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天大博士生,也是站在疫情風暴中心的人

他們是天大醫學部的博士生

也是站在疫情風暴中心的人

他們用自己的學識和言行

為這場戰鬥注入天大力量

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

他們的故事

走進紅區,選擇小離別,為了大團圓

一場疫情,讓許多人的生活悄然發生了改變。

這個春節,絕大多數人只能宅在家裡,沒有相聚,沒有遠足,有的人還沒有上班,但有的人卻從來沒下過班。

崔超是天津大學醫學部的一名在職博士生,也是天津大學海河醫院的胸外科主任。從大年初四開始,他就一直沒回家。

他们是天大博士生,也是站在疫情风暴中心的人

海河醫院作為天津市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定點醫院,是戰鬥的第一現場,從疫情發生以來,這裡就開始了持續不斷的戰爭。1月28日,崔超進入隔離病房工作,負責新冠疑似病人的鑑別、診治工作。

在醫院停止發熱門診鑑診後,隔離病房也隨之停止運行。隨後,崔超進入海河醫院收治危重症病人的一病區,負責起病區內的診療,以及與市專家組對接的工作,力求信息通暢,上情下達,使病區內的危重症患者能及時得到各級專家的會診意見,同時也讓各級專家更詳細的瞭解病區內的治療情況。

“我感覺自己每天像打仗一樣,每天迎接我的就是可想而知的忙碌。”作為海河醫院第三臨時黨支部的支部書記,崔超總是身先士卒,衝在一線。

“疫情就是集結號。不光是我,所有人都是戰士。”崔超介紹,海河醫院自疫情發生以來,以吳琦教授為首的專家組日夜操勞為每一位患者制定個體化診療方案,以沈軍院長、張文龍書記為首的院領導班子不辭辛苦為收治患者的種種事宜排憂解難,每一位夜以繼日的奮戰在“紅區”的同事,大家都沒有一句怨言。

“我是老黨員,是科室主任,更應該以身作則。”

他们是天大博士生,也是站在疫情风暴中心的人

“‘實事求是’是我在天津大學學習中受到最多的薰陶。”崔超說,戰勝病毒要以科學之實,戰勝恐慌要以信心之實,戰勝遲疑要以勇敢之實,腳踏實地方能經得住考驗。

一病區的兩名重症患者需要進行氣管切開機械通氣,但氣管切開會有大量分泌物氣溶膠噴出,患者肺內沉積的病毒顆粒直接暴露在空氣中,稍有不慎對醫護人員都是致命威脅。崔超收到指令後,二話沒說,義無反顧地上了手術檯。

由於兩位患者都是呼吸機及ECMO聯合治療,實施氣管切開難度可想而知。防護服很笨重,護目鏡上佈滿水汽,但是憑藉日常對專業技術的“吹毛求疵”,崔超很快就找準位置,順利完成整個操作。

疫情如同一場黑風暴,席捲了數以萬計的普通人。在這冰冷殘酷之外,還有無數人在努力地鑽木生火,用溫暖的火光烘熱這片土地,崔超就是其中之一。但對於原因,崔超卻更喜歡用“理應”二字回答,作為醫生“理應”逆行,作為黨員“理應”衝鋒,只是對於自己一個多月未見的家人,崔超卻充滿了抱歉。

他们是天大博士生,也是站在疫情风暴中心的人

“選擇小離別,為了大團圓。”崔超說,“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情,有很多同行的付出遠遠比我多。”談起疫情結束後的科研工作,崔超想從臨床需求出發,藉助醫工結合,開發精密手術器械以輔助實現胸外科的精準定位診療,更好的救治病人。

推進醫工信息化,爭分奪秒,提供硬核支持

天津大學醫學部在職博士生萬振,是天津大學海河醫院的信息中心主任。從1月20日,萬振就進入分秒必爭的工作狀態,至今已連續加班工作50多天。“不讓來也來、讓走也不走”,這句話幾乎成了50天裡萬振的口頭禪。

他们是天大博士生,也是站在疫情风暴中心的人

信息化支撐方案緊急設計與實施,包括基礎臨床信息系統保障、通信保障、監控及網絡安全、電子病歷信息展示及傳輸、數據挖掘決策支持、醫護便捷操作輔助、物聯網設備應用、隔離病區內外互通等。除醫護人員現場親手處理的部分外,其他工作幾乎均涉及信息化支撐或設備保障,這些都是萬振的職責範疇。

