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別碎片化學習?學會4個方法,構建框架力,解鎖高效學習法

同事小川最近很苦惱,因為專業技能考試又沒通過,他怎麼都想不明白,平時工作那麼努力,也很用心地在學習,為什麼幾次考試都沒通過?

如何告別碎片化學習?學會4個方法,構建框架力,解鎖高效學習法

為了能夠順利通過技能考試,達到職稱評審的要求,小川也是拼盡了全力,工作勤勤懇懇,每項工作都儘量做到最好,業餘時間除了複習技能考試,他還報了很多網課,想要學習更多技能,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生活中的他幾乎是分秒必爭,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時間學習,他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裡,我們都覺得他一定能順利通過考試,晉升到更好的崗位工作,但每次考試的結果都不理想。

很多職場人都和小川一樣,想要通過學習來實現人生逆襲,於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不是大家的努力程度不夠,而是沒有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

看似非常努力,其實多數人學到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識,沒有形成知識框架,不具備框架力,學習再多知識都只是低水平的努力。

一、你陷入碎片化學習的低效率模式了嗎?

參加工作的前幾年,我深刻意識到自身能力的不足,迫切想要成長,於是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以外,我還報名了寫作、新媒體、PPT、手繪、Excel、社群運營、時間管理、精力管理等很多課程,希望通過大量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打造核心競爭力。

每天除了工作,我滿腦子都是學習,上下班的路上、吃飯的間隙、等車的時間,都會被我用來學習,努力了一段時間,的確收穫了很多知識,本以為在這些知識的助推下,自身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升,結果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雖然學了很多知識,但是遇到複雜的問題的時候,還是不知道如何解決,不知道哪些知識能派上用場,最重要的是很多知識都記不清了,為此我非常焦慮,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如何告別碎片化學習?學會4個方法,構建框架力,解鎖高效學習法

直到看了秋葉大叔的《高效學習7堂課》這本書,我才意識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學習效率不高,學了就忘,不會用知識解決問題,是因為陷入了碎片化學習的低效率模式,看似學了很多,但真正內化為自己能力的知識非常少。

碎片化學習,是指學過的知識不成體系,只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就像碎片一樣存儲在大腦裡,是一種低效率的學習方式。

碎片化學習就好比拼拼圖,面對幾千塊拼圖,如果沒有一個大致的分類,單靠每塊的信息去尋找更多線索,難度非常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會頻繁出錯,效率非常低。但如果事先按照顏色對碎片進行分類,拼好每個分類以後,再進行組合,線索會更多,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

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或者學習一個新領域知識的時候,高手不會像我們一樣立即開始學習,而是會根據課程大綱,或者書籍的目錄,構建一個知識框架,列出框架中幾個重要的部分,然後進一步細化到每個部分應該學習哪些內容,有了這個知識框架,學習的目標就非常明確,從被動輸入變為主動學習,學習效率也會翻倍,這就是

框架力

學習不是付出足夠多的努力就夠了,還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如果不具備框架力,學再多的知識,都只是在堆砌信息,不但對個人成長起不到太大作用,還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無法實現高效學習。

如何告別碎片化學習?學會4個方法,構建框架力,解鎖高效學習法

二、學會4個方法,告別碎片化學習,輕鬆解鎖框架力

1.先畫整體框架,再深入學習

當我們想要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多數人都會選擇以下3種學習方式:買幾本相關的書籍自學;在網上買高手的視頻課程學習;報名線下的培訓班。

這三種學習方式,雖然路徑不同,但都是“照本宣科”式的學習模式,按照課程大綱或者書本的目錄,一節節去消化學習,然後再將每個章節的內容串聯整合起來。

這樣學習固然沒有錯,但前提是老師足夠優秀,能夠幫助我們搭建好學習框架,或者是學習能力足夠強,可以自己搭建知識框架。但多數人都不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如果採用“照本宣科”式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會很低。

學習高手在學習之前都會構建知識樹,就是把要學習的領域想象成一棵樹,領域內的重要內容就是樹的枝幹,不同主題就是枝幹上的分支或者樹葉,畫出了這個領域的“知識樹”,就相當於對整個領域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

這種高效學習法,也被稱為“先畫整體框架再深入學習”的諮詢顧問式學習法,因為優秀的顧問都會採用這種方法,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快速、深入地瞭解一個領域,進而高效地服務於客戶。

比如很多職場人都在學習演講,那麼如何構建演講的知識框架,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呢?

