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流通卡突破6000万:一场场景与科技突围的胜利

茜说金语·出品

平安银行流通卡突破6000万:一场场景与科技突围的胜利

07·01·2020

About Fintech

2019年,在中国经济圈存在两个明显的误判。

其中一个是关于中国的整体消费市场,基于整体经济形势不乐观的预判之下,年初人们纷纷给出了消费增长乏力的判断。但到了接近年尾的消费市场大考——双11上,无论是电商平台天猫还是京东,甚至于拼多多都在GMV上创造新的历史高度,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中国消费的增长还有空间。


另一个发生在银行业。基于种种数据,市场普遍认为2019年银行的零售业务即将迎来增长的瓶颈期。但到了年尾时,来自于深圳的平安银行却给了市场一个惊喜,提前交出了一份十分亮眼的“成绩单”——其信用卡流通卡量突破6000万张,这意味着平安银行仅用三年多的时间便正式跻身零售银行第一梯队。


除了发卡量的强势增长,平安银行信用卡还在行业内获得了诸多奖项,例如年度“杰出支付科技银行”、2019年度“最佳智能体验信用卡品牌”、“金盾团队”奖、“2019年度信用卡人气品牌”,还是 “年度智能创新信用卡”、“年度最佳信用卡品牌”、“金融行业单项大奖”、“AI营销案例铜奖”、“年度用户体验创新”……

那么,问题来了,在整个行业都增长乏力的环境下,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是如何突围的呢?


1


这得从头说起。


平安银行并非是从一开始便将重点瞄向零售的银行。

彼时,外界更广为人知的是“零售之王”招商银行,其在这一领域已经深耕细作了二十余年。相比招商银行在2004年就喊出“不做对公,今天没饭吃;不做零售,将来没饭吃”的口号,平安银行的“零售战略”确实来得有些迟。


但马明哲意识到了这一点。2013年趁着两行合并之时,马明哲决定将平安银行零售大事业部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在他眼里,当时这一改革“别无选择”。

平安银行流通卡突破6000万:一场场景与科技突围的胜利

这“别无选择”的背后是多年以来国内银行业的变化:


2004-2014年这十年,是中国银行业十年黄金发展期。总资产从2004年的23万亿增长至2014年的127万亿,实现了5倍的增长。具体来说,工商银行的资产规模从5.6万亿增长至19万亿,增长了3倍,净利润从31亿增长至2763亿,增长了90倍;浦发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了11倍,净利润增长了25倍;兴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了14倍,净利润增长了22倍;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超过10倍,净利润增长了22倍;招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接近10倍,净利润增长了19倍。


但2015年-2016年时,情况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国内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增长和净利润增速都到了个位数,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越来越大。


马明哲认为,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会是非常艰难的过程。如果仅依靠自身盈利,无法支撑快速增长的资本需求,银行的商业模式必须要向“零售业务加轻资产业务”转型。


2


这是平安银行新零售之路的开始。


2016年,平安银行新领导班子上任之后,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全面转为“智能零售银行”,零售业务则要挤进第一梯队。当时,这一说法一经提出,各种质疑的声音排山倒海涌来。

但平安银行无惧外界声音,三年多以来,一步步用自己的“成绩”给外界上了最好的一堂零售课。在2019年中期业绩报告中,平安银行交出了三年零售转型以来最好的成绩:截至2019年上半年,该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385.96亿元,同比增长31.7%,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6.9%;零售业务净利润108.10亿元,同比增长19.1%,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70.2%。惹得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该业绩发布会上频频为其新领导班子“点赞”,连说了三句“很满意”。


2019年的三季度,平安银行依然延续了这一发展势头。据其三季报显示,截至2019年9月末,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达到9366.33万户,即将破亿,较上年末增长11.6%。


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作为“入口”的信用卡业务就充当了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急先锋”。


从2019年各家银行发布的各季财报数据显示,信用卡业务方面,大行们的增长多趋于平缓,而逆行业整体环境而上的,只有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


2019年中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招行信用卡流通卡数9061.04万张,较上年末增长7.48%;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总量为5579.30万张,较2018年底增速为8.3%。


