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突然驾崩,遗诏又下落不明,皇后有亲儿子,却为何立养子为帝?

张僮珀


简单来说,是为了保全自己母子。

当集权帝制发展到清朝,皇帝的权力已然达到顶峰,帝国内部基本没有能够制约皇帝的势力存在,外戚、宦官、文臣、武将,统统只有俯首听命的份,但清朝的皇帝也有很多烦恼,其中一项就是怎么选继承人。

中原王朝一向流传有“立嫡不立庶,传长不传幼”的传统,嫡长子是皇位继承的优先选择,只不过这个传统贯彻得很不好,经常出现非长或者非嫡皇子继位的情况。满人入主中原后,更是基本摒弃了这个传统,清朝十二帝只有一个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这个皇帝,就是今天的主角——道光帝。

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前,清朝(后金)的君主选择更多的是几个威望人物商量着来,背后往往伴随激烈的权力争夺,皇太极、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属此例。到康熙帝手里,他本想参照中原王朝预立太子的储君制度,所立人选便是他的嫡长子胤礽。

可惜康熙帝超长待机,皇子们各个羽翼丰满,胤礽最终在皇位争夺战中败落,但在这场几乎席卷满朝文武的争夺战中,康熙帝真正见识到了太子争夺战的激烈与残酷,他最终决定把预立储君制度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并为后世沿用。

说是秘密立储,其实一点也不秘密,毕竟储君将来是要为君的,皇帝在世时肯定要着重培养储君的政务能力,不能将来皇帝驾崩,诏书拿出来一看,拉个毫无政治经验的皇帝就上去吧。

或许你会说皇帝可以培养全部皇子嘛,这样更不行,因为很容易重演康熙帝晚年那种激烈夺位的场景,就算没上演,新皇帝上位后,也要着手对付围绕在兄弟们身边的一个个政治小团体,同样是一种政治斗争。

所以说,秘密立储制度除了没有明确的太子之位外,其他该有的都有,比如雍正帝把三子弘时赶出去过继了,传位给四子弘历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他甚至曾将传位密旨密示鄂尔泰、张廷玉两人。乾隆帝更是生前退位,下一任皇帝都指定了,更无秘密可言。

把这个道理套在道光帝身上,最是合适不过。

道光帝旻宁是嘉庆帝的嫡次子,不过嘉庆帝嫡长子早夭,旻宁就是事实上的嫡长子。

早在嘉庆帝未登上皇位之前,旻宁就得到了祖父乾隆帝的赏识,十岁时他曾随乾隆帝打猎获鹿,获得乾隆帝赏赐的黄马褂和花翎。

嘉庆元年(1796年),刚刚退位成为太上皇的乾隆帝给旻宁操办了大婚,还特许旻宁婚后仍可在宫内居住。

到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朝发生了千古未有的大事——天理教徒竟然在京城发动起义,还打进了紫禁城,直指嘉庆帝的宝座。当时大多数皇子和妃嫔都惊慌失措,唯有旻宁冷静应对,带着一队人马进行反击,还用鸟枪射杀了几名天理教教徒。

经过这次事件,不仅是嘉庆帝,就连朝中文武大臣夜都认为旻宁处变不惊,颇有天子风范,嘉庆帝也不断为旻宁培植政治势力,等于向世人宣告旻宁就是他的接班人。

然而,当嘉庆帝去世的时候,大臣们却没能找到立储诏书。

立储诏书是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关键,皇帝选定继承人之后并不宣布,而是预立密诏放好,一藏于干清官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一藏于皇帝随身所带的金盒中。等到皇帝驾崩后,大臣们把诏书拿出来宣布,新君于是登基。

可现在嘉庆帝的诏书找不到了,嘉庆帝生前又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皇位该由谁来继承呢?

关键时刻,皇后出场了。

这个皇后可不是旻宁的生母孝淑皇后,而是他的继母孝和睿皇后,尤其这个继母自己也有两个儿子,对旻宁可谓颇有威胁。

不过最终孝和睿皇后没有立自己的儿子,而是立了旻宁。

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热河崩,后传旨令宣宗嗣位。——《清史稿·后妃传》

这应该是孝和睿皇后仔细考虑后的结果,她的两个儿子一个25岁,一个15岁,比起38岁的旻宁来,饭都少吃了十几年,别说没什么政治经验,在朝中更是毫无根基。

说白了,旻宁继位本就是必然的结果,只是因为嘉庆帝死的突然,加上立储诏书找不到了,少了名义上的东西,现在她这个皇后就是用来补这个东西的,如果她不想补或者说加点其他东西的话,树大根深的旻宁岂会善罢甘休,等待她们母子的就是一股腥风血雨了。

再算上孝和睿皇后是旻宁的继母,对他是有足够了解的,她认定自己下诏让旻宁继位,旻宁必定会善待她们母子。事实也的确如此,道光帝继位后,对孝和睿皇后的供养问安都非常到位,直到孝和睿皇后去世。


平沙趣说历史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去世,由于遗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传位人不能完全确定。

孝和睿皇后听闻嘉庆去世,立刻传懿旨令绵宁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当时皇后有亲生儿子,而道光只是她的继子,为何她会立道光而不立自己的亲生子呢?

做个顺水人情,为自己养老留点后路

古代皇家的继承问题,往往都有很强的敏感性,搞不好就会小命不保。清朝在雍正之后,实行秘密建储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皇位传承问题,但当中也会有点问题,就是当皇帝去世而遗诏不在身边的时候,会出点小插曲。

但“插曲”很难盖得过主旋律,法定继承人是有白纸黑字的,嘉庆在生前就已经秘密确定道光为继任者,这在当时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在乾隆年间,道光就深受宠爱,有点像弘历小时候受到康熙的宠爱一般。

道光十岁的时候,追随乾隆打猎,还被赏赐黄马褂与花翎;

道光结婚的时候,乾隆亲自操办婚礼,还破例允许皇孙夫妇继续在宫中居住。这是清朝唯一一次有太上皇和皇帝参与的皇孙婚礼,道光完全成了乾隆指定的隔代继位人。

在嘉庆朝,嘉庆也刻意培养道光,给他各种参与政务的机会;道光也没有辜负爷爷与老爸的赏识,在紫禁城被天理教围攻时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智亲王。

