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金鎖記》中曹七巧命中註定的多重悲劇命運

電視劇版本的《金鎖記》上映時,我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初中生,當時看這部電視劇時,起初是很喜歡麻油店裡的曹七巧的,那個時候的她,大方明朗,心地善良,隨著劇情的推演,嫁入姜家的她說話越來越陰陽怪氣,處事也越來越苛刻,之後更是親手毀掉了自己的一雙兒女的幸福,我心裡著實很討厭她,也很生氣,覺得原本好端端的一個“好人”,怎麼就徹徹底底變成了“壞人。”

如今再來看張愛玲的原版書籍《金鎖記》,竟完完全全對曹七巧生不起氣來,也討厭不起來。而從她身上,我只看到了她命中註定的多重悲劇命運,深深為她嘆息,甚至很同情她。接下來,我將從出身、婚姻、社會三個方面,來解析曹七巧的多重悲劇命運。

一. 無可奈何的出身悲劇

《金鎖記》的開頭,是以月夜下姜公館下人房裡幾個丫鬟的夜間竊竊私語般的議論開始的,而她們在背地裡堂而皇之議論的,正是二少奶奶曹七巧。從丫鬟們的談論中,我們得知:二少爺姜仲澤是個殘疾,無法娶到“門當戶對”的官人家的姑娘,只好娶了家裡開麻油店的七巧。而七巧起初本應是以“姨奶奶”(也就是妾)的身份嫁入姜家的,姜家老太太為了讓七巧死心塌地服侍姜二少爺,才讓七巧以正牌少奶奶(也就是妻)的身份進入姜家的。

解析《金鎖記》中曹七巧命中註定的多重悲劇命運

金鎖記書籍


張愛玲給人物曹七巧設置的出身是開麻油店人家的姑娘。現在看來,開麻油店做小本生意,這樣的普通家庭出身並無什麼不妥。可是在清末民國初期,曹七巧作為一個麻油店裡的姑娘,可以想象,婚前,她每天都是站在小小麻油店的櫃檯前,替來來往往的各色客人打麻油。拋頭露面,接觸到當時社會底層的各類男人,在天天算計著幾角幾毛錢的小生意中掙扎,再往深了想,因為那張年輕漂亮的面容,曹七巧還免不了被褻瀆,沾染些風塵的氣息。借用書中姜家丫鬟背地裡說曹七巧言語輕浮的原話:“麻油店的招牌,站慣了櫃檯,見多識廣的,我們拿什麼去比人家?。

仔細琢磨姜家丫鬟的原話,可見在當時,姜府的丫鬟都覺得她們自己的出身要比曹七巧好很多。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女子仍舊以“三從四德“為榮,以“拋頭露面”為恥,大戶人家的姑娘,在結婚前基本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待字閨中。而曹七巧這樣的出身,註定曹七巧和當時上流社會的姜家人根本無法融合到一起。張愛玲的小說中,對於每個主角的出場都絲毫不吝嗇花費大量的筆墨來進行描寫,進行鋪墊和烘托。

而唯有曹七巧的介紹,是以姜家丫鬟的口吻來說出的,我覺得這或許是張愛玲故意為之,其實就是為了襯托出在當時社會主流看來,曹七巧非常卑微的出身,非常悲劇的出身。


解析《金鎖記》中曹七巧命中註定的多重悲劇命運

曹七巧影像


一個人的出身是最沒有辦法改變的,而曹七巧的無可奈何的出身悲劇,也為她人生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二.無法抗爭的婚姻悲劇

張愛玲在書中沒有明確說出,曹七巧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嫁給姜家二少爺的,但是在書中有描寫曹七巧哥哥嫂子來姜家探望她的片段,曹七巧見到自己親哥哥接連說的兩句話是:“也不怪他沒有話——他哪兒有臉來見我。”“我只知道你這一輩子不打算上門了!你害得我好!你扔崩一走,我可走不了。你也不顧我的死活。” 封建社會的婚姻,都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書裡面沒有提及到曹七巧的父母,而我們唯一能夠窺測到的是,曹七巧嫁到姜家,和他的哥哥曹大年絕對有很大關係。

