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讀懂許三觀

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只有被逼上絕路了,才會有辦法,沒上絕路以前,不是沒想到辦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該不該去做。---餘華《許三觀賣血記》

餘華是中國當代作家,他的作品以精緻見長,在國內和國外都很受歡迎。《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送繭工許三觀在苦難中靠賣血,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困境的故事。

這部作品的主題雖然是苦難,但超越苦難的頑強和樂觀,才是作者想要傳遞的思想。餘華經常寫民間百態,因為正是普通人樸素的溫情,才讓世人可以向善並頑強地活下去。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讀懂許三觀

1. 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劇,塑造了一位逆境求生的頑強“英雄”

《許三觀賣血記》是一部帶有悲劇色彩的“受難式”小說,也是用喜劇形式,表現悲劇內容的黑色幽默

《大英百科全書》對“黑色幽默”的解釋是:一種絕望的幽默,力圖引出人們的笑聲,作為人類對生活中明顯的無意義和荒謬的一種反響。

餘華用一種幽默的寫法,將許三觀面臨困境,無計可施時,只能去“賣血”,也自豪去“賣血”的前因後果,娓娓道來。既讓讀者捧腹、也令讀者感其身世、憐其經歷。

許三觀聽別人說,賣血就要多喝水,然後憋尿,這樣身體裡的血才會更多,也才能賣更多的錢。所以,他每次賣血,都像完成儀式一樣,非常認真。許三觀們的做法,雖然很愚昧,但作者卻用一種幽默、詼諧的筆觸,道出了底層貧民強烈的求生慾望

這讓我想起了老舍筆下的祥子,同樣是底層貧民,同樣是遭遇苦難。但是,做法和結局卻完全不同。祥子起初也想和苦難抗爭,所以他在北平拼命拉車,攢下100元,買了輛屬於自己的人力車;後來,祥子遇到了兵,連人帶車都沒了;再後來,祥子又經歷了虎妞、小福子的死,終於失去了鬥志,走向了墮落。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讀懂許三觀

人最大的悲劇,不是生活給了我們多少苦難,而是從自己心死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悲劇。祥子被苦難打倒了,他丟了對生活的痴心,所以最後才會活得潦倒;而許三觀卻抱著“賣血”的救命稻草,一次又一次地在夾縫裡求生,才能在逆境中緩緩前行。

“賣血”本身充滿了悲劇性,但是作者卻偏要用詼諧、幽默的方式敘述,這樣不僅淡化了小說的悲劇性,也反襯出了許三觀的頑強。在苦難面前,所有人都是渺小和無力的。許三觀不單是賣血,他更多的是想表達一種求生的態度。也就是,無論多難,只要還有一線希望,都頑強地與苦難抗爭的態度。

許三觀不光頑強,更值得被人尊敬。因為他“抑己利他”,因為他不僅用“賣血”守護了家人,也用“賣血”救活了並非親生的兒子。

苦難面前,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的許三觀,一次都沒有為自己賣過血。他不光是頑強的苦難對抗者,更是苦難中最溫情的英雄。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讀懂許三觀

2. 小說中的重複敘事,蘊含了行為心理學層面的意義

在餘華的眼裡,苦難與重複就像一對孿生兄弟,所以,在《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的苦難,就通過“賣血”來達到不斷重複。

家人的幸福,就是許三觀的幸福。1958年到1961年,許三觀一家人受到全國大饑荒的影響,喝了57天的玉米粥。他為了讓

家人吃頓飽飯,賣血;

父母願意傾其所有,幫助孩子。許三觀不想讓兒子在農村受苦,用賣血的錢,招待二兒子所在生產隊的隊長,圖的是兒子能早日調回城裡

為毫無血緣關係的人,付出生命,許三觀在苦難面前,依然是位英雄。他豁出性命,短時間六次賣血,為的就是湊齊大兒子的醫藥費,而這位大兒子卻並非許三觀親生。

餘華通過重複許三觀一次又一次的賣血,把底層貧民們的生活狀態,清晰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而貌似簡單的“重複敘事”背後,不僅體現了許三觀的頑強和溫情,也蘊涵了行為心理學層面上的意義。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讀懂許三觀

心理學家斯金納為了驗證操作性的條件反射,曾做過實驗:將一直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有按鈕的箱子中,多次按按鈕,食物概率性的掉下來,於是小白鼠就學會了不斷重複地按按鈕。

許三觀“賣血”就相當於“小白鼠按按鈕”;苦難緩解,就相當於“小白鼠填飽肚子”。許三觀每次家庭生活遇到困難時,會“賣血”的行為,和小白鼠每次餓了,都會拼命按按鈕,想要得到食物的行為一樣。而這種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強迫式的重複

對於“強迫重複”,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解釋它是一種本能的東西,即“死亡本能”。許三觀賣血賣了40年,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只配當豬血漆傢俱時,他很絕望,也知道“死亡”將至。

但這卻並沒有嚇倒他,因為當許三觀看到自己用血“餵養”大的兒子,變得越來越世俗後,他從將至的“死亡”中,獲得了徹悟和解脫。於是,在小說最後,許三觀吃著豬肝、喝著黃酒時,才會對許玉蘭說:“我這輩子就是今天吃得最好。”