种种迹象表明,嘉庆去世,法定皇位非道光莫属。以皇后当时的实力,一无强大外戚支持,二无嫡系配合,三无吕后、慈禧的魄力,四无宗法地位上的优势。嘉庆去世,遗诏即使没有解密,但朝野关于皇位的继承人已经达成一致。逆天改命,难以让王公大臣信服。


既然形势已经明朗,皇后完全没必要“逆水行走”,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增进“母子”感情。

动动心思可以,理性想想就不行了,一旦政变失败,皇后输不起

从既有的史料来看,当时随嘉庆去承德的王公大臣在一起开会讨论,会上也没有出现很大分歧,大家也一致认为应该由道光入承大统,只是有些大臣过分稳重而出现一点有争论。

首席军机大臣托津说:二阿哥(道光)智勇双全,众望所归,应当继承皇位。不过密匣中的名单不曾看见,万一先帝书写的人名不是二阿哥,那该如何收场?


托津的考虑应该是很有道理了,但道光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打开密匣中的诏书,一看果然是二阿哥,于是道光登上帝位,但对托津极其厌恶,对他在山庄会议上的犹豫始终不能释怀。托津由此被逐出军机处。

几句谨慎的话就让道光耿耿于怀,谁要是挡他的路,岂不是自取其辱。皇后出自官宦之家,知道宫廷争斗的残酷,到时偷鸡不成就不只是她被打击的问题,她的娘家和她的两个皇子恐怕也会被连累。

一次宫廷政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朝廷局面动荡,人心不稳。当时的大清已经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潜伏者”一看天下有变,说不定就揭竿而起,英吉利早就虎视眈眈。谁要是因为动了“歪心思”而让祖宗江山动摇,谁就是爱新觉罗的罪人。

皇后拥立道光的行为,实为明智之举,既有利大清江山的稳定,也为自己日后留下余地。顺利继位的道光,对她无比感激,终身对其尽孝。


秋媚读史


道光皇帝继位的时候虽然没有像他祖爷爷雍正那档口整出让后人唠叨的幺蛾子事,但也让他头上冒冷汗,旻宁在迈向金銮殿时的步伐丝毫没有轻松,就因为他爹嘉庆皇帝死地太突然。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于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驾崩了,这事来得实在是太仓促,让人措手不及。嘉庆的死因众说纷纭给后人留下了遗案,连他的棺材板都一时半会儿没有找到,更要命的是大行皇帝的继位遗诏不见踪影。

按照道理嘉庆继承祖制秘密立储,早就传闻他在嘉庆四年已经把这事办妥了。遗诏皇帝自己身上带一份,另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问题是皇帝咽气后,在他身上找不到继位遗诏,乾清宫匾额后面也没有找到,这下子旻宁尴尬了不是。


虽然嘉庆立旻宁为储君这在旁人看来不是什么秘密,但毕竟事关重大,没有文字证据那些军机大臣可是会耍心眼的。嘉庆不止旻宁一个皇子,当时成年皇子还有二十五岁的皇三子绵恺和十五岁的皇四子绵忻,到底立谁,里面牵扯到从龙有功和今后的身家性命问题,难保有人会铤而走险。况且怎么昭告天下,总不能说因为没有找到遗诏,大伙猜先帝是立的旻宁吧。

这时候皇太后的态度至关重要,道光心里紧张的是,嘉庆的钮钴禄氏皇后正是自己两个皇弟绵恺和绵忻的生母。嘉庆有意立旻宁为储君,又封有两个成年儿子的钮钴禄氏为皇后,看似没有按常理出牌,但他也没有料到自己会突然猝死,他想当然将来自己总会处理好这事。


道光“命内务府大臣带领首领太监等驰驿前赴圆明园”去“征询”皇太后的意思。可以想象钮钴禄氏当时的坐立不安和复杂心态,她当然想立自己亲生儿子为嗣君了,但经过权衡,她下了一道颇具深意的懿旨,“大行皇帝未及明谕,为此特降懿旨,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

这位皇太后应该在清史里留下一笔,她讲明了虽然嘉庆“未及明谕”(也就是至少没有在第一时间找到嘉庆的传位诏书),但从大局稳定出发,钮钴禄氏还是选择了众望所归的旻宁做了皇帝。


毕竟旻宁是嘉庆的嫡长子,长期以来被嘉庆当作接班人培养,旻宁的势力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虽然绵恺和绵忻是皇太后钮钴禄氏的亲儿子,但他们俩人的胳膊无论如何都拧不过旻宁这条大腿的。与其冒险鱼死网破,还不如明哲保身做个顺水人情保全自己母子三人,钮钴禄氏是深宫一普通女子,她没有翻天覆地近乎于政变的想法和能力。

至于后来找到了嘉庆存放遗诏的小金盒,打开后确实里面存有让旻宁继承大位的诏书,但那是后来的事了,道光在打“补丁”。


看遍山川


嘉庆二十五年夏天,嘉庆在热河暴病而死。

由于死得仓促,嘉庆来不及安排后事。

不过自雍正开始建立秘密立储制后,继位人的名字,一般早早就写在继位密诏中,放在光明正大匾后面。所以只要找到继位密诏,看看密诏的名字,就知道先帝爷指定的是谁来继承大位了。

然而让人奇怪的是,正大光明匾后的传位密诏,竟然不翼而飞了。

本来这也没什么,毕竟继位密诏有两份,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后,还有一份就放在皇帝随身的金匣里。

可是,嘉庆身边的太监却翻了一个遍,还是没能找到另一份传位密诏。

(嘉庆剧照 )

这下,朝廷大臣们可着了急,该怎么办呢?

就在这紧要关头,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出来说话了。她降谕说,命皇长子旻宁继成大位。

然而,她这个降谕,让人更加疑惑不解。为什么说更加疑惑不解呢?

因为旻宁并不是孝和睿皇后所生,而是嘉庆的原配孝淑睿皇后所生。孝和睿皇后所生的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

孝和睿皇后不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让别人的儿子当皇帝。这还不完全是让人疑惑的地方。更疑惑的是,嘉庆在世的时候,最疼爱的就是皇四子绵忻,也就是孝和睿皇后的儿子,而且嘉庆想要立的继承人,也是绵忻。

嘉庆想立孝和睿皇后的儿子为继承人,她为什么却宣布别人儿子为继承人呢?