而在後面曹七巧和曹大年的聊天不快時,曹大年脫口而出說:“憑良心說,我就用你兩個錢,也是該的,當初若是貪圖財禮,問姜家多要幾百兩銀子,把你賣給他們做姨太太,也就賣了。“稍微品讀下這兩句話,大概就能湊出來當時曹七巧嫁給殘疾的姜家二少爺的緣由,或許被自己的親哥哥逼迫,嫁到姜家,換取一筆豐厚的財禮。或許面對這場婚姻,她也多多少少帶些半推半就,選擇以自己的終身幸福,換取自己一生的榮華富貴。


解析《金鎖記》中曹七巧命中註定的多重悲劇命運

曹七巧影像


無關愛情,無關風月,只是以物質交換為籌碼的婚姻,從一開始其實就是個悲劇。可是,曹七巧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女子,她拗不過這段婚姻。

然而,結婚後,姜家所有人,甚至連姜家丫鬟都打心眼裡瞧不起曹七巧這個二少奶奶。當時的曹七巧,內心一定是孤苦無依的。而作為曹七巧的枕邊人姜家二少爺,書中對他正面的描寫幾乎沒有,只是借曹七巧的口,為我們勾勒出了他的畫像。 “你碰過他的肉沒有?是軟的、重的,就像人的腳有時發麻了,摸上去那感覺…..””坐起來,脊樑骨直溜下去,看上去還沒有我那3歲的孩子高哪!從曹七巧的口中,我們也很能清楚地看到,殘疾的姜家三少爺完全就是個病人,完全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都得靠曹七巧服侍。這對於年輕的曹七巧來說,婚姻完全是個噩夢,當別的女人都能在婚姻中享受關懷,照顧和男女之間的性愛時,等待曹七巧的,只有日復一日照顧病人的心酸和欲愛不能愛的漫漫長夜。


解析《金鎖記》中曹七巧命中註定的多重悲劇命運

話劇版《金鎖記》


然而,這樣悲劇的婚姻,曹七巧卻完全沒有辦法選擇和抗爭。那個時代的她,根本沒有自由選擇婚姻的意識,而長達30多年的婚姻悲劇,更是造就了她的癲狂性格。

三. 難以逃脫的時代悲劇

在書籍的後半部分,與姜家一大家子分家後的曹七巧,用大煙養廢了兒子,逼死了兒媳,親手毀了女兒的婚事,就這樣葬送了她自己和子女一生的幸福。

曹七巧所處的那個時代,正是清王朝已然走向衰敗,向民國過渡的年代,那是一個封建社會思想仍舊牢牢捆箍人心,社會動盪不安的年代。書中有說,姜家這樣的大戶人家,在那個時代,都經歷了從北平搬家到上海的大變化。可以想象,那個時代的普通平民百姓,過的恐怕更是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生活。

解析《金鎖記》中曹七巧命中註定的多重悲劇命運

話劇版《金鎖記》


作家方方曾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處在那個時代的個人,恐怕都如飄零的草芥一般。曹七巧作為那個時代,一個最底層的麻油店的女人,年輕的時候,她沒有選擇自由婚姻的意識;嫁人之後,姜家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又將她的自卑無形間放大,最終造成了她性格的扭曲瘋癲。她的一生,其實早就注滿了“蒼涼“的味道,早就吹響了”不幸“的哀嚎。

《白鹿原》中,也有一個人生悲劇的女子——冷秋月,她是冷先生的大女兒,生於大家閨秀,性格溫柔,長相秀美,可偏偏嫁給了鹿兆鵬。在夫家,她恪守本分,侍奉公婆,卻換不來鹿兆鵬的戀愛,反而受到公公的調戲,最終鬱鬱寡歡,失心瘋而死,只留下糜爛的下體和揹負著“淫婦“的罵名。

其實,曹七巧也好,冷秋月也罷,她們最終難以逃脫的,都是那個“吃人“的時代,而她們的悲劇,也都是命中註定的多重悲劇命運。

任何偉大的作品架構的故事,都無法脫離時代大背景而孤立存在。好的文學作品中,人物也從來不會像是空中樓閣,脫離時代大背景。

《金鎖記》是張愛玲在1943年寫的,當時中國整個社會正處於連年混戰狀態,民不聊生,整個社會時時刻刻都上演著一幕幕蒼涼的劇本,所以她在這個時期寫的《金鎖記》中,就將人生的荒誕與荒涼,詮釋到了極致,用以揭示那個時代的社會,反映當時的時代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