随后,平安银行的三季报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平安银行信用卡总交易金额24,543亿元,同比增长27.5%;净增客户数也名列前茅。而且可以看到的是,这一高增长并非是用折损风险质量换来的。截至2019年三季末,平安银行信用卡业务不良率仅为1.35%。从各家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表现来看,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平安银行流通卡突破6000万:一场场景与科技突围的胜利

近日,其信用卡流通卡量又悄然突破6000万,相比去年信用卡流通卡量为5152万张的数量,已增速16.5%。这在整体行业增速放缓背景下,实属不易。


3


无疑,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卡的增量在2019年下半年有了一个飞跃,这与平安银行信用卡场景化经营能力不无关系。

截至目前,平安银行已经形成了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住房服务、汽车服务、城市服务五大生态圈,能够通过科技与生态融合创造场景,为金融带来流量和资源,形成场景+服务的生态闭环。有了业务场景和服务,再嵌入交易,将金融无缝融入交易场景中,实现了“科技赋能生态”和“生态反哺金融”。


以2019年开业火爆盛况曾一度刷爆各大媒体的全球超市巨头Costco为例。这一波红利背后大赢家便是早早抓入这一先机的平安银行——在Costco进驻内地前夕,平安银行抢先一步与Costco达成战略合作,并将以Costco内地独家联名卡的合作方身份,发行平安银行会员卡+信用卡双卡合一的Costco联名信用卡,获得了大量的曝光率和新客户,并实现了从前端购物消费到后台金融服务的无缝衔接,为持卡客户提供“一站式”智能综合金融服务。

平安银行流通卡突破6000万:一场场景与科技突围的胜利

与此同时,平安银行信用卡洞察到年轻消费者已习惯于“所见即所得”的服务模式,追求更加便捷、快速的消费体验,但往往也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在商圈购物、逛街、吃饭看到信用卡优惠活动,自己却不是持卡人。为此,该行创新出 “一键即享”的服务——用户发现商圈内有平安银行信用卡优惠信息时,可以选择附近商圈平安客户经理开卡,从“办卡-审批-激活-绑定第三方支付-消费”,全流程最快仅需5分钟。


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用卡不再单一依赖于卡片本身,而是基于消费场景,运用AI大数据分析场景消费特征,客户在申请成功的同时可以获取消费优惠券,极大节省用户申请信用卡到用卡的等待时间,满足了用户“所见即所得”的需求。


这个“所见即所得”的实现实际上也是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的界限,增加互联。这个看似简单的一键即享背后依然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其服务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让平安银行信用卡真正连接到用户实际需求场景中去,捕捉用户需求。

4


市场认可的背后,同样也离不开科技战略的支撑。


一直以来,平安银行都视科技第一生产力。如今看来,在具体的业务赋能上,科技正在平安银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在获客方面,平安银行信用卡还首创了AI授信模式,让用户不用再提交大量繁琐的资料,利用数万变量参与决策形成了第五代智能模型群,7*24小时自动计算、主动挖掘分析便可根据不同客户的偏好和需求,在实际消费场景中主动识别、智能预判客户潜在授信产品需求,及时为客户匹配提供最优授信产品服务,实现“千人千面”毫秒级授信决策。


在用户服务方面,平安银行信用卡也基于大数据知识图谱、智能语音技术,将AI智慧服务融入到用户生命周期的各个触点中,让用户与后台服务实现24小时个性化互动。

平安银行流通卡突破6000万:一场场景与科技突围的胜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风控的环节,平安银行信用卡通过统一管理借记卡和信用卡反欺诈、建立各零售信贷产品统一授信的方式,实现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风控,提升了审批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而且,在大数据分析、智能模型算法等新技术支持下,SAFE智能反欺诈平台建立了实时风控体系。


因此,平安银行成为行业内最早实现首笔欺诈交易防堵的银行,交易笔数核准率银联排名保持行业第一。11月6日,平安银行信用卡SAFE智能反欺诈系统荣获深圳市银行业协会《2018-2019深圳银行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集》优秀案例。


5


如果说,过去三年多,基于精准的市场预判与勇于改革的魄力,借助场景突围,让平安银行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零售之路”。


那么未来,平安银行还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科技,是其决胜未来的“战略杀器”。


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


- END -

「本站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