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亡慘重只因對手太強大?為何到了二戰後期蘇軍的傷亡仍然很大?

靜夜史


東線戰場的規模實在過於龐大了,即便是後來開闢的西線戰場也不能和東線戰場相提並論,蘇軍整個戰爭期間投入的作戰部隊就保持在600-700萬之間,而德軍在東線也保持在300-400萬的總兵力,東線戰線最長的達到3000多公里。而西線戰場雙方的總兵力加起來也不會超過400萬人,所以東線的傷亡都非常大,無論是蘇軍還是德軍。



不過蘇軍一直到1944年夏季才將損失降到和德軍基本持平,此前在1941年是10:1,1942年是6:1,1943年是3:1。這表明蘇軍在戰役、戰術水平上和德軍有著巨大的差距,不同於身經百戰的德軍,蘇軍經歷了兩次的重生,第一次是1939年的國內大清洗,有經驗的各級軍官都遭到清洗,整個蘇軍的指揮體系被徹底摧毀;第二次就是1941年的德軍巴巴羅薩行動,德軍通過一次次的戰役級殲滅戰,整建制的殲滅蘇軍重兵集團軍,蘇軍戰前有經驗的部隊幾乎傷亡殆盡,大量沒有經過訓練的新兵和缺乏經驗的軍官投入前線,這不可避免的會導致更大的傷亡。蘇聯紅軍一直在戰爭中學習和成長,這是每一個臨時動員的軍隊所必須要經歷的,代價就是更多的犧牲。


東線戰場是異常殘酷的,即便是德軍在1943 年也開始明顯的戰術素養下降,新兵的比例越來越大,傷亡也變得越來越大。而蘇軍更慘,從戰爭爆發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大量動員組建新部隊,一波又一波的新建部隊投入前線,並消耗殆盡。蘇軍的集團軍總是在不停的重建中,高頻率的重建意味著新兵的比例越來越大,傷亡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蘇軍在戰略、戰役指揮上越來越爐火純青,但是在戰術能力上一直都不如德軍,不得不依靠數量的優勢壓垮德軍,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蘇軍缺少的是德軍戰前就擁有的職業軍官團,如此數量的職業軍官是難以在戰爭中培養出來的,尤其像東線這樣的殘酷戰場中。


除了在戰術素養上的差距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戰爭後期德軍一直處於戰略防禦中,而蘇軍則一直在進攻,一般來說,防禦一方的損失總是低於進攻一方,因為防禦一方擁有堅固的工事掩護,傷亡總會更小點。蘇軍即便擁有更多的坦克和火炮也不可能壓制德軍所有的機槍和火炮陣地,蘇軍還是要冒著德軍火力的打擊發起進攻,較大的傷亡也就在所難免了。


戰略論


其實蘇聯的傷亡一直很大,甚至蘇軍中有很多女兵,男的死光了,自然要靠女的來補充兵源。下面我們就簡單分析一下二戰蘇聯傷亡一直很大的原因。

1.蘇軍缺少優秀的將領。我們都知道,斯大林上臺後,開始進行“肅反運動”,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大清洗”。運動結束後,軍長級別的全部被撤銷。能夠領兵帶隊,獨當一面的也只有朱可夫元帥一人。這就容易在戰場上出現指揮失誤的情況,造成大量傷亡。


2.德國武器先進。二戰期間德國武器的先進是眾所周知的。坊間也流傳著德軍的眾多黑科技。當時德國對蘇聯是有一定優勢的,德國有STG-44突擊步槍,這時突擊步槍的鼻祖,蘇聯為了應對,研製了波波莎;德國坦克所向披靡,為了阻擋閃電部隊,蘇聯研製了T-34。其實德國軍工對蘇聯一直是有優勢的,武器上的缺陷也導致蘇聯紅軍傷亡人數過多。

3.政治因素

其實美蘇英法都急於率先攻入柏林,就像當年劉邦項羽一樣,都會搶著打入咸陽。蘇聯為了戰後利益分配,自然會不惜一切代價率先攻入柏林。這樣也是證明蘇聯的制度優於歐美的證據。




4.德國軍隊不願意投降蘇軍

由於蘇軍虐待戰俘,強姦婦女等暴行,相比蘇軍,德軍更願意向美英法投降。更有德軍拼死抵抗蘇軍,掩護老百姓向美軍投降的事情發生。所以攻入柏林,蘇軍遇到的抵抗應該比美英法更激烈。


