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慨叹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大家想必是看过的。郭靖和杨康的名字,合起来就是“靖康”。

公元 1127 年,北宋靖康二年。北方由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兵分两路南下,两年之内第二次侵宋。在北宋君臣一系列的举措失当,进退失度的情况下,都城汴京告破。女真人劫掠了无数的金银、珍宝、百姓和女眷,带着宋徽宗和宋钦宗一同北上,史称“靖康之变”。这个原意为“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年号,却语带讥讽的,从反面让当时所有的汉人都记住了这段屈辱。

十数年来,涉及北宋靖康之变的书我读过不少。它们或是痛彻心扉,让人不忍猝读的小说;或是独辟蹊径,从靖康之变的百年前中寻找事情发生的答案;或者,平铺直叙,用朴实客观的笔法,从不同的立场,让大家重新这段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本文旨在简略的评价我读过的几本有关靖康之变或以之为背景的书,评论浅尝辄止,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帝国政界往事 —— 公元 1127 年大宋实录》

李亚平的这本书个人以为是他《帝国政界往事》系列里写的最好的一本书。书本身并不厚,从五代十国开始,讲到南宋建立。因为篇幅和定位的原因,书里没有过多的涉及到一些细节,而是从根源和事态的发展上剖析了靖康之变的前因后果。是一本很不错的历史读物。

“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慨叹 | 那些我读过的靖康之变

帝国政界往事

作者认为,靖康之变的发生,始于宋徽宗君臣,在对金国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举止轻佻的发起了联金灭辽的行动。而错判这一形式的动机,却是始于百年前大宋建立时对燕云十六州的执着。宋太祖有一句名言: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而被辽国占据百余年的燕云十六州,却成了宋朝皇帝内心的一个心结。加之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副作用,帝国在不断切换的党争之中耗损了元气。面对外敌入侵时,战与和这个终两宋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像一个梦魇牢牢盘旋在汴京的上空。于是大宋在不恰当的时机,发起了收复燕云的行动,而这一切的后果,却不是当事人能承受的。

书的后半段提到了高宗赵构和南宋初年的风雨飘摇,以及他和岳飞之间的君臣关系。总得来说,这本书没有靖康之变整体带来的压抑感,却能让你对那段巨大变革的历史,窥得一二。

《两宋烽烟录之天裂》


“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慨叹 | 那些我读过的靖康之变

两宋烽烟录之天裂

顾宏义的《两宋烽烟录》总共有四本,包括了宋辽、宋金、宋蒙、宋夏、四本,分别讲述了大宋与塞北四朝(辽国、西夏、金国、蒙元)之间的战争纠葛。

一般的通史,读起来略显晦涩,往往史料有余而文笔不足。对于非科班出身的读者,实在不怎么友好。难得的是这本书行文流畅,虽然不见得通俗,读起来却是一气呵成。只是由于卷帙浩繁,加上没有电子版,我买回来好多年一直没有读完。书的行文方式和文笔是不容置疑的,只是实在没有时间通读,深表惭愧。

《宋徽宗》

伊沛霞的《宋徽宗》是 2019 年比较畅销和出名的一本书。

“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慨叹 | 那些我读过的靖康之变

宋徽宗

作者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知名汉学家。从她的角度写宋徽宗,倒是提供了不少别样的视角。比如历来的学者文人都对宋徽宗执政期间的所作所为非常的不满,以致于将战争的起因和结果都生生让宋徽宗一个人扛。但她的看法是,这往往是在既定的历史事实下,后人拿结果去臆测和苛责当时掌权者的一种行为。

宋徽宗在位期间,虽然宠幸倒角,崇尚奢靡之风,极大的耗损了北宋的元气。但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百姓虽有怨言,却不至于民不聊生的地步。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他的统治时期,恰好是一个盛世的尾巴。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宋徽宗流露出的深切同情。以致于许多读者和评论家都隐约觉着她在为宋徽宗翻案。

