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之——安姓

安姓,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七十九位,當代百家姓排名列第一百一十多位,人口約一百七十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5%左右。其中山東、山西、河北、安徽、遼寧五省佔據了安姓大多數人口。

中華姓氏之——安姓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亦稱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師從河上公,黃老道家哲學傳人,方仙道的創始人。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

源流二

西亞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其王族後代皆以國名為姓氏,稱安帕提亞氏。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派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抵達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開始有了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嚮往佛學,想當僧人,於是就將王位讓給叔父,自己出家為僧。東漢桓帝劉志建和二年,安清來洛陽宣傳佛教,隨後便定居了下來。

源流三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中西亞的昭武九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國名“安國”為氏留居中原,後省文簡化為安氏。

在唐朝時期“安史之亂”中的禍首安祿山,原為康氏,是中西亞的“昭武九姓”中康國人的後裔,後隨繼父姓冒姓為安氏,其後代遂以安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滿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後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均流改漢姓為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西亞安息國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後,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繁,烽煙四起,中原士族大舉南遷,安姓也不外其列。由於湖南所處地理位置屬較安定地帶,故南遷安姓,多出甘肅支脈。此期,北方安姓雖籠罩於戰火的陰影中,卻也有發展。

三國曹魏有安同,遼東人,太武帝時進爵高陽公,曾以高官佐輔曹家王室,晚年又大興寺塔,其族大支多,甚為興旺。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姓安,居於河南洛陽,後漸與漢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後,安姓日漸活躍,名人不斷湧現。唐代有安祿山,為居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的雜胡人,本康姓,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脈。《唐書 列傳 安祿山傳》:“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本無姓氏,名軋犖山。突厥呼鬥戰為軋犖山,遂以名之。在突厥中,將軍安波至兄延偃妻其母。

開元初,與將軍安道買男俱逃出突厥中。道買次男貞節為嵐州別駕,收穫之。年十餘歲,以與其兄及延偃相攜而出,感愧之,約與思順等併為兄弟,冒姓為安。及長,解六蕃語,為互市牙郎. ”後安祿山叛亂遭鎮壓。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軍隊南下,致使北方再度處於混亂狀態,由此,中原人士大舉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攜家南徙於安徽、江蘇、浙江等地。

明清時期江蘇無錫、金匱多安姓。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貴州等地。清代有閩、粵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臺。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約佔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

姓氏名人

安德裕:己巳科狀元,著有文集四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安期生:琅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藥,當時人稱他為“千歲翁”。

安熙:元代藁城(今屬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釣,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昶:清江蘇金匱人,喜臨摹古帖,尤善草書。

安同:曹魏時遼東人,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長安人,為太常寺樂工。時太子李旦被人誣告謀反,武后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為洗脫太子罪名,當眾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並言“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動,不疑李旦。

安祿山:(703—757),營州柳城(在今遼寧 朝陽) 雜胡人,原名軋犖山,本姓康。後更名祿山。他懂蕃語,身體魁偉,驍勇善戰,被幽州節度使張守養以為子,後升任平盧兵馬使、營州都督等職。

中華姓氏之——安姓

安壽:字厚卿,宋進士第,拜親文殿大學士。

安俊:宋代名將,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禦史,人稱長髯太保。久在邊地,羌人識之。知環州,種世衡得俘虜,問:“爾畏誰?”答:“畏安太保。”種指安,說:“此長髯將軍正是。”

安希範:江蘇無錫人,明萬曆年間進士,授禮部主事。

安維峻:甘肅省秦安人,清光緒年間進士,授編修。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