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採擷」土爾扈特東歸,從伏爾加河到開都河的蒙古馬隊

巴音布魯克"在蒙古語中意為"永不枯竭的甘泉",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巴州)的開都河蜿蜒其間,草原水草豐茂,是優良的高山牧場。在清代文獻中,這裡曾被稱為"珠勒都斯"。明末清初,衛拉特蒙古輝特部曾在此遊牧。乾隆年間,輝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叛亂,失敗後部眾被迫東遷,這片草原遂被閒置。

「絲路採擷」土爾扈特東歸,從伏爾加河到開都河的蒙古馬隊

巴音布魯克草原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八九月間,景緻優美的"珠勒都斯 "迎來了新的主人,自伏爾加河東歸的蒙古土爾扈特部眾。此後,他們在這片草原上繁衍生息,今天巴州境內的蒙古族基本上是他們的後裔,這裡也是今天新疆地域內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這也是之所以設立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的重要考量。

「絲路採擷」土爾扈特東歸,從伏爾加河到開都河的蒙古馬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位置示意圖

土爾扈特部曾世代遊牧於新疆塔爾巴哈臺(今塔城)一帶。在明朝末年,蒙古準噶爾部強大後不斷襲擾土爾扈特部。1628 年土爾扈特部在首領和鄂爾勒克的帶領下,遠徙避禍,自塔爾巴哈臺故土,經過中亞草原,一直遷徙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那時的這一地區尚未被沙皇俄國佔領,土爾扈特部在裡海之濱的廣袤草原上,建立起了士爾扈特汗國。

「絲路採擷」土爾扈特東歸,從伏爾加河到開都河的蒙古馬隊

土爾僱特部西遷與東歸圖

18 世紀上半葉,沙俄勢力深入到伏爾加河下游地區,推動哥薩克移民不斷東擴,蠶食、擠壓原本屬於土爾扈特部的遊牧地。到18世紀中葉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當政時期,土爾扈特部在政治、軍事上受到更為嚴峻的壓制,宗教信仰上受到限制,經濟狀況日益惡化。最終,他們於1770年決定舉族迴歸故土。

「絲路採擷」土爾扈特東歸,從伏爾加河到開都河的蒙古馬隊

渥巴錫畫像

土爾扈特部西遷後分佈於伏爾加河兩岸。1770年,土爾扈特部商定,在當年冬天伏爾加河結冰後,西岸的土爾扈 特部眾越過伏爾加河,與東岸部眾匯合,一起東歸故土。

人算不如天算,當年冬天較為溫暖,伏爾加河並未結冰,西岸9萬部眾陰差陽錯地錯過了這次東歸機會,被迫留在了當地。歐洲人稱呼衛拉特蒙古人為卡爾梅克,今天俄羅斯境內卡爾梅克共和國的蒙古人,就是當年伏爾加河西岸未能東歸的土爾扈特部的後裔。至今,他們仍然使用蒙古託忒文,大部分人信仰藏傳佛教。

1771年一月,東岸土爾扈特的17萬部眾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踏上了東歸之路。他們沿途受到哈薩克部阻擊、俄軍追襲,承受了疾病、飢餓、嚴寒之後,死傷慘重,折損 過半,僅66073人到達祖國西陲伊犁河畔,並且多是衣衫襤褸,積蓄物品等丟棄於途,只剩下騎乘的駱駝和馬匹。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五月底,東歸的前鋒部隊經過一百多天的艱苦行軍,到達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附近,與前來相迎的清軍相遇。六月二十五日,渥巴錫在清政府官員陪同下,取道烏魯木齊、巴里坤、肅州、大同、宣化、張家口,最終抵達承德,朝覲乾隆皇帝。

此前,曾有大臣建議趁機將渥巴錫留質於京城。乾隆皇帝大為不悅,指出諭令渥巴錫朝覲,意在當面訓導其約束部眾,並不是將其留為人質。乾隆面見渥巴錫,對土爾扈特的困窘境地深表同情,詔令"伊等投誠,未免窮迫,應賞銀兩,及接濟馬匹牲畜"。於是,清政府立即從西北各省、漠南蒙古地區調撥了大量物資予以賑濟。