李論


在二戰後期,德國面臨著東西兩線壓力,部隊損失慘重,國內遭到美英的戰略轟炸,軍工產量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此時對於德國來說確實已經敗局已定。不過即使如此,蘇軍在戰鬥中傷亡還是非常慘重,這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在戰爭前期蘇軍損失太大,嚴重影響了蘇軍的戰鬥力。

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由於蘇聯並未做好戰爭準備,加上不適應德軍的閃電戰,因此在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開戰僅18天,蘇軍在蘇德邊境附近的守軍就被德軍突破、合圍、擊潰或殲滅,德軍在各條戰線上推進了數百公里。

基輔包圍戰、布良斯克-維亞濟馬包圍戰、明斯克包圍戰……在1941年,蘇軍損失就超過了300萬人。巨大的人員傷亡,意味著戰前有著較好訓練的士兵和有經驗的底層軍官大量損失。雖然蘇聯通過緊急動員,迅速組建了大量新部隊投入戰鬥,但是這些新兵的素質,無疑是無法和老兵比擬的。

而在接下來的時間了,殘酷的東線一直不停的消耗著蘇聯的有生力量,這使得戰爭後期蘇聯出現了嚴重的人力資源不足。很多經驗不足的人被提前提拔,而一些原本不符合服役條件的人,也被徵召進了部隊。

這些都影響了蘇軍的素質和整體戰鬥力,在戰鬥中的傷亡自然也大了。

其次,戰爭後期德軍轉入了防禦,而在一般情況下,防禦方損失相對會小一些。

隨著蘇軍轉入反攻,德軍自然就轉入了戰略防禦階段。在戰爭中,防禦的一方通常有更好的陣地,所以傷亡也會相對少一些。

而隨著美英在諾曼底登陸,蘇聯為了保證自己在戰後的政治利益,需要儘可能多的搶佔地盤。這麼一來有時候不得不依靠強攻突破德軍防線,而不是慢慢消耗,此時也多少有些顧不上士兵的傷亡情況了。

在這種情況下,蘇軍的傷亡高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經遠


  1943年,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的接連勝利,蘇德戰場上的形勢終於發生了巨大變化:曾囂張不可一世的德國軍隊陷入了劣勢,被迫陷入全線戰略防禦,喘過氣來的蘇軍則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二戰歐洲戰場

  到1943年底時,蘇德戰場上,蘇聯與德國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倚仗強大的動員能力和深厚的工業根基,再加上美國的援助,蘇軍的兵力已經發展到630萬人之巨。

  同時,蘇聯軍隊的裝備也全面超越了德國軍隊。例如坦克和大炮,蘇軍的裝備數量超過了德國軍隊的70%,飛機比德國軍隊高過1.7倍。而此時的德軍及其僕從國軍隊,不但裝備全面落後,數量也只有490萬,這還不算大量精銳部隊在慘烈的戰鬥中的消耗。


蘇聯紅軍

  因此,無論從哪方面看,佔據巨大優勢的蘇聯軍隊都具備了全面反攻的時機。因此,從1944年初,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蘇聯紅軍接連發動了10次重大戰役,這10次重大戰役,也被稱為斯大林式的10次打擊。

  隨著斯大林的一聲令下,蘇德戰場上的蘇聯軍隊發起了全面反攻。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到1944年底時,蘇聯收復了全部淪陷領土,蘇聯軍隊開始逼近德國邊境。這10次打擊,蘇聯軍隊一共殲滅了德國及其僕從國軍隊超過200萬。

  無論從戰果還是殲敵人數,蘇聯軍隊的反攻都堪稱勢如破竹,取得的戰果也極為輝煌。但與此同時,伴隨著水銀瀉地般的大反攻,蘇聯軍隊卻遭受了遠比我們想象更高的傷亡,十次反攻之後,蘇聯軍隊的傷亡,甚至並不比德國軍隊弱。


 希特勒

  諾曼底登陸之後,1944年11月,希特勒曾集結西線殘存軍隊對於登陸的盟軍進行了反攻,這就是著名的阿登戰役。阿登戰役德軍傷亡8萬餘人,而盟軍遭遇了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的代價。也就是說,面對日薄西山的德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又具有絕對空軍優勢的盟軍,卻與德軍的傷亡相當,從中也可看到德國軍隊的強大戰鬥力。

  第二,由於蘇聯的急功近利。在蘇德戰場蘇聯取得戰略優勢的同時,以美國和英國為首的盟軍部隊也計劃在法國登陸,開闢第二戰場。由於此時德國敗局已定,因此,蘇聯、美國、英國等國就開始考慮戰後的利益劃分。而很顯然,戰爭中哪一國軍隊佔據的地盤越大,戰果越多,必然能分享的利益越多。
根據佔據德國地盤分裂的東西兩德

