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压皇后”的现象?

从明代太祖至仁宗时,皇后是有绝对权威的。正史中曾有记载:“在马皇后,徐皇后驾崩后,太祖和成祖为表重义均再无立后。”打破这种局面是从宣宗时期开始,皇帝过度宠爱妃嫔,无视皇后,导致妃嫔常凌驾于后位之上。很多皇后为求自保,不得不忍气吞声,这又进一步纵容了她们争风吃醋,勾连宫外,争夺国本等一系列荒诞行径。

明朝这种独特的“妃子欺压皇后”的现象,也在明朝的历史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明朝时期,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压皇后”的现象?

明朝皇帝“厚妃薄后”态度

明朝皇帝“厚妃薄后”的态度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第一,皇帝在态度上厚妃薄后。与太祖等前四任皇帝不同,明朝自宣宗起,皇帝与帝后就缺少夫妻之间的呵护与相敬如宾,皇帝们反而更是对嫔妃宠爱有加。

据史记载:宣宗因厌恶胡皇后,每次与太后请安时,都要斥责胡皇后;反而为了使心爱的孙贵妃登上皇后之位,破例受孙贵妃金册,并在封号前加上“皇”字,这在之前闻所未闻。相比宣宗,世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第一任皇后陈氏被他大怒吓至流产身亡,在废掉第二任皇后张氏后,世宗竟为了宠幸的曹妃,无视曾救他于宫婢之变的第三任皇后方氏,使其丧身于宫中大火。至于其他皇帝专宠妃嫔,嫌恶皇后之事史书上仍有很多记载。本段只以宣宗、世宗为例。

第二,在后与妃的关系上妃膺于后

明朝很多皇后面对自家皇帝偏宠妃嫔都选择默不作声,一忍再忍。这就导致了妃嫔们恃宠而骄,目中无人。


明朝时期,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压皇后”的现象?

宣宗时孙贵妃为了抢夺胡氏皇后之位,竟偷宫人子占为己有。而胡皇后当时年龄尚可且育有一女,很有生下皇子的希望。但面对孙氏的强势出击,胡皇后只得选择退让。更有甚在孙贵妃登上皇后之位后,每见胡氏,必出言训责。

第三,皇后际遇凄凉命运多舛。明朝皇后际遇凄凉不仅表现在皇帝对他们态度冷落妃嫔亦可凌驾于其之上,同时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后位无故被废。中国封建社会不止明朝出现过废后的情况,其他朝代也有。废后的原因有很多,类似巫蛊、造反等。可明朝每位皇后都是无故被废,所以明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废后次数多,废后原因随意。像宣宗废胡皇后,宪宗废吴皇后。对此,明人沈德符感叹道:“( 皇后被废 ) 皆一时微眚,遂干天怒,真不幸也!”选自《废后加礼》。另一方面是因膝下无子处境艰难。古代注重纲常礼教,认为“不孝有三,无子为大”,在皇宫里这条更是被无限放大。明朝的20位皇后中,确定无疑生子的只有五位皇后,皇后担负着孕育皇位继承人的使命,一旦没有子嗣,地位之维艰可想而知

。《西城宫词十二首 其十二》中:“不御坤宁二十年,玉阶埋月树迷烟。联房自信无人到,閒放猧儿自在眠”,便是明朝诗人对历位皇后处境的真实写照。


明朝时期,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压皇后”的现象?

为何出现皇后屡屡被妃子欺压的现象?

上文概述了明朝“后弱妃强”的种种表现,那在明朝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皇后乃中宫之主,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同时又是皇帝名正言顺的妻子,

帝后与皇帝之间既是夫妻又是君臣。但为何在明朝出现了这种本末倒置,违背纲常礼教的“后弱妃强”的现象呢?


明朝时期,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压皇后”的现象?

明朝后妃管理制度所致。首先,明朝后妃自进宫起,其衣食住行,行为举止就要受到严格的礼仪制度约束。明代皇后权利照前几朝来说被限制许多,她们主要负责掌管后宫,遵守宫闱。

对皇帝的言行举止既无权规劝进谏,更无力影响约束。所以在明朝中后期,皇帝专宠妃嫔现象出现后,皇后们想要劝诫但碍于当时后妃管理制度也有心无力。皇后的权利便自然弱化甚至被变相剥夺。其次,由于明代开国君主防止后宫与前朝瓜葛,不仅设置了众多女官引导皇后妃嫔行为礼仪。与此同时,明朝君主们选择的皇后大多出自寒门,致使外戚社会地位低下,难以形成政治势力。但正因为皇后无势可依,唯一的依靠只有皇帝,生死殊荣尽在皇帝手中。“爱升则天下不足容其高,欢坠则九服无所逃其命”,正是对明代皇后进退两难的处境进行了生动刻画。