通過課程大綱或者書籍目錄,我們能夠了解到,演講包含了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技能訓練三方面的內容,那麼這三方面就構成了知識樹的三個分支,每個分支又包含了很多細分內容。

基礎知識包括邏輯組織能力和演講稿的寫作能力;專業知識包括怎樣發聲、如何控制肢體語言、個人颱風如何選擇、服裝搭配、主題策劃、如何組織內容、幻燈片的製作等內容;技能訓練包括寫演講稿、對著鏡子訓練、模擬訓練、實戰訓練等內容。

如何告別碎片化學習?學會4個方法,構建框架力,解鎖高效學習法

演講的初步知識框架樹

隨著學習的深入,很多分支還可以繼續延伸出更多的內容,比如演講稿的寫作,又包含了經驗分享、競聘演講、知識講解等內容的寫作,通過對內容的不斷補充,知識樹會變得越來越茂盛,對相關領域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透徹。

畫知識框架樹有兩大好處:一是從全局出發安排自己的學習側重點;二是從全局的角度分析自己學習的完成度。

在學習一門新知識之前,如果先畫好知識框架樹,就能對領域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控,在針對每個分支深入學習的時候,不但能快速找到學習的方向,還能促使大腦深入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升自我認知。

2.用金字塔原理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

在學習了一門好課,或者看了一本好書以後,大量的知識會顛覆我們的舊有認知,讓我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時也會遇到問題:很多知識明明已經學地很紮實了,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是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其實,學習有一個完整的過程,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學習只是停留在了知識層面,沒有進行實操訓練,學過的知識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不知道該怎麼用,這也是為什麼學了很多知識,依舊不會解決問題的原因之一。

  • 完整的學習過程

很多人都在學習寫作,大家在寫作課上學到了很多新知識、新技巧和新觀念,但要把這些觀念落地的話,還需要有寫作的知識框架做支撐。比如寫作有哪些類型?如何選擇大家喜歡的話題?怎樣擬文章的標題?如何構思文章的行文脈絡?……

如果沒有形成這些知識框架,僅僅是一些觀念上的改變,並不能寫出好的文章。 當有了知識框架以後,還需要針對每個細小的點進行刻意練習,然後將方法用到實際寫作中,逐步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這樣才能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成為寫作高手。

“觀念——知識——技能”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其實,任何一個領域的知識,都要從觀念、知識、技能三個層面去學習。

如何告別碎片化學習?學會4個方法,構建框架力,解鎖高效學習法

完整的學習過程

觀念,是能讓我們從思想認識上進行深刻改變的內容。比如學習了精力管理之後,我們知道了人在不同的時間段精力值是不同的,有了這個觀念,後續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會順利很多。

知識,就是各種概念、方法、案例。

大量的知識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某個領域的系統分析框架,比如精力管理需要從健身、睡眠、飲食等多個方面去努力。

技能,是經過大量刻意練習以後,我們具有的硬本領。將知識用於實踐,其實就是把知識變為自己技能的過程,實踐的過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解決問題能夠學到很多方法和技能,這樣以後在遇到相關問題的時候,就能快速想出策略,高效解決問題。

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改變觀念、收穫知識,還是為了解決複雜的問題,只有完成了觀念、知識、技能三個層面的學習,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實現高效學習。

  • 用SLIP方法搭建知識框架

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離不開知識框架,搭建整體知識框架的常用方法就是:先讀一本領域內口碑不錯的書——記錄下作者的目錄框架,形成一個知識框架原型——根據框架中的關鍵詞搜索更多的內容、信息,不斷補充和完善知識框架。

我們可以使用SLIP法,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

S(sort,分類):把素材按照一定的結構分類;

Llabel,標註):對每一類的特徵命名,以便記住不同的特徵;

I(integrate,整合):思考這些類別是否可以整合到一個大類中,或者建立從屬關係,讓記憶的要素越少越好;

P(prioritize,排序):判斷最終分好的大類哪個是最關鍵的,按照權重的大小進行排序。

如何告別碎片化學習?學會4個方法,構建框架力,解鎖高效學習法

SLIP方法框架

如何用SLIP法對葡萄、橘子、酸奶、土豆、蘋果、牛奶、雞蛋、胡蘿蔔、黃油幾樣物品進行分類呢?

