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一只凤凰的涅槃

平安银行:一只凤凰的涅槃

对于中国最老的一批股民来说,没有人不知道深发展的,000001这个编号不是白叫的。曾经有一个这么说法,三年看长虹,五年看发展。但是没有等到三年,长虹就不红了,慢慢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2010年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2012年深发展和原平安集团旗下平安银行合并,成为新的平安银行,从一个城商行一跃成为12家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之一。

在2012年那个时间段,国内最有活力的银行是民生银行,大家普遍认为国有银行体制不够灵活,而做小微贷款的民营银行民生银行是未来银行业最具活力的银行,那个时候,民生银行业确实名至实归,2010年-2012年民生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45.2%,58.8%,26.4%。平安集团最善于借助外脑发展,于是在2012年从民生集团挖猎了邵平为首的一系列高管,平安银行由民生系主政。

然而在民生系主政的那几年,平安银行并未取得期望中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对公业务还是零售业务都留下了巨额的坏账,其特色业务贷贷卡更是几乎致平安银行于死地。到现在,很多人谈起平安银行的经营贷还是心有余悸,不敢买平安银行的股票,不信任平安银行的风控。

那么这个民生系管理层精心设计的贷贷卡业务为什么会在平安银行折戟沉沙,下面二马做一个简单说明。贷贷卡本质上是一种针对小微企业的经营贷,产品设置是给企业一个固定的额度,随借随还,利息高,按照使用时间计息。听起来是一个非常贴心的贷款设置,也非常受企业主欢迎。但是这种产品设置最怕的是经济下行周期,在经济下行周期,特别是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刻,中小企业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甚至说存活艰难。在其他地方遇到资金链短缺的中小企业无疑把目光盯向了贷贷卡。而对于平安银行来说,曾经信誉良好的客户群,突然间出现了批量的违约,形成了大量的坏账。民生系在平安主政四年,最终黯然离去。

平安银行:一只凤凰的涅槃

2016年谢回归平安银行,担任董事长。提出“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12字方针,平安银行开启零售转型。这是平安银行的一次凤凰涅槃,平安银行能够成功吗?

二马曾经多次说过,不是谁都有资格做零售,做零售需要很多基础条件。我们先看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有利条件:

A、平安集团的海量用户及百万代理人队伍:集团的海量用户是平安银行做零售的用户基础,这个基础是独一无二的。百万代理人是一百万流动的营业厅。

B、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是平安集团提升用户粘性及AUM的杀手锏---关于这一点,我举一个例子,平安银行和平安证券的例子。融资炒股的人都知道,平安证券的融资利率为5.88%,行业内最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平安集团综合金融的效果,银行证券一盘棋,银行为证券提供低成本资金(其实这个资金成本相对于很多银行贷款来说,也不算低。),平安证券绑定平安银行,为平安银行沉淀低成本活期存款。银证一体,平安的AUM 提升了,客户粘性提升了。

C、平安集团的科技能力是平安银行提升管理、风控的有效手段。

从以上因素看,平安银行完全具备做好零售的外部条件。但是平安银行的这个有利条件并不是2016年才存在,在2012年邵平主政时,平安银行的有利条件就是存在的。然后邵平没有成功,我认识的不少人看好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合并,那个时候就重仓平安银行,然而这一等就是四年。新的平安管理层能够成功吗?在二马2017年购买平安银行股票时,看好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人并不多。单有好的外部条件还不够,还得有优秀的管理层,那么平安新的管理层是否优秀呢。这个我们用业绩说话。这里二马用三个指标来说明平安的零售转型成功与否。A、零售业务净利润占比;B、90天逾期拨备覆盖率;C、逾期90天/不良贷款偏离度。

从2017年到2019年,零售业务净利润占比分别为67.62%,69%,69.1%;90天逾期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05.67%,159.45%,222.89%;逾期90贷款/不良贷款偏离度分别为:143%,97%,82%。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平安在零售转型的巨大成功。

那么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真的成功了吗?对比当下最优秀的零售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的短板是什么?如果我们用雷达图进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对比,这个雷达图分为三个维度,资产质量、息差、负债成本。在息差方面平银和招行不相上下,但是在负债成本和资产质量端,对比招行就差了很多了。2019年招行的存款成本为1.58%,不良贷款率为1.16%,平银对应的数据为存款成本2.46%,不良贷款率为1.65%。

平安银行:一只凤凰的涅槃

负债成本和资产质量是相辅相成的,高的负债成本就需要高的贷款利率,而接受高利率的客群,难免质量差一些,不良率就会高一些。平安银行要赶上招商银行,成为最优秀的零售银行,必须破负债成本的局。负债分为零售负债和对公负债,降低零售负债成本非常难,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那么平银有机会降低对公负债吗?有。

在2019年之前,平安是大力发展零售资产,在资产段压降对公,一方面是因为平安银行要优先发展零售,其次是因为平安银行资本金不足,不能同时发展零售和对公。这里提一下,不是说零售银行就不发展对公业务,对于任何银行,包括零售银行,其零售业务和对公业务都需要一个平衡。对公业务可以快速提升负债规模,同时可以派生低成本存款(企业的贷款在相当多的时间是躺在银行的账上,这就是银行的低成本负债;谁见过个人贷款后,把钱依旧放在银行账上的。)

2019年初平安银行发行了260亿可转债,2019年9月成功债转股,转股速度之快,在银行业开创了历史。平安银行补足了资本金,2020年开始放开手对公和零售两条腿走路。2020年2月平安银行的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负责对公业务的副行长说本来计划给大家一个大惊喜,但是因为疫情影响,目前只能给大家一个惊喜了。毕竟2020年一季报还没有发布,我们不知道张说的惊喜是否真的存在。

作为跟踪、研究平安银行多年的小小微股东,我们看看平安银行是否有机会通过做大做强对公业务来降低负债成本,对于其他银行都做的很艰难的对公业务,平安银行做的更好的机会是什么?