绵忻是嘉庆做皇帝后生的第一个皇子,而且绵忻的出生,让10年没有生育记录的后宫得到了刷新。再加上他又是孝和睿皇后所生,因此嘉庆破天荒地同意朝臣们献如意拜贺。

绵忻从小就显露出聪慧颖悟的天分。嘉庆还发现他年纪虽小,在几个皇子中却行事练达,很有做皇帝的魄力,因此嘉庆对他愈发器重。在他14岁时,便封他为瑞亲王。

要知道,他的哥哥绵恺比他大10岁有余,结果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分封。还是在他被封为瑞亲王时,嘉庆才给绵恺封了个惇郡王的爵位。

这件事让朝臣们议论纷纷,毕竟绵忻年纪太小,又没有什么战功,大家最后只能认定,他在嘉庆心里的地位极为贵重。

(绵忻剧照 )

嘉庆立储,是在他继位第四年,也就是乾隆去世后他才开始亲政。由于子嗣不丰,嘉庆当时能写在传位密诏上的人选只有已经年过18岁的旻宁和才4岁的绵恺。

旻宁是乾隆最宠爱的嫡孙。他10岁时,便随乾隆狩猎。由于捕获到一只鹿,还得到一件黄马褂为赏赐。

乾隆做太上皇后,旻宁大婚的事,也是乾隆亲自操办的。并且在旻宁婚后,乾隆还破例让他不必出宫居住。

这种种迹象让朝臣们都认定,旻宁就是乾隆指定的储君。

所以嘉庆亲政后,便将旻宁的名字写在了传位密诏中,并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

可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等绵忻长到14岁时,嘉庆愈发看旻宁“望之不似人君”。再加他生得面容委琐,才能又很平庸。两相比较,嘉庆更钟意绵忻,所以竟有了改立储君的想法。

所以,嘉庆将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的传位密诏,撤了回来。

只是,嘉庆没料到自己会突然暴病身亡,所以他还没来得及把新的名字写上去,这也是为何大臣们找来找去,找不到传位密诏的原因所在。

嘉庆改立储君一事,孝和睿皇后当然知道。那么,她为何没有遵从嘉庆生前的愿望,立绵忻为君呢?

(孝和睿皇后剧照)

这就不得不说到孝和睿皇后的大公无私了。

孝和睿皇后在孝淑睿皇后去世后,便被封为皇贵妃,代行皇后之事。同时嘉庆还把失去娘亲的旻宁,交给她来抚养。

虽说旻宁只比孝和睿皇后小6岁,但孝和睿皇后却待他视如己出,对他关怀备至。因此旻宁对她还有两个异母弟弟,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嘉庆去世后,孝和睿皇后考虑到绵忻虽然深得嘉庆宠爱,但年纪也不过才15岁,在朝廷事务的处理上,还非常稚嫩。

旻宁虽然处事平庸,但毕竟是乾隆和嘉庆属意的皇子。再加上他年长,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所以从国家利益来看,立旻宁为君,优于立绵忻为君。

另外,孝和睿皇后也担心立绵忻为君,朝臣会认为她挟裹私心,势必不服。那么绵忻继位后,必然不能服众,更不用说得众臣爱戴了。

出于这种种考虑,孝和睿皇后迅速下谕,命旻宁继承帝位。

孝和睿皇后的正大无私,不仅让朝臣们敬佩不已,旻宁继位后,更是视她为生母,对她孝顺有加。

据《清史稿》记载,道光二十九年,孝和睿皇后身体不适,旻宁听说后,每天都要好几次前往探望病情,结果两日后孝和睿皇后的病情恶化,旻宁更是衣不解带地在病榻前侍奉。

孝和睿皇后病逝后,旻宁“哀恸号呼,擗踊无数”,还不顾身体病弱,执意要在丧处“席地寝苫”。 清王朝皇室的丧事本来就礼仪繁多,再加上旻宁悲痛难抑,他本来也是个老人,身体又多病,经不起这样来来回回的折腾,所以在孝和睿皇后去世后,仅过了月余,旻宁便也撒手人寰了。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道光是清朝历史上著名昏君,重用奸臣琦善穆彰阿,迫害民族英雄林则徐,导致鸦片战争被英国军队打得惨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鲜为人知的是,道光继位时也曾经遇到麻烦。

嘉庆二十五年即公元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于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暴亡,这事来得实在是太仓促,让人措手不及。嘉庆的死因众说纷纭给后人留下了迷雾重重的遗案,甚至有传说嘉庆是被雷劈死的。

因为嘉庆死得太突然,连他的棺材板都一时半会儿没有找到,更要命的是嘉庆留下的继位遗诏也不见踪影。

按照雍正时期形成定制的立储规矩来做,老皇帝生前就应该在立储密旨上写下继承人的名字,一式两份,一份由老皇帝随身携带,另一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等到老皇帝撒手归西的时候再分别取出这两份密旨,印证之下再按照旨意行事。

问题是嘉庆皇帝暴亡后,在他身上找不到继位遗诏,乾清宫匾额后面也没有找到。

大臣们之所以这么着急,这是因为清朝皇族家法规定,没有新的储君,朝廷就不能向天下宣布老皇帝的死讯,而此时天气炎热,恐怕耽搁不了几天嘉庆的遗体就会腐化变臭。

根据《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群臣大致分为了两派,以内务府大臣禧恩为首的认为不必再找了,再找下去也是白费时间,应该立即拥立皇次子绵宁继承皇位;而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认为此事事关重大,必须以立储密旨为准。结果这两派人为此就吵起来了,争得是面红耳赤。而就在皇位空悬,大臣们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这时候却从北京传来了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的懿旨,命令绵宁继位为皇帝。

“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热河崩,后传旨令宣宗嗣位”。——《清史稿·后妃传》

虽然后来据史料记载,有人还是在嘉庆的一个贴身小太监身上找到了他的立储密旨,上面果然写的是绵宁的名字,于是大家遵照圣旨所书,拥护绵宁为道光皇帝。

但在圣旨尚未找到的当时,钮钴禄皇后一得到嘉庆驾崩的消息就宣布绵宁即皇帝位,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绵宁安抚朝局,稳定人心,道光登基后为报钮钴禄皇后的拥戴之功,对她是百般孝顺,甚至直称其为“皇母”,视亲母一般,对她的两个儿子也是高看一眼,极尽兄长之宜。

那么既然钮钴禄皇后此时自己有两个儿子,为什么还要绵宁当皇帝呢?难不成真如野史所说,这年龄仅仅相差6岁的“母子”二人背着嘉庆皇帝私通,有着不为人知的私情?