S:將葡萄、橘子、蘋果分為一類;酸奶、牛奶、雞蛋、黃油分為一類;土豆、胡蘿蔔分為一類。

L:它們分別屬於水果、蛋奶和蔬菜類。

I:水果、蛋奶、蔬菜都屬於“食物”中的一部分。

P:對於老人和小孩來說,水果能夠補充維生素,有益於他們的身體健康,所以水果在食物中排第一位。

如何告別碎片化學習?學會4個方法,構建框架力,解鎖高效學習法

SLIP方法舉例

使用SLIP法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就能快速建立領域內的知識框架,不但結構非常清晰,而且有助於深入學習,能夠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 “What—How—Why”提問法精簡知識框架樹上的知識點

畫知識框架樹就像做思維導圖一樣,框架上留下的都是重要的知識點,如果所有的內容都寫在框架上,那麼知識框架就很容易“爆炸”,為了避免知識爆炸,我們可以用“What—How—Why”提問法,對知識框架樹上的知識點進行精簡。

What型問題回答“是什麼”,通常是比較膚淺的、表象的,並有標準答案的、事實類的信息。在知識框架樹上,他們對應的是一個關鍵詞問題,作為搜索信息提示,比如“用微軟的Office做PPT有什麼優缺點?”

Why型問題回答“為什麼”

,通常是比較深刻的、本質的、沒有標準答案的、概念性的知識點,需要在知識框架樹上深入挖掘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比如“微軟Office為什麼不支持手機APP版?”

How型問題回答“怎麼做”,介於以上兩者之間,不一定有標準答案,通常是方法論型的知識點。比如“微軟Office能實現蘋果操作系統的動畫特效嗎?”

凡是可以藉助搜索引擎快速找到的信息,都沒有必要放在知識框架樹上。

What型問題對應的知識點都能通過搜索找到答案,因此不用放在知識框架樹上,How、Why型問題對應的知識點,則需要放在知識框架樹上。

如何告別碎片化學習?學會4個方法,構建框架力,解鎖高效學習法

使用金字塔原理構建知識框架,能夠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對知識進行梳理,不但明確了學習方向,而且能將知識變為自身的技能,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為打造核心競爭力做準備。

3.結合知識框架樹,通過自學的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建立了知識框架樹以後,我們的學習會發生兩大變化。

  • 從按進度學習模式轉入按需學習模式

傳統的學習模式,是我們根據老師的課程安排統一學習,無論進度快與慢我們都要接受。

在建立了知識框架樹以後,我們就可以進行自我評估: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判斷自己的知識積累夠不夠。如果某一部分的積累還不錯,就可以減少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用於學習積累不夠的部分。

比如學習寫作,我們已經能夠熟練積累素材了,就沒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再學習如何積累素材,而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如何選題、如何擬標題等內容的學習中。

  • 從被動學習模式轉為主動學習模式

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最大的區別是,前者等人教答案,不斷積累知識碎片;後者是主動搜索答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主動學習不是按照某個人或某本書規定的順序去學習,而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主題式檢索學習的過程。

我們最熟悉的主題學習法就是主題閱讀法,針對一個方向或者一個知識點,找到與之有關的所有文章、書籍、文獻、教材、專著,通過自學,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不斷去探索更深層次的內容。

當我們構建了知識框架之後,就可以自學相關領域的知識,用主題學習法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努力把蒐集到的信息轉化為更系統的知識框架,這種自學的速度和效率遠遠超過了被動學習。


如何告別碎片化學習?學會4個方法,構建框架力,解鎖高效學習法

4.構建能力木桶模型,打造核心競爭力

很多職場人都在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想以此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但為什麼大家越學越焦慮?越學越迷茫?因為多數人一直在培養專長,而不是培養能力

如果我們只是專注於學習某一項專長,比如寫作、閱讀、做PPT,哪怕已經學得非常好了,但是沒有強化其他方面的能力,依舊很難形成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也無法打造職場的核心競爭力。

秋葉大叔說:“我們一般說一個人在職場有競爭力,是指他在某個崗位或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說他有某個領域的知識就夠了。”

一個專長本身就對應一個知識框架體系,但是一組專長才能讓一個人具有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不是一種專長構成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而是一組專長構成了我們解決特定問題的能力,這才是職場人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樊登老師,他之所以能把樊登讀書會做得那麼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具備高效閱讀的能力,還因為他具備了演講、產品推廣、邏輯思維、溝通交流、團隊管理、運營等多方面的能力,將這些專長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他的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就好像是一個木桶,既要有桶底,還要有圍板和箍繩,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部分,都無法舀到水。

