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悅讀,用百科全書喂大孩子,疫情過後是那樣的不同

大家好,我是牛牛媽,一名90後職場寶媽!

我是一個熱愛閱讀的人,小的時候每天睡前都要讀一會故事,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小老鼠漂流記》和《威斯汀遊戲》了,長大後即使記不住內容,還是再買來看看,找尋下童真的感覺,閱讀,能夠給我們一段美好的記憶、時光和情懷。


疫期悅讀,用百科全書喂大孩子,疫情過後是那樣的不同

閱讀是一種習慣,而每一種習慣都需要薰陶或是培養。如果我有了孩子,做了媽媽,也很注重培養牛牛的閱讀習慣。有一次我和老公帶牛牛去早教中心,在圖書角看書的時候,我和老公說:“你看,這裡的書還可以借回家呢。”老公四下掃視了一下說:“我覺得牛牛的書可能比這裡的還多。”

購書量大並不值得炫耀,閱讀量大才是值得推廣的。牛牛從4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接觸繪本,雖然還不太明白是幹什麼的,只是當做一個新鮮事或者是玩具去看待,但是認真的小樣已經足夠可愛。


疫期悅讀,用百科全書喂大孩子,疫情過後是那樣的不同

牛牛4個月的閱讀照

如今,牛牛兩歲了,家裡的每一本繪本他都看了無數次,而且都能夠邊看邊講其中的內容,有不少的繪本已經翻爛了,撕了粘,沾了再撕,但也都為他悉心的保存著。我們給他閱讀的內容主要有:生活習慣類,比如巧虎;百科知識類,比如《我的小身體》;成長故事類,比如《用不完的吻》,還有一些比較具有時效性的,比如春節期間我給他買了《過年啦》,孩子都對屎尿屁感興趣,我就給他準備了《呀!屁股!》等等。

也許,一天兩天我們還不能夠明顯的看到差距,但是積累的力量是無窮的,所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比如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就是一個用百科全書喂大的孩子,4歲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了地球自轉的科普知識,能夠用大白話解釋說:“中國這邊亮了,美國那邊就黑了。”

當嗯哼的爸爸問他:“飛機為什麼會飛”時,嗯哼回答說“飛機可以飛在天上,是因為它有噴射引擎,它用力旋轉就可以飛。”用詞之準確,原理之清晰真的讓人佩服。


疫期悅讀,用百科全書喂大孩子,疫情過後是那樣的不同

如果說嗯哼是一位用百科全書喂大的孩子,一點也不誇張,霍思燕不止一次在微博上曬出親子閱讀的照片,這已經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了。

疫期,我們有了更多親自陪伴的時間,孩子也有了更多時間不再受制於學校的教育,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多涉獵一些內容,我們應該把握住這個難得的機會。

疫期悅讀,沒錯,閱讀是愉悅的,是快樂的,親子閱讀更應該是這樣的狀態,希望我們能夠和孩子一起徜徉在百科全書的海洋中,不是為了孩子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讓他們打開心胸和眼界,用更寬廣的胸懷是感受和看待這個多樣的世界,懂得發現美好,感受陽光。

英國哲學家索爾茲伯裡德約翰說過:“我們就像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子。正是因為這一緣故,我們可以比巨人看的更多、更遠。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的目光更敏銳,而是我們被帶到了高處,是巨人的高度拓寬了我們的視野。”

巨人在何處?就在一本本書籍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