嘉庆皇帝在选立皇太子与册立皇后这两件重大事情上面,还真是险些酿成大祸。   

立皇太子和立皇后之间有矛盾吗?因为绵宁并非皇后钮祜禄氏亲生,如果嘉庆帝册立绵宁为皇太子,再册立钮祜禄氏为皇后,一旦嘉庆皇帝驾崩,钮钴禄皇后有可能会拥子自重,对绵宁的继位构成很大威胁。



嘉庆帝错走了这着险棋,却浑然不觉,也难怪,嘉庆帝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这就是他要在两个最喜欢的人之中进行抉择。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皇二子绵宁,一个是他和父亲乾隆帝都非常喜爱的贵妃钮祜禄氏。

绵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的生母是嘉庆帝孝淑睿皇后。史书记载:“宣宗成皇帝,仁宗第二子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清列朝后妃传稿》)

绵宁的生母喜塔腊氏,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进宫,奉乾隆帝之命成为颙琰的嫡福晋。与颙琰结婚后,喜塔腊氏生育了三个孩子:二女一子,那个皇子就是旻宁。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帝禅位,嘉庆帝“奉太上皇帝命,册立嫡妃喜塔腊氏为皇后”(《清仁宗实录》)。喜塔腊氏既为皇后,那么,她的皇子绵宁就成为了嘉庆帝的嫡子。

绵宁的祖父是乾隆帝,他非常喜欢这个孙子。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81岁的乾隆帝率领文武百官,到威逊格尔围场行围打猎。这次,他特地带上了10岁的绵宁。绵宁这么小就被老皇帝带出去见世面,说明他很是得宠。令人惊奇的是,小绵宁居然有出色的表现。绵宁引弓射箭,一举中鹿。乾隆帝大喜,当即赏给绵宁黄马褂和花翎,给予极大的肯定。

除了乾隆帝喜欢绵宁,嘉庆帝对绵宁刮目相看是因为天理教事件。公元1813年,200多名天理教教众突然冲入了紫禁城,甚至逼近了皇后的寝宫。当时嘉庆帝正在外地,宫里是没有说话有分量的重要人物的。

幸亏绵宁那一天正好在宫里,他立刻指挥侍卫围剿这些天理教教徒。绵宁自己使用鸟铳击毙了两名教徒,在绵宁的指挥下,这场暴动被成功镇压下去。嘉庆帝返回北京以后,加封绵宁为智亲王。经过这一事件,绵宁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站稳了脚跟。

至于皇后钮祜禄氏,这个美女在嘉庆帝的后宫之中,很有优势。  

钮祜禄氏是清朝开国元勋额亦都的后代,她的父亲恭阿拉是“额亦都五世孙”(《清列朝后妃传稿》)。

额亦都何许人也?努尔哈赤称赞他是佐命开国的五大臣之首,大清第一功臣,他的后代当然是名门之后了。   

钮祜禄氏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比丈夫嘉庆帝小16岁。嘉庆帝是很喜欢年轻漂亮聪明的钮祜禄氏,她一入宫,就被封为嘉庆的侧福晋。


嘉庆元年(1796年),是钮祜禄氏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她得到了最理想的封赠:“嘉庆元年正月,仁宗登极,册封贵妃,时年二十一。”(《清皇室四谱》。


嘉庆皇帝一即位,钮祜禄氏就得到了这么高的封赠,仅次于皇后,是嘉庆帝后宫中的二号人物,老公公乾隆帝很喜欢这位聪明漂亮的儿媳妇钮钴禄贵妃。当然,嘉庆帝对于这位小自己16岁的美女,是宠爱不尽的。后来的发展也证明,嘉庆帝很喜欢这个美女。嘉庆帝和她生育了三个孩子,这在嘉庆帝后宫之中是最多的了。尤其是钮祜禄氏生育了两个皇子,这在嘉庆帝后妃之中,再无二例。嘉庆帝一共有五个皇子,其中有两个皇子是钮祜禄氏所生。

虽然嘉庆立绵宁为储君这在旁人看来不是什么秘密,但毕竟事关重大,嘉庆帝不止绵宁一个皇子,当时成年皇子还有二十五岁的皇三子绵恺和十五岁的皇四子绵忻,到底立谁,里面牵扯到群臣从龙有功和今后的身家性命问题,难保不会有人铤而走险。

这时候钮钴禄皇后的态度至关重要,绵宁心里紧张的是,钮钴禄皇后正是自己两个皇弟绵恺和绵忻的生母。

嘉庆帝有意立绵宁为储君,又封有两个成年儿子的钮钴禄氏为皇后,看似没有按常理出牌,但嘉庆帝做梦也没有料到自己会突然被雷劈死,他想当然将来自己总会处理好这事。

绵宁“命内务府大臣带领首领太监等驰驿前赴圆明园”去“征询”钮钴禄皇后的意思。

钮钴禄皇后当然想立自己亲生儿子为嗣君了,因为绵忻长到15岁时,嘉庆帝愈发看绵宁“望之不似人君”。再加绵宁生得面容委琐,才能又很平庸。

两相比较,嘉庆帝更钟意绵忻,所以竟有了改立储君的想法。 所以,嘉庆帝将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的传位密诏,撤了回来。

只是,嘉庆帝没料到自己会突然被雷劈死,所以他还没来得及把新的名字写上去,这也是为何大臣们找来找去,找不到传位密诏的原因所在。 嘉庆帝改立储君一事,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当然知道。

但经过权衡,钮钴禄皇后下了一道颇具深意的懿旨,“大行皇帝未及明谕,为此特降懿旨,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