桶底(硬能力):是為了解決某個領域問題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能

圍板(軟能力):比如時間管理、項目管理、職場禮儀、辦公軟件應用、表達溝通能力、寫作能力等職場技能,這些能力可以讓專業能力得到充分的放大,相當於木桶的圍板。

箍繩(軟素質):軟能力並不能和專業技能自動拼接為一個木桶,還需要軟素質作為箍繩,讓木桶更加結實。比如自律性、意志力、拼勁、積極樂觀的心態等等。

如何告別碎片化學習?學會4個方法,構建框架力,解鎖高效學習法

如果想成為自媒體大咖,想通過寫作賺錢。只會寫文章是不行的,還得知道如何運營新媒體;知道如何與廣告主溝通,寫出優質的軟文;知道如何搭建團隊,分工明確以便高效響應各種需求;此外還要有項目管理和時間管理的能力,才能保證協調好時間,控制工作完成量,滿足客戶的需求。

硬能力、軟能力和軟素質共同構成了一個能力木桶模型,哪怕這個模型還不夠完善,都意味著我們找到了一張自我成長的地圖,有了這個地圖,學習就有了明確的方向,不再回因為學了太多知識而焦慮了。

我們可以通過3個步驟,逐步構建自己的能力木桶模型:

(1)用好搜索引擎——檢索信息,獲得能力木桶框架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困惑:“我想從事某個領域的工作,但是不知道該學習哪些技能,需要具備哪些能力,非常迷茫。”

這時候我們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相關的問題,記錄下一些好的建議,然後將這些建議合併起來,就能形成一個初步的木桶模型。

比如搜索“我想做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工作,需要具備哪些能力?”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描述: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產品管理工具的使用、文檔撰寫、溝通、抗壓、協調等多方面的能力。

這些能力恰好就構成了能力木桶模型的硬能力(產品管理工具的使用、文檔撰寫能力)和軟能力(溝通能力、抗壓能力、協調能力等)兩部分。

(2)用好招聘網站——進一步完善能力木桶模型

當我們根據相關問題的搜索建立了初步的木桶框架以後,還需要通過招聘信息,對其進行完善。

在招聘網站搜索“互聯網產品經理”,我們會看到這個崗位的各項需求,比如:

  • 3年以上互聯網產品經驗,跟進過產品的全週期;
  • 熟悉互聯網產品的研發流程與模式,具備用戶調研、商業分析、原型設計、需求分析、項目推進等基礎技能;
  • 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較好的團隊合作意識;

…………

對這些崗位需求進行研究,不斷增加崗位需要的各種能力,進一步完善這個崗位的能力木桶模型,明確努力的方向,通過持續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3)用好行家資源——讓專家幫助我們診斷能力木桶模型

構建好了能力木桶模型以後,我們往往不確定這個模型是否已經完善,這時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請教領域內的大咖,讓他們幫我們進行一次專業的診斷。

如果我們不認識領域內的大咖,可以通過一些互聯網平臺約見口碑不錯的行家,比如“在行”,告訴行家自己的專業積累、具備的軟能力,以及性格、時間等信息,行家們就可以很快了解我們的情況,在短時間內幫助我們診斷是否適合這個方向,能力木桶模型是否需要改進等等。

通過請教行家,會讓我們快速找到能力木桶模型的優化方案,得到一個更完善、更適合自己的能力木桶模型。

如何告別碎片化學習?學會4個方法,構建框架力,解鎖高效學習法

構建能力木桶模型,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成長地圖,從硬能力、軟能力、軟素質三個方面去努力,不但能提高學習效率,還能快速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逐步打造核心競爭力。

總結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學了就忘,或者學了很多知識,依舊不會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學習都是低效率的。

很多人學習之所以進步不大,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因為方法不正確,只是一味地進行碎片化知識的學習,沒有建立知識框架,知識之間不成體系,學習的效率自然會大打折扣。

學會先畫整體框架再深入學習、用金字塔原理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結合知識框架樹自學、構建能力木桶模型4個方法,就能輕鬆解鎖框架力,明確學習方向,提高學習效率,努力成為學習高手。

——END——

*作者介紹:大大的人兒,原500強國企員工,堅持早起、寫作、學習,分享職場、成長乾貨。生活不易,成長還要繼續,職場路上,我們一起精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