这一切来源于平安银行的综合金融,来源于2018年底平安银行的董事长谢担任中国平安的联席CEO,负责中国平安的团体金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不少大公司,内部各个事业部、子公司之间协同作战往往有很大的难度,山头林立,合作性不强。而谢担任平安集团联席CEO,负债团金业务,可以理解为平安集团打破山头,各个子公司协调作战的一个重要标识。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谢负责集团团体金融业务可以为平安银行带来什么?平安保险有大量的低成本负债,不少保险研究专家测算过,平保的负债成本不超过2%。当平保的大量保险资金投给企业时,平保虽然以股息或者债息的形式获得了收益。但是这个过程中,收益并没有最大化。前面我们提到过,银行给企业贷款时,是可以派生低成本存款的。保险公司给企业提供资金时,没有机会从企业反向获得低成本负债,这是一种浪费。这个时候就需要平安银行出马了,利用平安保险给企业提供的资金,形成自己的低成本负债。而且这不单单是一个低成本负债,这还是一个不产生不良的轻资产负债,完美。

这就是全牌照的优势,这就是综合金融的优势。

平安银行做对公,绝对不是自己闷头搞,一定是和集团联动,形成一盘棋。很多人说平安银行依靠中国平安才能有快速的发展,不是自己的真本事。但是话说,有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利用才是有问题。还有人说,平安集团那么大,平银又不是平安的全资子公司,平安不会一味的照顾平银的。这里我要补充一下,平安集团不是照顾平银,这完全是平安集团全牌照、综合金融下的组合拳,不存在刻意照顾谁,而是集团个股子公司互利互惠的行为。以前面举 的平安银行和平安证券的例子,这是一个双赢的案例。另外,前面提到的百万代理人就是一百万个流动的营业厅。这是一个四赢的案例,保险代理人发展信用卡,分摊了保险公司的成本;站在代理人角度,有丰富的产品队列可以销售,收入更高;站在平银角度,借用公司平台,可以快速低成本发展零售业务;站在集团角度,综合金融,降低成本,代理人粘性强。

平安银行要想成为零售之王,那么一个不可回避或者说必须逾越的大山就是招商银行。下面我们做一组对比。

平安银行:一只凤凰的涅槃

我们结合2018、2019年的数据,对于招行和平银做一个对比,从不良、零售利润占比、活期存款占比三个角度进行对比。

A、从不良角度,还是招行明显领先,但是平银进步更大。90天以上逾期贷款/不良贷款偏离度指标平银已经优于招行;

B、从零售利润占比角度,平银占比提升,招行下降。但是这个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零售行并不是说零售利润占比越高越好。2019年平银零售利润占比提升也与当年压降对公贷款有关。

C、从活期存款占比角度,招行活期存款占比高达56%+,这个数据真的是太优秀了。完爆平银。平银要想成为真的零售之王。活期存款一定要突破。我们看活期存款占比,我们会发现活期存款中,企业活期的占比高于个人活期。上面我们也讲到平银在负债端改善时,改善企业活期存款相对容易。我们对比2018年、2019年招行和平银的数据,发现这两者的活期存款占比及企业存款占比都有下降,这反应了目前负债端的激烈竞争。但是相对而言,平银在企业活期端的数据改善情况要更优一些,平银在企业贷款日均余额对比2018年下降8%的情况下,企业活期存款增加1.8%。这里面借用集团资产去做自己负债的作用已经体现。

平安银行:一只凤凰的涅槃

由于疫情的影响,暂时不期待2019年Q1能从张那里得到惊喜了,但愿到年底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对公业务对于平银负债端的改善。

对比领先一步的招行,很难期望在2-3年内平银作为一个零售银行在规模或者利润方面超过招行,这不现实,毕竟目前招行的收入是平银的两倍,净利润是平银的三倍。但是作为一个投资人,一个小小微股东,我们完全可以期待3年内持有平银的收益超过招行。

站在一个投资人角度,在市场理性的情况下,目前的市值已经反应一个公司过去的经营情况,也反应短期将来的经营预期。截至2020年3月28号,招商银行的市值为8252亿,平安银行的市值为2552亿,就是这种差异的反应。

站在一个投资人角度,如果我们可以对于企业分析更深入一些,看的比市场更远一些。我们就会发现招行已经到了一个顶峰,改善空间很小,而市场上按照这个峰值给他估值的。但是平银的改善空间不小。负债成本有改善空间,也有改善方法,而一旦负债成本改善,一方面净息差会随之改善,同时也可以降低风险偏好,改善资产质量。

平安银行的净利润有望从净息差和资产质量两个维度的改善而实现双击。这几乎是一张明牌。很多还沉浸在多年前平安银行高举高打做贷贷卡的银行股持股人,可能因为资金的傲慢与偏见而错过一个零售之王!

免责声明:文中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对任何一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