爭分奪秒,為醫護人員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增強技術“戰鬥力”。大年初二,萬振收到了兩天內在海河醫院F樓隔離病區緊急安裝近200只監控探頭的指令。年關加之疫情的雙重原因,給萬振的工作帶來了難關:“根本找不到工人施工,當時真是感覺到無能為力、壓力山大。”在萬振的帶領下,信息中心索性全員上陣,工程師變成真正的“拼命三郎”,經過兩天的晝夜搶工,最終順利完成預定任務。

他们是天大博士生,也是站在疫情风暴中心的人

萬振說,“如果說醫護人員是戰士,那麼信息化就是戰士手中的武器。考量我們醫工人員能力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在這個時候能拿出哪些武器、怎樣快速部署使用這些武器。”面對疫情的“大考”,萬振不負所托,帶領信息中心的醫工人員攻下一個個堡壘,取得的戰鬥成果不勝枚舉——對全院現有通訊設備、服務器等重新測試部署,全力確保基礎業務正常運行;緊急檢查基礎網絡環境,對部分樓宇進行網絡設備升級及信號增強;緊急測試開通雲視頻會議系統、電信遠程會診系統,進行數字中心音視頻設備改造,為所有隔離病區配備便攜式PAD終端;緊急研發海河醫院疫情實時監控平臺、疫情報表消息主動推送平臺、多視角近距離視頻監測系統、隔離病區內全自動掃描系統、升級改造HIS系統及電子病歷系統等等。

“醫工結合、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專業補臺“,是萬振在科研和工作中的16字箴言。他說,在大戰面前,考驗的就是專業基礎積累程度、學科領域覆蓋面、行業前沿熟悉度以及團隊核心文化。

為了做好一線醫護人員的堅強後盾和支撐,滿足臨床的燃眉之急,很多信息化功能的設計方案必須“一次成型”,這離不開萬振處亂不驚的多年經驗,離不開豐富的專業知識積累,更離不開強有力的團隊管理。在博士期間,智能醫學儀器、康復醫學、醫學儀器中的嵌入式系統設計等專業知識的學習為萬振的工作注入科學思維,管理學、馬克思主義等課程助其打開團隊管理思路,在工作中遇到緊急的棘手問題時,醫學部的教師團隊也成了萬振身後的“智庫”。

在疫情期間,他所在的海河醫院信息中心同天津大學醫學部聯合申報天津市重點支撐項目“面向新冠肺炎的智能穿戴式組合體徵雲監護系統研製”及天津大學項目“新冠患者網上問診系統”,為戰勝疫情鑄起科學的“利劍”。

他们是天大博士生,也是站在疫情风暴中心的人

“疫情是一塊反光鏡,它折射出目前臨床的一些短板,也為我後續開展研究提供了一些走向。”萬振介紹,今後他想在疫情隔離病區的真實場景重構展現、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標自動採集系統、疫情數據整體展示系統、基於高清內網遠程桌面傳輸的遠程會診系統等方面進行攻關,帶領團隊拿出更多硬核產品,為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國家戰略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這就是天大醫學生。

從個體到群像

在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每一道戰線

都能看到天大人的背影

他們正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常思奉獻的熱忱

與國家和人民共同奮鬥

致敬,所有逆行者!

加油,所有天大人!

  • 誒!雲端的課堂,“神仙”的筆記!

  • @高三考生家長:這件天大的事兒,您關注到沒?

  • 開始想念天大生活?這樣“回到”我的天大校園

  • 我寄春天予你|2020年天大海棠季明信片來了

  • 連續五學期專業第一的天大學霸生活是這樣的

他們是天大博士生,也是站在疫情風暴中心的人他們是天大博士生,也是站在疫情風暴中心的人

- tianda1895 -

內容來源 / 天津大學醫學部

文字來源 / 崔超、萬振、董玥欣

底圖製作 / 劉星廷

審校 / 王鑫 劉洋

「 天 津 大 學 新 媒 體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們 [email protected]

他们是天大博士生,也是站在疫情风暴中心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