钮钴禄皇后讲明了虽然嘉庆帝“未及明谕”(没有在及时找到嘉庆的传位诏书),以让绵宁感激她的拥立之恩,而且她不徇私情没有选择自己儿子为皇帝,却选择了众望所归的绵宁做了皇帝。

毕竟绵宁是嘉庆帝的嫡长子,长期以来被嘉庆帝当作接班人培养,绵宁的势力已经羽翼丰满,虽然绵恺和绵忻是皇后钮钴禄氏的亲生儿子,但他们俩人的胳膊无论如何都拧不过绵宁这条大腿的。与其冒险鱼死网破,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保全自己母子三人的荣华富贵。

至于道光帝与嫡母钮钴禄氏之间有没有私情,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别人都是凭空想象。

孝和皇后即钮钴禄皇太后死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享年73岁。道光帝伤心欲绝,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也驾崩,终年68岁。


厚德载物49847


关于道光即位问题,就是个历史冤案。后来的史书中,虽然对此事多有“弥补”,煞有其事地说,现场是如何开启小金盒,找到了嘉庆四年就写好的,册立旻宁为皇太子的诏书。但前后记载说法的不一致,还是透露出玄机:道光即位,根本没有遗诏!

根据记载,嘉庆帝第一天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当天还出席了祭祀活动。第二天病情加重,当天就驾崩了,驾崩前肯定没有留下关于继承人的交代。

所以,嘉庆驾崩后,热河一片混乱,大臣们四处寻找皇帝遗诏。按史书说法,在嘉庆帝近侍身上,找到了小金盒,里面有册封旻宁为皇太子的诏书。

不过,显然这个说法疑点颇多。

首先,宗室大臣禧恩“建议”立旻宁,军机大臣戴均元、托津很犹豫。假如有遗诏,奉诏行事就好了,还需要禧恩的“建议”吗?戴均元和托津又何来“犹豫”?

其次,按秘密立储规定,继位诏书应该有两份,除了皇帝随身携带的一份,还有一份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可是,自始自终没提正大光明匾后面的那一份,那一份去哪儿了?


其三,遗诏的开启和宣读,应该有军机大臣和众皇子在场。可是当时连旻宁都不在场的情况下,就开启了遗诏,不合法。

其四,嘉庆皇后钮祜禄氏,从北京发来懿旨,指令旻宁继承大统。按照清廷的法律,钮祜禄皇后的做法是违法的,她没有资格指定接班人。那么皇后为什么违法,参与到立储中来?只有一个解释:皇帝的继位诏书没了,皇后迫不得已,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为旻宁背书!

钮祜禄皇后的懿旨非常重要,在没有继位诏书的情况下,皇后的懿旨至少顶一半作用,也为旻宁继位的合法性增添了砝码。

其实,钮祜禄皇后有足够的理由,不参与此事,甚至自私一点,让她的亲儿子继位。那么她为什么没这么做?


原因有两个,一是有难度,基本做不到,二是没必要。

先说做不到。旻宁作为接班人,其实毫无悬念,虽然没找到继位诏书,但朝野都心知肚明。当年乾隆皇帝对这个嫡长孙就疼爱有加,亲自为他完婚,还赐他婚后不出宫居住的特权,早已默认了他作为继承人的身份。

另外,嘉庆对旻宁的偏爱也是有目共睹,钮祜禄氏不可能不知道嘉庆的意图。

遗诏虽然一时没找到,谁敢保证真的没有?钮祜禄氏假如有野心,遗诏又被找到了,她该怎么办?

即便找不到遗诏,外朝的大臣们恐怕也不会答应钮祜禄皇后,与他们相悖的决定。为大臣们背书没问题,意见相左时,她想操控外朝,难度太大,几乎不可能!


再说没必要。旻宁生母是嘉庆第一任皇后,去世早。母亲去世后,嘉庆就将旻宁交由钮祜禄氏扶养。钮祜禄氏对旻宁视如己出,旻宁也是对钮祜禄如生母,与钮祜禄氏的两个儿子,关系非常亲密。

也就是说,旻宁虽不是钮祜禄亲生,要论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点也不比亲生的差。在这种情况下,钮祜禄皇后没必要,也不忍心做出对他不利的事!

综合了以上几点,钮祜禄皇后第一时间发出懿旨,扶立旻宁,就是意料中的事!


寻根拜祖


 对于道光大家知道的就是鸦片战争,他没能阻止中国鸦片战争的爆发所以大家都定性他是一个昏君但其实也不是他的错。



  嘉庆为什么传位给道光

  对于道光皇帝,很多人多他的了解仅仅是鸦片战争而已。由此就认为道光皇帝是一个昏君,这就太冤枉道光了。当时清廷已经全面糜烂,身为网中央的道光自己自然是什么也做不了。要想打破大网的束缚,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面重新洗牌。从当时的局面来看,嘉庆选择道光是最好的选择,也是他唯一的选择。




嘉庆为什么传位给道光 嘉庆错立皇后和太子谜

  1 道光比较孝顺,而且颇得乾隆喜爱

  在清朝的历史上,道光是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道光生母是嘉庆正牌皇后,在古代选择皇位继承人时,要么立长、要么立嫡、要么立贤。道光是嘉庆皇帝的嫡长子,这就占了两大优势,这在古代分量是相当重的。而且嘉庆和皇后的关系很好,对这个儿子自然十分喜欢。至于个人能力方面,道光也是皇子中最强的。道光的名字叫做旻宁,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儒家经典说的头头是道。嘉庆自己也是一个这样的皇帝,自然对旻宁比较欣赏。最重要的是孝顺,旻宁对嘉庆十分孝顺,丝毫没有说自己要接班的意思,也从来不打听这些事情。这一系列的因素,使旻宁几乎成了嘉庆的唯一人选。只要他不出什么意外,熬死嘉庆继位没有任何的问题。


  还有一个原因是嘉庆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乾隆对旻宁的态度。乾隆皇帝在晚年十分喜欢自己的这个孙子,嘉庆也似乎看出了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有个好儿子得以接班的人大有人在。首先就是朱高炽,因为他的好儿子朱瞻基,朱棣才把皇位传给了他。往近的说,当年康熙之所以把皇位传给雍正,这其中就有欣赏乾隆的因素。现在自然也不例外,看到乾隆如此喜欢旻宁,这对嘉庆绝对是一件好事。其实在嘉庆登基的第四年,他就秘密立旻宁为储君,这是嘉庆唯一的选择。嘉庆皇帝的武力是不怎么样的,而它的儿子旻宁则是弓马娴熟。乾隆皇帝的口头禅就是:“骑射乃满洲立国之本。”旻宁从各个方面都符合皇帝的条件,最终成为了嘉庆的接班人。