「絲路採擷」土爾扈特東歸,從伏爾加河到開都河的蒙古馬隊

嘉慶朝《西城輿圖》之塔爾巴哈臺(雅爾地區)

對於西遷百餘年後初歸故土的土爾扈特部,清政府還是抱有一定戒心的,這在土爾扈特部安置地的選擇上有所體現。乾隆皇帝親自謀劃,嚴厲駁斥疆臣建議,不同意將其安置在伊犁地區,因為伊犁是管理天山南北的新疆軍政中心,位置重要,此前滿洲、錫伯、索倫等官兵已經駐紮屯種,閒地無多,並且地處邊境,靠近哈薩克、布魯特等外藩,不易防範土爾扈特部逃竄等突發情況。同時也不同意安置在烏魯木齊附近,擔心土爾扈特部對通往內地的烏魯木齊、巴里坤等重鎮構成威脅。

「絲路採擷」土爾扈特東歸,從伏爾加河到開都河的蒙古馬隊

乾隆朝《西域圖冊》之《土爾扈特圖》

經過再三權衡,清政府決定將伊犁以北、塔爾巴哈臺一帶(塔爾巴哈臺以東、科布多以西之額爾齊斯、博羅塔拉、額密勒、齋爾等地)的土爾扈特部故土交由其遊牧。

​舊雅爾城(齋爾)由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管理,是土 爾扈特部的主要遊牧地之一。

「絲路採擷」土爾扈特東歸,從伏爾加河到開都河的蒙古馬隊

乾隆朝《西域圖冊》之《土爾扈特圖》

然而,土爾扈特部到達後,遭到了極為嚴峻的生存挑戰。東歸途中的土爾扈特部眾已經非常疲憊,清政府決定將老弱病殘約15000餘人,暫行安置在伊犁休養,其餘部眾啟程前往齋爾等地。這裡冬天雪大、天氣嚴寒,土爾扈特部遷移至此,要經受嚴寒天氣、補給不足等各種考驗。

而最為意想不到的致命打擊是瘟疫肆虐,天花在部眾中流行,許多人因此喪命。渥巴錫此時正在承德朝覲,負責管理部眾的渥巴錫妻子與他們的女兒感染天花,在剛遷徙至塔爾巴哈臺牧地不久,於1771年十月二十二日同日病逝。十一月三日,渥巴錫的母親感染天花病逝。十一月二十七日,渥巴錫5歲的幼子阿蘇蓋出天花病故。因天花肆虐,相繼亡故者3390餘口。乾隆皇帝對此極為同情,予以開導安撫,命令喇嘛做法事為渥巴錫親人唸經超度。

「絲路採擷」土爾扈特東歸,從伏爾加河到開都河的蒙古馬隊

嘉慶朝《西域輿圖》之喀喇沙爾(開都河流域)

1772年一月十二日,朝覲歸來的渥巴錫回到遊牧地邊緣地帶,並未深入內部,部眾來見,也不準進蒙古包,只是由人傳話。渥巴錫躲過了這次瘟疫,但是當年年底,疾病和天花再次流行,倖存部眾極為恐慌,包括渥巴錫本人在內的部眾不願繼續在塔爾巴哈臺一帶居留,希望有更好的生存環境。因此,渥巴錫向清政府提出了另行選址安置的請求。

此時,南疆喀喇沙爾(今焉耆)的珠勒都斯一帶,牧場遼闊,水草豐茂,可供遊牧。清政府最終同意重新安置的請求,著手備置糧草並安排官兵沿途護送。

1773年六七月間,渥巴錫率部眾啟程遷往開都河流域的喀喇沙爾一帶。自此,飲馬伏爾加河的蒙古土爾扈特馬隊,在開都河流域找到了新的樂土,子子孫孫,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