明朝皇帝放纵自我所致。明朝十六帝大多个性鲜明,叛逆心强。这点从处理嫔妃与皇后之间的关系中就足以见得。《明史》有记:“宣德元年 ( 1426) 五月,宣宗破‘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之礼制规定,授金宝给孙贵妃。“贵妃有宝自此始,直逼皇后矣。除此以外,在明中后期,皇帝的主要精力从政务转变为个人享受。不断插手后宫之事,进一步削减了皇后的权力。他

们无视太祖祖训,在对待后妃时,不顾祖制体统,完全凭感性去区别对待后宫女眷,以致频频出现对皇后薄情寡义,对嫔妃专情之至的极端现象。


明朝时期,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压皇后”的现象?

皇后大多容貌不佳,性情淑慧。据(一)知明代皇后妃嫔大多来自民间。但由于角色定位不同,个性也各有千秋。通过翻阅史料,可以得出历代皇后性格大多温柔贤良,敦厚大方。如宣宗胡皇后,穆宗陈皇后等。正如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所说:“帝后之位,必得贤淑为配”。正因

对皇后性格的重视,往往忽略了对皇后仪容的要求。而历代妃嫔却大多性格张扬,美貌之甚,故而能深得帝心。如宣宗孙贵妃幼有美色、神宗郑贵妃机警,知书,善揣摩人心思……充满生机活力的妃嫔们,不仅与皇帝们的张扬个性十分契合,而且能极大满足皇帝们耽于享乐的精神需求。得到无限皇恩的妃嫔们恃宠而骄,地位紧逼皇后,逐渐形成了这种“后弱妃强”的局面。

宠幸妃子而贬低皇后造成的恶果

在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皇帝治家、治内宫实际是治天下的缩影。明中后期后宫如此混乱,违背封建礼教,势必会对宫廷政治乃至明代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明朝时期,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压皇后”的现象?

储君生存环境恶劣,问题皇帝频现。明代自宣宗皇帝起,就已隐约露出“后弱妃强”的现象。独大的孙贵妃偷宫人子争权,残害他人子嗣便是血淋淋的例子。尤其在最严重的宪宗朝和神宗朝,储君孝宗及光宗、熹宗在继位前一直生活在孤独、苦闷、压抑和恐惧中便是有力例证。孝宗是宫婢之子,为防止孝宗在立太子之事上分一杯羹,万贵妃多次对年弱的孝宗痛下毒手。好在孝宗能在废后,太后周氏的庇佑下长大并登基为王。这种帝王因后宫斗争而饱受痛苦的例子在明朝像是代代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明朝这些储君因其自身生存环境恶劣导致心理畸形和人格扭曲,成年后特别是登上皇位后,又成为其子嗣苦难或荒唐人生的元凶,如此往复、恶性循环,于是问题皇帝频频出现,“前赴后继”地将明朝的江山葬送。

后宫内乱不断,政局风雨飘摇。受到宠爱的妃嫔们越权居之,不断引起后宫血雨腥风的争斗。从《明史》后妃传我们可知明朝多贤后无恶后,但因“后弱妃强”的局面,

皇后根本就丧失了实权,不可威慑六宫,劝阻皇帝了。郑贵妃“梃击案”便是其中一个暗示政局风雨飘摇的例证。再者,妃嫔勾结朝廷官员,抢夺皇位。明朝著名的“三大案”严重干扰了皇位的正常继承,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将明朝置于颠覆边缘。


明朝时期,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压皇后”的现象?

国库民财屡遭掠夺,经济受到冲击。万贵妃和郑贵妃在祸害后宫的同时,还贪婪大肆敛财。原本贫困的万氏家族成了田连州郡,居室奢华的富户就足以见得。在敛财一事郑贵妃丝毫不逊色于万贵妃。据载,仅供郑贵妃和其他嫔妃使用的胭脂费,每年就支用白银四十万两,竟占到万历初年全国田赋收入每年四百万两的十之其一!可以说,万历年间国家财力的日益枯竭与郑贵妃的疯狂掠夺不无干系。


明朝时期,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压皇后”的现象?

结语

诚然,影响明朝走向末端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在明中晚期之后,宦官当权、特务横行,朝野上下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已见大厦将颓之势。但明朝独特的“后弱妃强”的局式也为明朝灭亡推了一针加速剂。“后弱妃强”关系格局的形成,对处于统治集团中心地位的皇帝的自身素质、后宫环境以至政局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小觑、不可忽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