  2 随机应变的能力比较强,无力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公元1813年,200多名天理教教众突然冲入了紫禁城,甚至逼近了皇后的住所。当时嘉庆皇帝正在外地,宫里是没有说话有分量的重要人物的。巧的很,旻宁那一天正好在宫里,他立刻指挥侍卫围剿这些天理教教徒。旻宁自己使用鸟铳击毙了两名教徒,在旻宁的指挥下,这场暴动被成功镇压下去。嘉庆皇帝返回北京以后,加封旻宁为智亲王。经过这一事件,旻宁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站稳了脚跟。那些皇室宗亲都认为旻宁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对旻宁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1820年,嘉庆皇帝在承德突然去世。由于事发突然,一时找不到皇帝的诏书。因此一派贵族们认为应该立刻拥立旻宁登基,另一派则认为必须先找到诏书再决定。虽然他们也知道诏书上写的就是旻宁的名字,这就是人大还是法大的问题。


  最终找到了诏书,上面果然就是旻宁的名字,就这样,道光皇帝新鲜出炉。道光皇帝是清朝最为节俭的皇帝,甚至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他希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自己的官员们。可是清廷已经病入膏肓,依靠这点动作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很多人认为道光是一个昏君,这就有一些太难为古人了。作为一个传统教育下诞生的皇帝,他无力应对近代发生的新威胁。说到当时的腐败问题,在当时的统治框架下,皇帝处于统治网的正中心。他无法也不能摧毁自己依赖生存的大网,这也是历朝历代反腐都难见成效的最大原因。认真地说,道光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面对近代威胁,他立刻就手足无措了。


  嘉庆帝在选立皇太子与册立中宫皇后这两件重大事情上面,还真是犯了大错,险些酿成大祸。

  立太子和立皇后之间有矛盾吗?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册立呢?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对矛盾,必须做出选择,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因为旻宁并非皇后钮祜禄氏亲生,如果嘉庆帝册立旻宁为太子,再册立钮祜禄氏为中宫皇后,一旦他驾崩,中宫皇后就变成了太后,那么,太后如果有自己的儿子,有可能会拥子自重,对太子的继立构成很大威胁。所以,像这样的事情,明智的皇帝是一定要避开的。



  可悲的是,嘉庆帝错走了这着险棋,却浑然不觉,这是否可以认为是应验了他自己所说的“悟性迟钝”呢?

  也难怪,嘉庆帝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这就是他要在两个最优秀的人之中进行抉择。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皇二子旻宁,一个是他和乾隆帝都非常喜爱的贵妃钮祜禄氏。在这两个人之中,他要做一个决定:是如期立旻宁为太子,还是要在适当的时候立钮祜禄氏为中宫皇后?

  让我们先认识一下让嘉庆帝非常纠结的这两个人。


  先说旻宁。旻宁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子,嘉庆帝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就属意于他。

  第一,旻宁是嫡子。旻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的生母是嘉庆帝孝淑睿皇后。档案中这样记载:“宣宗成皇帝,仁宗第二子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清列朝后妃传稿》)旻宁的生母喜塔腊氏,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进宫,奉乾隆帝之命成为颙琰的嫡福晋。与颙琰结婚后,喜塔腊氏生育了三个孩子:二女一子,那个皇子就是旻宁。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帝禅位,颙琰继立,嘉庆帝“奉太上皇帝命,册立嫡妃喜塔腊氏为皇后”(《清仁宗实录》)。喜塔腊氏既为皇后,那么,她的皇子旻宁就成为了嘉庆帝的嫡子。



  第二,被爷爷看中。旻宁的爷爷是乾隆帝,他非常喜欢这个孙子。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81岁的乾隆帝率领文武百官,到威逊格尔围场行围打猎。这次,他特地带上了10岁的旻宁。旻宁这么小就被老皇帝带出去见世面,说明他很是得宠。令人惊奇的是,小旻宁居然有出色的表现。旻宁引弓射箭,一举中鹿。乾隆帝大喜,当即赏给旻宁黄马褂和花翎,给予极大的肯定。同时,赋诗一首,以志其事:“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清宣宗实录》)这件事,旻宁和他身边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概乾隆帝的这种做法,“期勖之意深矣”(《清宣宗实录》)。意思是,乾隆帝对这个仅有10岁的孙子有所期待,进而加以勉励。


  第三,被父皇看中。不管旻宁多么优秀,被乾隆帝看中,作用并不太大,因为,他是否能够成为将来的皇太子,不是爷爷说了算,而是由父皇说了算。那他的父皇是什么态度呢?旻宁是一位文武兼长的人才,从小就显露出才华。文的方面,资料中说他特别聪明,一目十行:“六龄就傅,聪明天亶,目下十行。”(《清宣宗实录》)虽然这种评价来源于官方,难免有溢美之词,但是,在《道光朝东华续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就不会是阿谀之词了。道光帝的文采确实不错,他写了好多诗文,还集结成书,出了诗集《养正书屋诗文全集》,收录了道光帝近3000首诗文。武的方面,旻宁更是很神奇,有资料记载,他八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次射箭比赛,他用小弓箭连中两箭,在场的人都看得傻了眼。乾隆帝当即下令,如果能中三箭,就赏给黄马褂。旻宁很较劲,张弓发射,一举射中。乾隆帝必须兑现诺言,可是,哪有那么小的黄马褂啊,于是:“仓猝间不得小褂,则以大者裹之,抱而去。”(《清宫逸闻》)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旻宁是被乾隆帝和嘉庆帝两位帝王看中的接班人。

  接下来,我们再认识一下钮祜禄氏。这个女人,在颙琰的后宫之中,很有优势。

  第一,出身名门。钮祜禄氏是清朝开国元勋额亦都的后代,她的父亲恭阿拉是“额亦都五世孙”(《清列朝后妃传稿》)。额亦都那还了得吗?努尔哈赤称赞他是佐命开国的五大臣之首,大清第一功臣,他的后代当然是名门之后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她的家境并不富裕。

