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要义》第十一讲 事物的分解

事物的分解


从此开始,每次你标记,所标记的对象和标记的心,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你发觉到物质现象(色法)如起伏是一件事,而标记它的心所法(心理活动,cetasika)为另一件事。一般来说,物质现象和了知的心不像是分开的,它们好像是一体和同一个东西。你的书本知识告诉你,它们是分开的,但你个人感受它们是一体。摇动你的食指,你看到那想要摇的心吗?你能分辨心与摇吗?如你诚实回答,答案将是「不能」。但对正念与定力已很好地培养了的行者,所观照的对象和觉知的心是分开的,正如墙和抛向它的石头一样。


佛陀用珠宝和线当譬喻(《长部》)。就如同你看着一串青金石,你知道:宝石由线穿过,这是宝石,这是穿过宝石的线。禅修者亦如是知道:这是物质现象,这是觉知它的心识, 它依赖于物质现象,并与其相关连。注释书说此心识为内观的心识──内观智,观察那色法的心识。青金石是物质现象, 而线是观察的心识。那线穿在宝石中,就如内观智穿透物质现象。


当你标记「起」时,「起」是一件事,那个「觉知」是一件事──只有这两者存在。当你标记「伏」时,「伏」为一件事,那个「觉知」是一件事,只有这两者。这种智慧自动清楚显现。当你提起一只脚走路时,「提起」是一件事,那「觉知」是另一件事,只有这两者存在;当你推它向前,(只有) 那「向前」和「觉知」;当你将它放下,(只有)「放下」和「觉知」。物质和觉知(色法和名法),只有这两者,没有其它。


当你的定力进一步增强,你了解到那些你一直标记的物质与心理现象,各自不断地消失。当你标记「起」,「起」的色法逐渐出现并消失;当你标记「伏」,「伏」的色法逐渐出现并消失。你也会发现,「起」以及「觉知」的消失、「伏」 和「觉知」的消失。每一次观照,你发现只有生起和灭去。当标记「弯曲」,这一个弯曲和下一个弯曲不相混淆。弯曲、消失,弯曲、消失──如此,那要弯曲的意欲、弯曲的色法、以及那觉知,各自依其时、处,生起与消失。当你标记疲倦、热、痛,这些在你标记它们时消失。

你越来越清楚:它们生起然后消失,所以它们是无常的。


禅修者自己明白到注释书所说:「它们是无常的,在生起后转向灭去之故。」这种智慧并非从书本或老师获得,他是自己了悟的,这是真实的智慧。相信他人所说的是信仰。因信仰而记住的是学问,这不是智慧。你必须以自己的经验了知, 这才重要。内观是通过「随观」(anupassanā)使自己了悟。你观照,亲自看见及明白──这就是内观。


《内观要义》第十一讲 事物的分解


有关「随观无常」(aniccanupassanā),注释是这样说的:


「……那无常的应被了知」

aniccaṃ veditabbaṃ

「……无常性应被了知。」

Aniccatā veditabbā

「……随观无常性应被了知。」

Aniccānupassanā veditabbā

(《清净道论》)


这简单的陈述后面,接着有一个说明:「在这里,『那无常的』是指五蕴。」(Tattha aniccanti pañcakkhandhā)你必须知道五蕴是无常。虽然你可能无法以自己的知识理解它,但你应知道这些。不仅如此,你应知道它们全部是苦、全部是无我。如你知道这些,你可以修习内观。

《中部 37/爱尽小经》(Cūḷataṇhāsaṅkhayasuttaṃ)里提及透过学习而得到的了解:


「天王,当比丘听到『一切法都不值得执持』时,他证知一切法。」

Evañcetaṃ, devānaminda, bhikkhuno sutaṃ hoti– 'sabbe dhammā nālaṃ abhinivesāyā'ti. So sabbaṃ dhammaṃ abhijānāti;


「证知」(abhijānāti)是指观照名与色,并保持对其觉知。这是基本的内观智:「名色分别智」和「缘摄受智」。如果你已经明白名与色,全部均为无常、苦、无我,你可从「分辨名色」开始禅修。接着,你便能够趋进更高的观智,如「思惟智」。


「证知一切法,他遍知一切。」

sabbaṃ dhammaṃ abhiññāya sabbaṃ dhammaṃ parijānāti


所以内观禅法的初学者,所需的最低资格是他必须曾听闻或学习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性。

对于缅甸的佛教徒,这些是自小就知道的东西。


我们说名色法是无常,因为它们出现,然后消失。如一件事从没生起,我们不能说它是无常。什么事物从来没有生起? 那是概念。


概念从来没有生起,不曾真正存在过。就如一个人的名字, 它在小孩取名那一天开始被使用。这好像显示它曾存在过, 但实际上人们只是在呼唤他时使用它。它不曾出现,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如果你认为它存在,那找它出来。


《内观要义》第十一讲 事物的分解


当一个小孩出世时,父母替他取名,假设一个男孩被取了名字叫「Master Red」(红少爷)。在取名之前,根本没有人知道 Master Red。但从小孩取名那天开始,人们开始叫他Master Red。但我们不能说自此那名字就存在了。Master Red 这名字事实不存在,让我们找它看看。


Master Red 这名字在他身内吗?在他头上?在他身旁?在他脸上?没有,不在任何地方。人们同意叫他 Master Red, 仅此而已。如果他死了,名字会和他一起死吗?不会。只要人们没有忘记,那名字将继续流传。所以说:「名字或姓氏从不会被破坏。」只有当人们忘记它,Master Red 这名字才会消失,但它不是被破坏。若有人再使用它,它将再度出现。


试想一下在《本生经》里,菩萨的名字:须大拿(Vessantara)、大药(Mahosadha)、摩诃旃纳卡(Mahajanaka)、毘楼(Vidhura)、多弥亚(Temiya)、 尼密(Nemi)……这些名字在故事发生的时代都为人所知,但之后消失了几百万年, 直到佛陀恢复使用它们。在四大阿僧祇劫(asankheyyas,1 后加 140 个零的年数)又十万劫前,燃灯佛(Dipankara)和隐士善慧(Sumedha)非常出名。这些名字在后代遗失了。但我们的佛陀又再重现它们,使我们知道这些名字。只要佛法住世,它们将继续为人知悉。一旦佛教从这世界消失,这些名字也将被遗忘。但如果一位未来佛再次谈起他们,他们将再被知悉。

所以,概念、名字只是世俗施设,它们从未真实存在。它们不曾存在且将不会存在。它们不曾生起,所以我们不能说它们「消失」。我们也不可以说它们无常,每个概念都是如此──不存在、不成为、不消逝,所以不是无常。


涅槃,虽然是真实法,但不能说是无常,因它不曾生起或消失。它被视为永恒,因它表示永恒的安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