诚然,导致方腊起义的花石纲是宋徽宗追求奢华生活下的产物;联金灭辽,撕毁宋辽百年和平的决定是宋徽宗治下的产物;与金国的外交和战争,甚至之后短暂收复燕云时的一系列昏招迭出的举措,宋徽宗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伊佩霞女士认为,这些后人的评述,更多的像是事后诸葛亮,不免对我们这位艺术家皇帝苛求太过了。

讨论孰是孰非没有意义。窃以为,对一件似乎盖棺论定的历史事件及人物发出不一样的看法,听到不一样的声音,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鼓励和推崇的事吗。

《柔福帝姬》


“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慨叹 | 那些我读过的靖康之变

柔福帝姬

大约十年前,我读到了这本以靖康之变为背景的历史言情小说。

宋徽宗这位艺术家,总是喜欢独辟蹊径。因此他当皇帝的时候玩儿了个花样,仿西周的规矩,把公主叫做帝姬。

女主角柔福帝姬是徽宗皇帝的女儿,和后来的宋高宗,当时的康王赵构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但是小说中,两个人却又有一些超乎兄妹的暧昧情愫。

我当年看简介的时候,曾经误以为这是一本相当狗血的讲述兄妹乱论的同人文,但是读下去却发现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作者比较真实的还原了当时国破家亡时宋朝诸位皇室女性的悲惨命运。柔福帝姬从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经历了国破家亡,又在北国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南宋建立后,在宋金议和之后作为双方迈向和平的诚意返回了故国,却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当年她认为英武果敢的九哥(赵构),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了。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定了基调。

虽然细节上与历史有不少的出入,但是拿正史的标准去苛求一本小说本身就很无聊。故事本身实在太虐,因此一直不忍再看第二遍。

顺带提一句,作者米兰 lady 是一个资深的宋粉。她的另一部小说《孤城闭》讲述的是宋仁宗时期的另一位公主。据说电视剧金年会上演。

“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慨叹 | 那些我读过的靖康之变

孤城闭

《金瓯缺》


“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慨叹 | 那些我读过的靖康之变

金瓯缺

徐兴业的《金瓯缺》成书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还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整书共分四册,非常贴切的再现了北宋靖康之变前后的历史风貌。前两本书将汴京城的民风时局刻画的生动到位,但是我读完前两本之后就不敢再往后看。

历史小说的无奈在于,不论细节上和正史有多少出入,整个故事的大方向走势你都无法改变。换句话说,由于我知道了后面发生的一系列注定的惨剧,那么前两本书对汴京城繁华的展示,会让这个悲剧更令人无法承受。

所谓残忍,就是将极其美好的东西详细地展现给你看,再一一毁坏殆尽。

《汴京之围》


“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慨叹 | 那些我读过的靖康之变

汴京之围

关于《汴京之围》,之后我会单独再写一篇书评。

作为影响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靖康之变总是留给后人无尽的扼腕叹息。鉴于书名已经非常明确的将读者的视角锁定在汴京被攻破前后的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我读之前也做了不少心里准备。但是阅读的过程却没有想象中的窒息和沉重。这其中恐怕和作者郭建龙同我一样是理工科出身有关。

虽然著名作家马伯庸在盛赞这本书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失于平铺直叙,略显呆板”,但我个人倒认为不掺杂太多情感,单纯而理性的描述这个历史事件本身,确实一种比较难得的陈述态度。汉人或者说汉文化圈的人看待这段故事,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而作者尝试从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从金国人游牧民族的视角去解读一些让我们汉人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甚至奇耻大辱的行为,在我看来难道更是一种客观吗?

尾声

2011 年,我曾随友人去过一趟开封。看到北宋皇宫的遗址龙庭,只剩下一座小小的楼宇,感慨系之。千年前那个世界上的超级都市,也已经寻不到什么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痕迹。

历史是罗生门,历史不是描述,而是解读,不同时代会对历史产生不同的解读,所以历史虽然古老,但历史又常新,这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 土木君

这段引用的话是我看到的对《汴京之围》的评论,写的极好。

我们在历史中寻找共情,和对当下未决问题的反射和思考。千百年来,虽然我们的科技在进步,人口在增加,但是所面临的问题,常常是在循环往复发生的。

回望靖康之变,也不禁再次感谢当下的美好生活。惟愿祖国,繁荣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