  第二,丈夫喜爱。钮祜禄氏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比丈夫颙琰小16岁。这样一个年龄,颙琰是很喜欢的。钮祜禄氏一入宫,就被封为颙琰的侧福晋。嘉庆元年(1796年),是钮祜禄氏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她得到了最理想的封赠:“嘉庆元年正月,仁宗登极,册封贵妃,时年二十一。”(《清皇室四谱》)嘉庆皇帝一即位,钮祜禄氏就得到了这么高的封赠,位居中宫皇后之次,是嘉庆帝后宫中的二号人物,这是宫中绝无仅有的特殊待遇,很不简单。她这个不错的封赠,主要是两个人起了关键作用:公公乾隆帝和丈夫嘉庆帝。毫无疑问,乾隆帝很喜欢这位儿媳妇。因为,虽然此时颙琰已经继承了帝位,但这么高的宫中封号,是要禀明乾隆帝的。当然,嘉庆帝对于这位小自己16岁的女人,是宠爱不尽的。后来的发展也证明,嘉庆帝很喜欢这个女人。



  第三,很不错的生育。钮祜禄氏进宫后,深得嘉庆帝喜爱。嘉庆帝和她生育了三个孩子,这在嘉庆帝后宫之中是最多的了。尤其是钮祜禄氏生育了两个皇子,这在嘉庆帝后妃之中,再无二例。嘉庆帝一共有五个皇子,其中有两个皇子是钮祜禄氏所生。后妃能否生育,是她们能否得宠的条件之一,尤其是生了皇子,地位会有很大的提升。而在嘉庆帝并不多的皇子之中,钮祜禄氏生育了两个,实属幸运,她在嘉庆帝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是高于其他妃嫔的。所以,钮祜禄氏焦急地等待着,有朝一日能打一个翻身仗。

  第四,太上皇的意中人。太上皇就是她的公公乾隆帝。这很奇怪,钮祜禄氏作为儿媳妇,很得公公的宠爱。乾隆帝对于钮祜禄氏印象很不错,先在嘉庆元年(1796年)同意将她册封为贵妃,为她以后晋升铺平了道路。接着,在嘉庆二年(1797年),孝淑皇后死后,乾隆帝力推钮祜禄氏,要进一步晋封她的封号。乾隆帝颁下敕旨:“今钮祜禄氏,系朕从前选择,赐皇帝为侧福晋者。观其人品,亦甚端谨庄重,且能率下。即将贵妃钮祜禄氏册封为皇帝之皇贵妃,俾正内,则上以孝养朕躬,佑皇帝以绥福履襄成内治。俟二十七个月后,除再举行册立皇后典礼外,所有封皇妃典礼者,著诸衙门照例办理。”(《清列朝后妃传稿》)乾隆帝高度评价钮祜禄氏,认为她非常优秀,完全胜任中宫皇后之责。不过,由于还没过皇后丧期,所以,先晋封她为皇贵妃,等到丧期一过,再晋封为中宫皇后。乾隆帝安排得真是太周到了。



  嘉庆帝身边的这两位最优秀的人,一位是皇二子旻宁,一位是皇贵妃钮祜禄氏。那么,一旦乾隆帝驾崩,面对这两个非常优秀的人,嘉庆帝要怎么办呢?是封太子,还是封皇后呢?


达人饺子哥


立数清炒十二皇帝。唯一有嫡子做皇帝的人。是就是道光皇帝,唯一有皇后所生儿子做皇帝的也是道光皇帝。至于民间传言不可信。

爱新觉罗。冕宁。时太上皇乾隆与嘉庆皇帝共同认可的皇位继承认。至于后来的皇后为啥同意道光继承皇位。而不是由自己额亲生儿子继承皇位。这点正是她的聪明之处道光对他感激不尽。一直善待她和自己额两个弟弟。道光加据了清朝的覆灭程度。既不是好皇帝。更不是好父亲。一脚踢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此昏庸之人竟做了皇帝。真是可笑。




约定9521


历1820年即嘉庆二十五年,9月2日,嘉庆皇帝暴毙在承德避暑山庄,清王朝又一次出现了国家领导人“出缺”的危机。如果按照雍正时期形成定制的立储规矩来做,老皇帝生前就应该在立储密旨上写下继承人的名字,一式两份,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然后一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等到老皇帝撒手归西的时候再分别取出这两份密旨,印证之下再按照旨意行事。

按理来说嘉庆皇帝死的时候已经年过六旬,应该对继承人的问题也经历过一番思虑才对。于是几经权衡,大家还是决定对嘉庆的遗体、在世时候的亲近物品进行搜查,希望在此能找到皇帝的立储密旨,遵旨拥立新君主即位。大臣们之所以这么着急,这是因为清朝皇族家法规定,没有新的接班人,朝廷就不能向天下宣布老皇帝的死讯,而此时又正值盛夏,恐怕耽搁不了几天嘉庆的遗体就会腐化变味,由此也可知“国不可一日无君”绝非一句空话。

“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热河崩,后传旨令宣宗嗣位”。——《清史稿·后妃传》

但是奇怪的是,军机大臣们把嘉庆以及他从北京带来的十几口大箱子给翻了个底朝天都始终没有发现密旨的踪迹。这时候有人心里就开始打鼓了:难不成皇帝将立储密旨留在北京了?此行皇帝要离京好几十天,把这么个绝密文件留在北京并不安全,这种做法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这个时候,根据《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群臣大致分为了两派,以内务府大臣禧恩为首的认为不必再找了,再找下去也是白费时间,应该立即拥立皇次子绵宁继承皇位;而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认为此事事关重大,必须以立储密旨为准。结果这两派人为此就吵起来了,争得是面红耳赤。而就在皇位空悬,大臣们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这时候却从北京传来了孝和睿皇后的懿旨,命令绵宁继位为帝。


虽然后来据史料记载,大家还是在嘉庆的一个贴身小太监身上找到了他的立储密旨,上面果然写的是绵宁的名字,于是大家遵照圣旨所书,拥护绵宁为下一代君主。但是在圣旨尚未找到的当时,皇后一得到嘉庆驾崩的消息就让绵宁即皇帝位,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绵宁安抚朝局,稳定人心,绵宁登基后为报她昔日的拥戴之功,对她是百般孝顺,甚至直称其为“皇母”,视亲母一般,对她的两个儿子也是高看一眼,极尽兄长之宜。

那么不禁有人就要问了,既然皇后此时自己有儿子,为什么还要绵宁当皇帝呢?难不成真如野史所说,这年龄仅仅相差7岁的“母子”二人背着嘉庆私通,有着不为人知的私情?

