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性命雙修

淺談性命雙修

“性”和“命”的區分,是一種人為的不自然的行為,性質和我們熟悉的“物質”與“精神”、“靈魂”和“肉體”的劃分方法一樣。在自然狀態下,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

道家認為,根據個人情況,可以選擇“先性後命”、“先命後性”或者“性命雙修”,這其實僅僅是入門的情況,到一定階段,都是性命雙修。

對於身體狀況好,有志於修行的人來說,可以選擇“先性後命”,側重心性的修煉;相反,身體不好的人,就要先調理身體,這就是“先命後性”,二者齊頭並進,則是“性命雙修”。

在我們很依賴頭腦的約束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區分“性”和“命”,但是隨著水平的提高,會發現“性不離命、命不離性”,再高級,就會明白“性即是命,命即是性”。

有一些常識和生活經驗的人,很容易就瞭解到身體狀態和命運的關聯,因此,“命”這個字是雙關語,既指生命和健康狀況,又指命運。

例如,一個人身體不好,就無法承受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心有而力不足,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要玩命,那麼很可能出師未捷身先死。再者,一個人身心健康而樂觀積極的人,就有一種良好的氣場,讓別人願意親近,這在無形中,就為人際交往提供了很大便利,反之,會讓人討厭。這一點,在異性之間表現更為明顯。

因此,擁有一個好的身體,是利人利己的事情。

淺談性命雙修

再說性,這個性,是指心性,泛指一個人精神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性和命,有點類似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關係,性就是軟件。性控制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本身對命運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心性活動的最終成果:德,卻是命運的最終主宰者。

有效的修行,叫做“功”,修行的結果,叫做“德”,合稱“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去寺廟裡扔幾個錢或者往水裡放幾隻烏龜,而是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某種成果。

在淺層次上,能力、才華、意志品質等因素,和命運關聯密切,但是在深層次上,“德”才是終極的。舉例說明,一個人官做的越大,德的效果就越明顯。因為作為領導者,幾乎沒有任何具體事務要親力親為,那些是下屬的事情,而領導者的作用,就是讓下屬有效地發揮能力,達成目標。這個團結、帶領、鼓舞和監督的能力,就是德。下屬為什麼願意被團結、帶領、鼓舞和監督,是因為心悅誠服,而不是被強迫、恐嚇和利誘、欺騙。這就是以德服人。想想朱德總司令,並沒有親自指揮那些歷史性的重大戰役,但是那些傑出將領都是他的下屬。因為他有德,可以讓將領們願意接受他的團結、帶領、鼓舞和監督。

再說個反面例子,現在的名人,動不動就人設崩塌。行走江湖,誰都有點背的時候,這個時候,無論保命還是逆襲,都是靠德。有些人倒黴了,大家喜大普奔,覺得蒼天有眼,有些人倒黴了,大家卻覺得悲憤交加,說天地不仁。造成這種評價的區別的原因,就是這個人的德行,和才能無關。

德這個東西,和命一樣,利己利他。

所以,有德才有命,而德是心性修煉的結果。

淺談性命雙修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二者關係十分密切。一個人就算是為了健康養生或者治病而修煉某種功法,心性的支撐才是關鍵。因為任何訓練,都需要堅持。堅持,就是心性的基本品質,首先的得到鍛鍊的,是意志力。如果打坐嫌煩,站樁怕苦,那一定失敗。身體狀況不斷改善,是訓練不斷取得成效的結果,而訓練不斷取得成效,是因為堅韌和努力。

這就是“性不離命,命不離性”的道理。

再往深裡說,就是“性即是命,命即是性”。

功德不是在某個特定時候才發揮作用的,而是隨時隨地有好處,不需要等到有難或者上天堂才用得上。身體改善了,自己馬上就知道,因為吃得香睡得熟,這就是基本的享受。功德的品質,和身體狀況息息相關。無法想象一個人身體很糟糕而德性很好。這種情況只發生在世俗的評價體系裡,雖然對那些為了事業積勞成疾甚至獻出生命的人要抱有崇高的敬意,但是一個不愛自己的人,也不太可能愛別人。所以這類人物雖然事業成就很大,社會評價很高,但是往往對家人是缺少關愛和照顧的。不愛自己,不拿自己當學習和培養愛的試驗田,終究不會懂得什麼是愛,什麼是慈悲,什麼是感恩,什麼是寬恕。他們給與自己的和別人的,只能是膚淺的愛和有雜質的愛。

有效的修煉,只能是在“性即是命,命即是性”的軌道上前行,硬件和軟件同時升級。

關於這個問題,還有一個角度可以理解: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自然的偉大的造物,本身就是道或者真理的具象化。在慧根足夠的時候,我們並不需要去尋找外面的大師或者真理,只要向進化了至少四百萬年的身體學習就足夠了。一呼一吸之間,身體各種精微細膩的反應,以及維持生命的平衡和存續的方式,就是大道的真實運作。只需要探究和學習身體的運作規律,就可以明白很多道理。“性”和“命”的一體性,可以清楚地體會到。佛家說“自性具足”,道理就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