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中學生弒母傷父,"獅吼式”教育釀成慘劇

「廈門警方通報學生砍傷父母」據鄰居說該名中學生,天天不寫作業,回家就玩手機刷抖音到半夜,他爸爸每晚出去代駕回來就是一點兩點鐘,然後就是罵和打,媽媽根本管不住,爸爸媽媽兩個人都打不贏他,經常給他爸爸媽媽打哭。

事發當天因網課作業問題,與父母吵架,繼而心態衝動失控,持刀捅向父母,致母親當場死亡,父親受傷。此等人倫慘劇,讓人震驚且心痛,本應該嚴父慈母,兒子孝順,一家人開心幸福的,何至於此?


廈門中學生弒母傷父,

盧梭說:

世界上最無用的三種教育方式是:發脾氣,講道理,刻意感動。

深以為然。

家長們經常會對不聽話的孩子大吼大叫,相信這樣的情形絕不是個例。

吼孩子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導致一些更糟糕的後果,比如孩子可能會脾氣火爆,也喜歡大吼大叫,焦慮、抑鬱等。

每一次,父母肆無忌憚地吼孩子,都會讓孩子內心感受到恐懼和害怕,這種感覺會伴隨著孩子成長。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超限效應”指的是:

因為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久而引起心裡不耐煩或逆反的現象。

表面上孩子不會反抗,也保持沉默,但其實心裡面會有牴觸心理,逆反的情緒。情節較輕時,孩子會出現叛逆,與父母對著幹。

人們常說不在壓抑中爆發,就在壓抑中滅亡。而這次廈門中學生他的情緒爆發後果卻是殺母傷父,釀成人間慘劇!

廈門中學生弒母傷父,

吼,可能也會成為一種輪迴。

往往種什麼因,便得什麼果。小時候在吼叫中長大的孩子,長大了習慣性也會吼自己的孩子。

在繪本《生氣王子》中,只要追溯大象艾迪脾氣火爆,就會發現原因是爸爸也很愛生氣。

為什麼會對孩子吼叫呢?

有時並不是孩子真正犯了多大的錯,只是當我們面臨生活和工作過大的壓力的時候,孩子的一點小失誤就會成為讓父母爆發的最後一根稻草。

可是孩子是無辜的,他們承受的傷害誰又能明白呢?

廈門中學生弒母傷父,


“獅吼式”教育真的很恐怖,曾有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讓媽媽聽平時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媽媽竟被自己嚇哭!不敢相信這是自己。

有的家長會說自己也感到為難:“我也不想吼啊!可是我不吼,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寒風,結果行人因為害怕寒冷,就把大衣裹得緊緊的;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暖和,便解開了紐扣,繼而脫掉大衣。

其實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南風雖然柔軟,卻能化為繞指柔,讓孩子樂於接受你的教育。

父母的語言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花。有時候,溫暖的話語要比鋒利的指責來的有效的多。

廈門中學生弒母傷父,

吼叫是一種放肆,但愛的教育需要剋制。

其實,明智的父母都選擇與“獅吼式”教育相反的“低聲教育”。

一位大學教授曾指出:

“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教育效果也就越好。”

有時候,我們扯開嗓子大聲兇孩子,還不如在教育孩子面前,將聲音放低,冷靜下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叫芭芭拉的媽媽,她實在不知道,該怎樣放低聲音,不吼不叫地教育孩子,於是她去諮詢了育兒師。

育兒師給了她一個建議:

“讓她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要著急吼孩子。”

先把吼孩子的話做一個加工,用平和的語氣說出來:“不,停下來,不要這樣做。”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訓練,孩子從原來的不願意理她,變成瞪大眼睛和她說話;從前對她大吼大叫,變得與她低聲開始交流。

父母放低聲音,孩子才不會出現逆反心理,與此同時,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獲得一次又一次成長的機會。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放低聲音,走進孩子心裡去。”

廈門中學生弒母傷父,

“低聲教育”,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以平和的態度去和孩子交流,並儘量避免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教育方式。那怎麼才能做到“低聲教育”呢?

1.不指責,說事實;不埋怨,說方法

育兒作家珍妮·艾裡姆曾寫道:“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說多少次了,你怎麼就不記得關門呢!”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我們有時會這樣指責孩子,而孩子多半裝作沒聽見,或推脫責任,然後他越不聽,我們就越說……

如果我們不是一味的指責孩子,只是用平和的語氣說出所看見的客觀事實,“門好像還開著”,是不是會好很多。

當你看到剛打掃好的屋子轉眼一地玩具的時候,是不是很想吼一句:“你怎麼這麼不省心,害我白忙活半天”,其實你這麼說孩子並不會多在意心疼你。

如果我們給孩子提供具體、易操作的方法,甚至鼓勵表揚孩子,“媽媽剛剛打掃完好累哦,要是有個小寶貝能幫媽媽整理乾淨,真是幫了大忙了!”這個時候,他們多半都會很樂意去完成。

2.換一種表達方式,告別尖酸與挖苦

把命令式的句子主語,從“你”換成“我”,可以有效幫助我們把憤怒的指責變為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教育。

“你再不去做作業,以後就別想再看電視玩手機,天天做事慢慢吞吞的。”

這樣指責,孩子未必能理解為什麼作業不可以晚點再做,不如換成“媽媽今天有點累了,我希望你能自己安排好時間,早點完成作業。”

其實孩子很多時候不能理解,爸爸媽媽為什麼突然莫名其妙地發火。而這樣的表達方式,將重點放在了我希望孩子做什麼,孩子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廈門中學生弒母傷父,

當你哪天失控時對孩子大喊大叫,請試著跟孩子說道歉。

當我們實在無法控制住自己,依然對孩子大吼大叫之後,承認自己的錯誤依然可以修復親子關係。還可以讓孩子更加了解一個全面的自己。

在《正面管教》中提到:孩子的兩大主要需要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如果這兩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覺得沮喪。

一方面,孩子希望父母道歉,並不是真要聽父母反省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是孩子會將道歉視作父母對自己愛的表達,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理解和尊重,有助於孩子產生歸屬感。

另一方面,父母向孩子正面道歉,是孩子學習處理和其他人發生矛盾最有效的模仿對象。

從小父母告訴孩子,做錯事了要及時向別人道歉,結果父母錯了卻不願道歉,這種言行不一的方式,會影響孩子和他人相處的方式,進而無法建立正確的自我認同。

如果實在覺得道歉難以開口,其實也並非只有一種方式。可以給孩子寫小紙條或者寫信,這些都是不錯的方法。

廈門中學生弒母傷父,

《小王子》中有一句特別經典的話:所有的大人都是曾經的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不斷完善自我,修正自我的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還沒有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就草率的做出了結論。有些真相,藏在水晶般純粹的心背後,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孩子的世界,需要我們用心感受。

“爸爸,媽媽,如果你真的是愛我的,那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一定不會是情緒的產物,他們會懂得教育孩子的真正意義在於:輕輕地,和孩子好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