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陽病人暫未發現傳染性!鍾南山稱重複感染機率小

鍾南山透露,香港專家近日跟蹤了10多例復陽病人,將其呈核酸陽性的糞便、痰液樣本送入實驗室,進行病毒培養,並未培養出活病毒

復陽病人暫未發現傳染性!鍾南山稱重複感染幾率小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說,有不少病人出院後,病毒核酸檢測複查出現陽性,公眾非常留意,這個問題很值得關注。出院病人復陽關鍵問題有兩個方面:自己會否重新感染,對別人是否有傳染性。鍾南山在昨日(3月12日)舉行的廣東省新聞發佈會上發表了對核酸復陽的觀點。


“從病原學感染的角度來說,這些病人本身已經產生了IgG抗體,該抗體對新冠病毒有很強的中和殺滅作用。”鍾南山表示,對大多數復陽病人來說,重複感染幾率很小,只有極個別沒痊癒的,免疫功能極差,無法排除感染風險。

IgG指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有可能終生攜帶,提示病毒已經發生感染。

鍾南山透露,香港大學瑪嘉烈醫院的專家跟蹤了10多例復陽病人,將其呈核酸陽性的糞便、痰液樣本送入實驗室,進行病毒培養,並沒有培養出活病毒,復陽患者體內存在的可能是病毒核酸片段殘餘物。“似乎還沒有查出有活病毒,看起來不應該有傳染性。”鍾南山說。

“現在對‘復陽’,還要繼續深入地觀察。一旦有一個陽性,就會波及一幫人,影響很多密切接觸者。”鍾南山說,據其掌握的情況,目前復陽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中,並未出現感染病例。

按照定點收治醫院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的設計,病人出院後7天、14天,接受肛拭子、咽拭子採樣,複查病毒核酸。該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粵平2月25日公開披露,醫院在出院隨訪中發現復陽病人13人,這些患者沒有出現症狀再次加重的情況。104個密切接觸者接受了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根據國家衛健委3月4日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患者痰、鼻咽拭子等連續兩次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且體溫恢復正常三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吸收好轉,才可解除隔離和出院。

廣東是首個通報出院患者復陽率的省份。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鐵2月25日在省疫情發佈會上指出,省內有14%的出院患者出現復陽現象。四川、湖北、湖南、天津、陝西多地,也相繼有復陽“康復者”曝光。

2月27日,鍾南山曾在廣州市疫情發佈會上說,出院病人由陰轉陽,原因多樣。檢測試劑、檢測方法都可能引起偏差,採樣方法不同得出的標本陽性率也存在差異。

財新記者獲得《廣東省新冠肺炎診療專家共識(第四版)》。這份文件早在2月22日提出,根據目前的臨床實際,病人解除隔離和出院前,除了要採集鼻咽拭子,連續測兩次呼吸道標本,還要加測肛拭子。

專家共識添加這一標準,與新冠肺炎可能存在的糞口傳播途徑有關。2月中旬,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從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中,分離出了新冠活病毒,提示疫情傳播可能存在新途徑,但消化道傳染途徑尚待明確。為更保險起見,廣東率先從患者的糞便中取樣進行核酸檢測。

鍾南山不止一次強調,一些出院復陽病患測出來的可能是糞便、腸道的病毒殘餘物。3月11日,鍾南山連線歐洲呼吸學會時表示,復陽患者是否具有傳染性,實際上仍不明確,必須加強出院病人的隔離以及再檢查。

宋鐵表示,通過實驗室觀測發現,年輕的輕症患者會在兩週內產生抗體,即使患者核酸檢測為陽性,因保護性抗體發揮作用,傳播風險也越來越低。但一些老年人需要較長時間才會產生抗體,這類患者不斷排毒,可能會成為傳染源。廣東省已經要求各級醫院,患者出院後,還要繼續在集中醫學觀察場所待14天。

出院患者複查出陽性,是否有必要重回病房,家屬等密切接觸者是否需再度被隔離?鍾南山表示,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可以配合抗體檢測進行判斷。

日前,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劉輝國等人在《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上撰文稱,部分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經治療後,病情好轉,但體內部分隱藏的病毒或未完全清除,細胞仍為帶毒狀態。若機體免疫力低下,未被完全殺死的病毒有復發、再燃的風險,導致病情反覆。這些武漢一線醫生建議,結合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病情程度等因素,進行分層管理,細化出院標準。

國家診療方案第七版還建議,患者出院後,應繼續進行14天的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檢測,出院後第2周、第4周到醫院隨診、複診。(來源:財新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