  因此,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蘇聯軍隊開始了大舉反攻。面對頑抗的德國軍隊,明明可以通過圍困等傷亡最小的方式慢慢解決,但出於個人的好大喜功和戰後利益劃分,蘇聯軍隊採取了效率最高但也傷亡最大的方式——強行攻克。自然,蘇聯軍隊也遭受了更大的傷亡。



豬小妹的超級奶爸


蘇德戰爭蘇聯軍隊損失嚴重 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德國軍隊強大。

德國陸軍的戰鬥力可以說當時獨步天下,特別是航空兵與裝甲兵聯合作戰經過波蘭戰役、法蘭西戰役,德軍戰術日漸成熟。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都只能頂住德國一個月進攻,可想而知德軍戰鬥力。

美國後來在北非在意大利遭遇德國偏師,甚至被凱塞林打出美德八比一的戰損,換成美國如果遭遇巔峰時期的德國軍隊主力,必然逼蘇聯軍隊損失還難看。希特勒很瞧不起美國軍隊,唯一認為巴頓還行,即使是巴頓也沒有什麼驕人戰績。不是德國陸軍缺少石油,阿登反擊戰美軍都可能被趕下大海。

第二,蘇聯缺乏優質中下級軍官

蘇聯軍隊經過斯大林大清洗,損失了絕大部分高級軍官與大部分中下級軍官。如果說高級軍官數量有限可以實戰培養,例如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華西列夫斯基燈少壯派很快取代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布瓊尼、庫裡克等老帥,那麼中下級軍官的培養就曠日持久,而且很容易唄殲滅戰消滅。

美國家大業大,頂住日本進攻都用來半年,德國軍隊戰鬥力比起蘇聯軍隊甚至都有優勢,因此蘇聯軍隊能夠半年頂住德國軍隊進攻比美國頂住日本進攻要艱難得多。最初半年的崩潰損失慘重,新建的蘇聯各步兵師經歷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哈兒科夫拉鋸戰,即使到了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在兵員素質上還是蘇聯處於劣勢。到了1944年,蘇聯軍隊中下級軍官開始質量提高上來,損失有所緩解。

第三,德國軍隊拼死抵抗增加了蘇聯軍隊損失

德國軍隊在入侵蘇聯時製造了大量屠殺,這也導致蘇聯軍民拼死抵抗,挽救了蘇聯政權,但夜造成蘇聯軍隊對德國的切齒痛恨。後來蘇聯軍隊反攻到德國境內,也對德國老百姓以牙還牙,德國軍民拼死抵抗有人增加了蘇聯軍隊損失。

德國在英美組織諾曼底登陸後,西線除了阿登反擊戰基本沒有重大戰役,東線則是一個會戰接著一個會戰,可想而知德軍主力都在東線。所謂英美盟軍消滅了五分之一的德軍,其實水分太多,大量德軍是逃亡西線尋求英美盟軍庇護,避免被蘇聯軍隊消滅。


一梭煙雨江湖行


按照蘇聯對於衛國戰爭的劃分,後期屬於第三階段,從1944年1月1日到戰爭結束。在此期間,蘇軍在1944年實施了十次突擊,已經解放了蘇聯本土並前出到東歐。之後1945年連續實施維斯瓦-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柏林戰役和布拉格戰役等,徹底擊敗德國。

在整個第三階段作戰中,蘇軍純減員2564708人,傷病7327440人。其中1944年殲敵300萬人,純減員1763891人,傷病5114750人;1945年殲敵300餘萬人,純減員800817人,傷病2212690人。

德軍反坦克障礙“龍齒”


對於德軍來說,從庫爾斯克會戰之後轉入了戰略防禦。隨著德軍全面轉入戰略防禦,德軍的防禦縱深不斷加大。例如在白俄羅斯突出部、德軍防禦縱深高達250—270千米。除了戰術防禦地幅外,在縱深構築了四個防禦地區,數箇中間防禦地帶和斜切陣地。最為堅固的戰術防禦地幅由兩個防禦地帶組成。主要防禦地帶縱深為5—6千米,由2—3道陣地構成,築有綿亙的塹壕,並以交通壕相連接。第二防禦地帶距前沿12千米。德軍防禦地帶基本上構築在許多河流的西岸,這些河流一般都有大片沼澤地。攻擊這樣的陣地,如果仍按斯大林格勒反攻中那樣,部隊都成一個梯隊進攻肯定行不通了。因為進到德軍第二防禦地帶時,沒有新銳的第二梯隊投入戰鬥,進攻速度肯定要降低許多,這對於整個戰役來說是極不利的。