我个人认为私通之说还是不可信的,尤其是像道光这么古板的一个人,皇后之所以会赞成绵宁为帝,还是出于对当时形势的合理判断。

  • 身份尊贵

绵宁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在嘉庆活着的诸位儿子中居长,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这点在封建宗法社会中无可逾越。

  • 绵宁深受祖父乾隆喜爱

太上皇晚年不仅亲手主持了绵宁的婚礼,还特许新婚夫妇可以接着住在皇宫里面,这就是一次特例。况且此次绵宁大喜,祖父太上皇、皇父嘉庆接连出席替他操办,其隆重程度在大清朝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乾隆对这个小皇孙的喜爱也是溢于言表了。

  • 事变中立下大功,获得嘉庆赞赏

嘉庆十八年爆发了以林清为首的天理教攻打紫禁城事变,绵宁在此次事件中指挥得当,事后又表现得很谦卑,很受嘉庆赞赏,止不住口地夸赞他说“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为此还赏了他一个“智亲王”的爵位,让他成了在诸位兄弟中爵位最高的人。

正是因为以上的诸点,皇后自知自己膝下两个儿子绵恺、绵忻与绵宁争夺皇位不是对手,加之自己深知他又是个“迂腐顽固”的人,必会知恩图报,她也就只好借坡下驴,退而求其次,让两个儿子退出皇位争夺战,以保母子三人周全,这也足见她敏锐的洞察力与政治远见了。


棍哥观史


嘉庆帝驾崩之后,的确出现了遗诏下落不明的情况。但是,这所谓的遗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呢传位遗诏,而是秘密立储的诏书。换言之,这个东西并不是嘉庆帝临终前才搞出来的,而是嘉庆四年嘉庆帝秘立嫡长子绵宁为皇太子时就已经存在的东西。之所以下落不明也并不是真正丢失了,仅仅是事起仓促、暂时没有找到而已,这就是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不敢“自专”的原因所在。



雍正帝在经历过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之后,为了避免兄弟阋墙的人伦悲剧再次上演,搞出了“秘密立储”。即立皇太子,但是不明立,而是将秘密确定的皇太子书写于密诏之上,一式两份,一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一份皇帝自己随身携带。在皇帝去世之后,这两份密诏才允许公开,而嘉庆帝去世后暂时没有找到的就是他随身携带的那一份。换言之,即便嘉庆帝随身携带的那份密诏遗失了,密诏依然是有第二份存在的,只是远在北京而不在嘉庆帝去世的避暑山庄!



除此之外,所谓秘密立储表面上看的确除了皇帝以外没有谁知道这个密立的皇太子是谁。但皇帝也是人,也有好恶,对皇子的喜爱和重视程度自然也是有所区别的,群臣对于皇帝中意哪位皇子恐怕早已心知肚明。既然知道大概其谁是未来的皇帝了,站队无可避免。如果说嘉庆四年嘉庆帝刚刚密立绵宁为皇太子之时群臣或许还有可能无从猜测,在嘉庆帝封绵宁为智亲王之后,绵宁作为密立皇太子的身份恐怕已然不是什么秘密了。由于群臣站队以及绵宁的多年经营,其关系网早已根深蒂固,选不上绵恺等人可以企及的。嘉庆帝去世之后,其随身携带的密立诏书暂时没有被找到。由谁来即位表面上看,全凭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一句话。但是,她面临着两个问题:一、诏书不仅只有嘉庆帝身边的这一份,北京还有一份合法的诏书存在。二、绵宁作为密立皇太子几乎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群臣也早已开始站队,绵宁的势力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角落。嘉庆帝去世,绵宁一党早已在弹冠相庆,没有谁会容许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在这上面作文章!



换言之,如果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宣布由自己的亲生儿子绵恺、绵忻继承皇位。首先,绵宁一党就不会坐以待毙,即便绵恺或绵忻强行继承皇位,能不能控制住局面就是个大问题。其次,一旦北京的诏书被绵宁获取,孝和睿皇后母子转眼便成了“篡位”的乱臣贼子,能够善终恐怕都很难说。因为早在嘉庆四年,嘉庆帝便已经密立绵宁为皇太子。因此,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嘉庆帝对于孝和睿皇后母子一直是刻意压制的,他们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与绵宁抗衡。加之还有另一份遗诏存在,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根本别无选择!选择绵宁,她依然可以以继母的身份成为皇太后。选择自己的亲儿子,自己无非也是皇太后。彼时不是清末,无论是绵宁还是自己的亲儿子即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恐怕都成不了慈禧太后那样的人物。如果选择自己的亲儿子,很可能不仅孝和睿皇后难得善终,她的两个亲生儿子恐怕下场也会非常凄凉。在权衡利弊之后,孝和睿皇后作出了明智的决定,那就是选择绵宁。所以说,并不是孝和睿皇后不想让自己的亲儿子继承皇位,而是根本做不到,她别无选择。最终,绵宁继承了皇位,更名旻宁,改元道光,是为道光帝。也正是孝和睿皇后的明智决定,换取了自己和两个亲儿子的终生富贵。虽然孝和睿皇后比道光帝大不了几岁、而且其宗法地位也在道光帝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之下,但是道光帝即位之后依然以对待嫡母一般对待她,对她的两个儿子也是尽量保全,绵恺、绵忻皆得以善终。



提问者刻意说什么皇后有亲儿子,殊不知,孝和睿皇后仅仅是继后,在她之上还有嘉庆帝的原配皇后孝淑睿皇后!而这位孝淑睿皇后正是道光帝的亲妈!也就是说,即便抛开其他的一切,从宗法制度而言,原配所生嫡长子的地位也远在继室所生嫡子之上。当皇帝作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实至名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