至此,重複和苦難也畫上了休止符。餘華以個體生命的律動,表達了人類生存的主題,讓讀者在許三觀與苦難的抗爭中,看到他頑強的求生欲,以及仁厚的溫情。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讀懂許三觀

3. 以一種樂觀的精神追求“平等”,許三觀並非荒誕不羈

當他醒著的時候,他也會追求平等,他是一個像生活那樣實實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鄰居一樣,和他所認識的那些人一樣,當他的生活極其糟糕時,因為別人的生活同樣糟糕,他也會心滿意足。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壞,但是不能容忍別人和他不一樣。這個人的名字可能叫許三觀。---餘華

《獨立宣言》有言:人人生而平等。許三觀也許根本不懂什麼是《獨立宣言》,但是他作為社會底層,卻偏想要求一個“平等”。因為只有“平等”,才能讓他在苦難面前,還能夠堅強地活下去。

最初踏上“賣血”之路,就是因為四叔告訴他,“在鄉下人的眼裡,賣血代表著健康。”為了證明自己和別人一樣健康,所以許三觀才去賣了血。賣過血之後,也一定要和別人一樣,在飯店要一盤豬肝和2兩黃酒,並且為了證明自己和別人一樣,經常出入飯店,他不分季節,末了一定要喊上一句“黃酒要溫一溫”。

這看上去很荒誕,但卻透露出許三觀努力和別人保持一致的“平等”觀念。當人們在矛盾的生存觀的支配下,呈現出非理性的生存狀態時,更為深刻的意義便是:

個體對平等的追求。這種“平等”,雖然很狹隘,也有些自欺欺人,但卻是他苦難裡的掙扎和頑強。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讀懂許三觀

因為像許三觀這樣的底層貧民,想要追求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能通過精神慰藉,來達到心理的平衡

。而這種自欺欺人的精神慰藉,也被稱為“精神勝利法”

美國心理學家杜威認為 :“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和失望,在幻想裡可以變作顯著的功業和滿意的凱旋,事實上是消極性的,在幻想所構成的意象中將是積極的, 行動的困頓在理想化的想象裡,可以得到巨大的補償。”

也就是說,當尊嚴受到損害、追求受到抑制時,人類用精神上的自我滿足,來安慰自己超越現實的苦難,“走”出現實的困境。

事實上,退縮到內心,去尋求精神上的安慰、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是人類普遍的心理現象。雖然狹隘,卻表現出了苦難中,許三觀樂觀、堅韌的精神力量。比如,在三年大饑荒的時候,家人們喝了57天的米粥,許三觀為了讓家人振作,愣是用嘴描述了一頓紅燒肉,還聽到了孩子們吞口水的聲音。

這是一種樂觀的心態。也正是因為這份樂觀,才能支撐許三觀們熬過黑暗、走出困境。雖然許三觀一生都在追求“平等”,但遺憾的是,最後他才發現,

“長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屌毛都不平等。”

這世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平等,許三觀最後明白了,但如果再來一次,他還會去追求這種理想中的“平等”以及精神上的慰藉,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覺得自己和別人一樣,也才能更頑強、樂觀地戰勝苦難。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讀懂許三觀

4. 能頑強並樂觀直面苦難,還能不失溫情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苦難之於每個人,猶如甩不掉的衰神,你越想擺脫,它就粘的越緊。許三觀沒有想要逃避苦難,而是以樂觀、幽默的態度,直面苦難。最難得的是,許三觀苦難中的不失溫情。他為了毫無血緣關係的兒子,不惜豁出性命,賣血湊錢給他治病;在給自己戴了綠帽的妻子受批鬥時,也能悉心照料、貼心送飯。

他如果像祥子一樣,受困於苦難的話,也許並非親生的大兒子早就死了、許玉蘭也早就活不下去了。生活中苦難常有,但像許三觀這樣,能頑強、樂觀地直面苦難,還不失溫情的人卻不常有。但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就一定可以“守得雲開見月明”。因為沒有吃不完的苦,只有享不盡的福。

著名作家張海迪就是這樣一個人。她5歲時,患上了脊髓病,導致胸以下全部癱瘓。15歲時,她又跟隨父母,被下放到了農村。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讀懂許三觀

命運的涼薄,讓她自出生就無法擁有別人的健康。但是,她卻不甘願成為一名失敗者,也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活出精彩。抱著這顆樂觀的心,她開啟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因為無法上學,所以她便自學了多門外語,還自己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為了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也為了生命能更有意義。張海迪自學針灸,並鑽研醫術,無償為鄉親們治療。自己都沒有受到命運的眷顧,卻還願意竭盡全力去救助別人的張海迪,多了一份英雄的溫情。

她的頑強、樂觀,不僅讓她戰勝了苦難,還讓她成為了著名的作家;而張海迪“抑己利他”的溫情,不僅給了她更多的機會幫助別人,也讓更多得到幫助的人,緩解了苦難。她是張海迪,一位頑強並樂觀直面苦難,還不失溫情的人;一位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人。

面對苦難,有些人活成了祥子,所以他們只能向人生妥協,只能給苦難讓步;而有些人卻活成了許三觀、甚至活成了值得被人尊敬的張海迪。他們像胡楊一樣頑強,不管環境多麼惡劣,也一樣能頑強、樂觀地活著。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時候,樂觀並頑強的人,都一定可以超越苦難;任何苦難中,還能竭盡全力不失溫情的人,都值得被人尊敬。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讀懂許三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