內心的。其實每部作品都有自己出身背景與環境的影子。

《金鎖記》:那個原生家庭不好的女人,終於還是被毀掉了


七巧的朦朧的慾望和對愛的嚮往也在日復一日的、深宅大院中消失殆盡。她徹底忘記了內心中曾經閃現過的美好,她也變得和這個冷酷的社會一樣,甚至更加冷酷,就是為了活著,為了活得更好。(無非有錢就是更好,在她的腦子裡,所以她要大把大把地把錢抓在手裡。)她已經毀了,被這個家庭,被這個社會毀了。但是,她不但沒有覺醒,而且變本加厲地折磨別人。她折磨死她的兒媳婦,摧毀了她女兒唯一一點向善的希望,用鴉片把她的兒子綁在自己跟前。墮落呀,無恥的墮落。七巧把自己生平的委屈發洩到女兒長安身上。可見個人經歷體驗是多麼重要。

難道七巧真的就沒有內心的嚮往嗎?沒有愛的需要嗎?不是。朦朧中她有,只是這種慾望沒有成為自覺,她自己還不清楚到底想要什麼。她把社會、世俗的觀點當成了自己的觀點。她沒有機會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就像我們現在一樣。很多人也是這樣懵懂愚昧地生活,漸趨麻木。把內心深深埋藏,任它被遺忘。她抽鴉片,把自己關房裡。似乎可以一直這樣下去。

可是,她病了,命不久矣,等不到了。

愛了一輩子,怨了一輩子,等了一輩子。直到死去那一刻,季澤也沒能將她娶回家。一輩子,就在閉眼的那一刻,晃悠悠地,溜走了,不知不覺。

《金鎖記》:那個原生家庭不好的女人,終於還是被毀掉了


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兒女婆家孃家的人都恨她。

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眼淚掛在腮上。 "30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30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30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