蘇軍坦克和步兵聯合進攻


對於蘇軍來說,更加大膽地在突破地段集中兵力、兵器。 蘇軍會將近75%的步兵師、近85%的炮兵、以及幾乎100%的坦克、自行火炮和飛機編入突擊集團。注意,這裡在只佔進攻地帶寬度14.3%的突破地段上集中上述兵力、兵器。一個集團軍的進攻地帶寬22-80千米,而突破地段僅6-12千米,卻集中了50%-80%的兵力、兵器。步兵師進攻地帶寬度下降為3.3-7.3千米,突破地段寬度則為1-1.5千米。突破地段每千米正面上火炮和迫擊炮密度為151-356門,每千米坦克和自行火炮密度為22-88輛,其中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左翼集團為最高。各突破地段上的平均戰役密度比整個進攻地帶內的密度高3-4倍。在最重要的方向上,對德軍優勢達到:步兵3-4倍,火炮和坦克為3-6倍,甚至更高。這就保證了蘇軍高速度突破德軍防禦陣地。

白俄羅斯進攻戰役


以下就幾個主要戰役列舉雙方損失情況

在1944年規模最大的白俄羅斯會戰中,蘇軍徹底擊潰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殲敵60萬人;但自身也付出重大代價,參戰244.16萬人,純減員180040人,傷病590848人。

在1944年7月23日-8月29日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中,擊敗德軍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殲敵20餘萬人;參戰100.22萬人,純減員65001人,傷病224295人

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




1944年8月20日-29日的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中,殲滅德軍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主力,殲敵50餘萬人;自身參戰兵力131.42萬人,純減員13197人,傷病53993人。這個戰役是蘇軍整個後期損失最小的戰役。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



1945年1月12日-2月3日的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殲滅德軍A集團軍群,殲敵50餘萬人;自身參戰兵力220.36萬人,純減員43476人,傷病150715人

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



1945年4月16日-5月1日的柏林戰役,徹底擊敗德國,殲敵100萬人;自身參戰206.21萬人,純減員81116人,傷病280251人

柏林進攻戰役


對於德軍來說,轉入戰略防禦之後,德軍的防禦主要採取瞭如下措施

1. 針對蘇軍強大的炮火準備增強了防禦工事強度,減弱蘇軍炮火毀傷效果

蘇軍炮火準備


2.加強偽裝,實施機動,以假亂真,消耗對方炮彈。例如在判明蘇軍進攻企圖,查明突破地段和炮火準備大致時間後,會將第一道塹壕或者第一線陣地部隊撤往第二道陣地

3. 積極反擊,破壞蘇軍的炮火準備

德軍炮兵部隊


榮華之武器堂


從政治上講,這是兩種意識形態的較量。也就是說,當大敵當前時,蘇能與英美同心同徳,當戰爭進入尾聲時,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暴露出來了。因此,蘇軍不顧巨大傷亡,必須搶佔先機,在英美佔據徳國之前拿下柏林,以求在戰後分得更多的勝利果實。

從軍事上講,蘇軍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快速推進,戰線拉得太長,依然不顧兵力分散,各個擊破。這樣就造成兵力不足,疲憊不堪,使兵力和技術兵器損失巨大,三軍統帥急躁冒進,求勝心切。儘管蘇軍戰爭資源依然強勢,但主要是以巨大傷亡來換取勝利。

此外,由於戰爭從蘇聯本土打到德國心臟,連續作戰,戰線過長,過於分散,交通不暢,氣候變化,後勤供應難以得到保障,只能用傷亡來彌補快速推進的不足。

其次,戰爭進入德國本土,保家為國迫使德軍的抵抗力倍增,利用熟悉地形地物,廣置障礙、堡壘和防線,使蘇軍毎前進一步,都必須付出血與火的巨大代價。但是,蘇軍首先打敗德國法西斯,直到它無條件投降為止的戰略方針無疑是正確的。


楓丹白露211735932


車開著開著,旁邊的一個種地農民就拿出一個鐵拳把你的坦克擊毀了,你說慌不慌




這是啥猜吧


德國困獸猶鬥

原來侵略別國

後來變成守衛本土

蘇軍不善待被俘德軍

也不善待德國平民

故,德軍拼命死戰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搶地盤。不然東歐給英美佔去,蘇聯戰略態勢過於惡劣。美國其實也並不是太想要東歐,攻擊進度緩慢。西線德軍打得比較放鬆,無奈美軍就是慢吞吞。但是史達林不能寄希望於美國放水,所以要拼老命。最後的結果是美蘇歡喜,德國和東歐國家痛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