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在接觸《秋天的懷念》之前,我對“史鐵生”這三個字大概有點印象,依稀記得他是一位坐在輪椅上的作家。但是,初讀這篇散文時,我對這位作家的印象實在不怎麼好。

我覺得這個兒子太不可理喻了!就因為自己雙腿癱瘓了,所以脾氣變得暴怒無常,不是砸玻璃,就是摔東西,看誰都不順眼,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似的。母親都病成那樣了,卻絲毫不顧自己的安危,不僅要細心照看生病的兒子,還要時時擔心兒子會尋短見。這是多麼卑微的一位母親啊!

可是,當我讀了他的《我與地壇》以後,我漸漸理解了這位以生病為職業的作家。


史鐵生: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二十歲之前的史鐵生,才華橫溢,意氣風發,是天之驕子。二十歲那年,正是一個青年最狂妄的年紀,他的腿癱瘓了。二十一歲、二十九歲、三十八歲,他三進三出友誼醫院,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在《病隙碎筆》中,他這樣寫道:

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他說,人,真正的名字是慾望。

是啊,

人生最大的煩惱其實是慾望!


史鐵生: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古人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滿足了對飲食和美色的慾望,人們還會生出對錢財、權力、名位的慾望,凡是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都希望擁有。因此慾望叢生,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便生起了煩惱。煩惱生,則痛苦生。此即佛家所言求不得之苦。

一位網友說,偶然翻開了兒子的日記本,才發現上高三的兒子竟然喜歡男生。與兒子確認後,她瞬間覺得天崩地裂,痛徹心扉,她無法接受自己辛苦養大的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她要求兒子分手,兒子果斷拒絕。兒子嘶吼道:“你是不是逼我去死?”她說:“那你就去死!”從此,她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

她說,她只是不想忍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卻沒想到兒子真的就去了。如果不是自己把太多的私慾強加於兒子身上,或許兒子今年早就上大學了。

一位開餐館的友人向我抱怨,因為疫情的影響,自己的餐館到現在開不了業。餐館不開業,家裡就沒有收入,孩子們就沒錢交學費。他說自己最近一段時間幾乎夜不能寐,心裡十分焦慮。我問他,家裡一分錢都沒有了嗎?他說還有一點存款。我又問,夠不夠孩子交學費?他回答夠了。我問:“那你在焦慮什麼?”他說:“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結束,家裡僅有的那點存款也不敢亂花。以前頓頓吃肉,天天有水果,現在是幾天才吃一次肉,水果都不敢買貴的;以前孩子們每天都有零食吃,現在也不敢買了。”我告訴他,你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為慾望太多了。


史鐵生: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在這娑婆世界,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似乎都在追求彼岸的風景。在他們看來,彼岸的風景最美,卻不知彼岸的人看此岸也應如是。所以史鐵生說,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我們時常問自己:怎樣才能過好這一生?

看來,想要幸福度過這一生,最好的辦法就是無慾無求,無欲則剛,無求則煩惱不生

問題是,人性本就追求慾望。不追求慾望還叫人嗎?所以,史鐵生才說,消滅人性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消滅慾望。

其實古之聖賢對人性的認識可謂透徹。他們認為人有慾望符合人性,因此,才提倡寡慾而非滅人慾。比如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此外,佛家的素食其實也是寡慾知足的一種體現。

因此,想要減少煩惱,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慾望,寡慾清心無欲則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