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事件,带给我们心理学上的一些启示

【文】 山海星人

记录不同人生,畅聊那些心事

只为做那个最好的自己

活出美好的生活

遇见你

真好

不讨论事件本身的是非对错,而是从中汲取真正有用的经验或者是价值或者是反思。

一、“妈宝男”问题

孙杨事件,带给我们心理学上的一些启示

孙杨事件带出来的最多的负面信息就是“妈宝男”了,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妈宝男”。什么是“妈宝男”?差不多意思是这样:孩子到成年之后依旧有依赖母亲的心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妈宝男”这种现象呢?究竟是母亲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呢?这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首先分析孩子。按照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成年的标志就是实现“自我同一性”,它是青年人人格化的标志,是指青少年的需求、感情、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妈宝男”其实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障碍。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通过自己自己的感情、想法实现自己的目标、目的,而是总会考虑母亲的情感或者要征得母亲的同意才能做决定的这样一种状态。

心理学家james macia认为“同一性的拒斥”是与早期父母的密切关系和尊重权威有关。

这样一来这种障碍的形成和儿童时期经受的教育不无关系。

按照james macia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出“妈宝男”群体的家庭基本上是母亲在家中的话语权较大,母亲在家庭中的权威性较强,所以孩子在成长早期就和母亲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孩童在童年时期是最缺乏安全感的,所以基本上是谁强就更容易让孩子获得依靠,当然这种“依靠”可能是被动的,也有可能是主动的。主动的情况已经说过了,被动就是孩子不得不听你,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严厉与否有直接关系了。

从这样的理论推断,社会上不光有“妈宝男”,应该还有“爸宝男”、“爸宝女”之类的群体。心理学上讲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或人格出现的障碍,基本上可以归结于早起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

2、其次是母亲。我们身边总有“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他们这些心理的诞生和他们的过往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一种是出于嫉妒,嫉妒心理的诞生其实是童年早起缺乏安全感所引起的,因为早起缺乏安全感所以导致一旦看到别人拥有,自己没有,就会出现一种危机感,这就会引发妒忌心。另一种是自己的缺憾,自己没有的,就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心态,自己明明是个小学生水平,一定要自己子女读上研究生,或者是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因为错误而失去了,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所以有家长常常说他们想把自己的经验全部毫无保留的让孩子吸取(这是从《小欢喜》中看到的台词)。

让孩子听自己的,让孩子依赖自己,这种强迫其实就是自己太依赖孩子的表现!而这种依赖其实恰巧说明母亲是缺乏安全感的。成年时期安全感的缺失一方面是来源于童年,还有一方面是来源于生活的压力。那种“女强人”类型的人特别容易成为“妈宝男”的母亲,女强人一般都是经历过生活考验的,形成了很多的社会经验,而生活的种种考验让她们形成强大的内心,所以孩子自己去社会上闯荡吃苦,我还不如投机取巧一股脑的全告诉你,要你少走些弯路,当一个人顺风顺水地走了一程又一程,他自然会认为你是权威,我凡事都来问你,我就能少吃点苦,那么一个害怕吃苦的人、一个害怕承担风险的人,能作为一个勇敢的男人吗?他希望那个避风港永远都存在,永远都能给他遮风避雨,永远给他出谋划策。所以,总结来说,太有经验、太具权威性的母亲容易养一个有强依恋类型的孩子,而且孩子容易会走向依恋的恶性循环,你越对他好,他就越依赖你。

所以,“妈宝男”的形成母亲是占绝大部分原因的,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就是该吃的苦不要心疼孩子,该走的路不要给他找捷径,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思考。

二、冠军不容易

孙杨事件,带给我们心理学上的一些启示

“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天赋”,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靠的是天赋,还有努力的汗水。所以就算再多人诟病都不能抹去他曾经付出的汗水,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毕竟冠军就只有这么几个。我们能多次看到孙杨母亲流泪的场景,为人父母的也特别好理解。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成功。

一个人的成功难道就不需要别人的助力和支持吗?就不说培养奥运冠军,以培养一个国家一级运动员来说吧,因为我身边正好有这样的例子。基本上体育上的人才都是从小培养的,大家也都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中宝,练体育受伤是家常便饭,做父母的哪一个不心疼的,但是要培养出人才来,父母也舍得割自己的肉,因为他们知道小孩子吃不来了苦,但这种训练对孩子的成长是获益匪浅的。

每个成功子女的父母都不容易,在这一点上是应该收获同情的。

当然这是早期父母慧眼识英才,伯乐相中马了,知道孩子往这条路上走准没错,它的几率也是很低的,

大部分的父母是不知道自己孩子未来会干什么的。所以一个人能否成功还是人格起了关键的作用(我们说内在的,排除外界机遇等因素)

心理学家柯巴博士和同僚们指出成功者的所拥有的人格特征有三种:1、执着于所做的事情。2、感觉生命在掌握中。3、将改变视为挑战而不是威胁。

这三种人格特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坚毅”。所以我一直很佩服学习体育的人,也坚持要孩子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李玫瑾说过孩子6岁前是人格培养最好的时期,培养孩子坚强的人格是很重要的一环,如何培养,就是通过学游泳,她是很坚持认为孩子要学习游泳。再来看最近火爆的终南山院士,他80多岁的人了,是丝毫看不出,这是因为体育锻炼。所以能走到奥运冠军一定是坚强的,这一点是不容我们辩驳,而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对抗的智慧


孙杨事件,带给我们心理学上的一些启示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公正,不公平,让人生气的事情,此时此刻我们最需要的是管理我们的情绪,才能让我们更加理智的面对。

首先我们要明白愤怒、争吵付出代价的往往是最大的,所以这不是达到目的的最好手段,我们往往是要避免去选择这种方式。

我不得不引用最近很火的一部韩剧《梨泰院class》,这部剧的引发完全就是因为男主角为一个陌生的同学打抱不平,然后殴打了一个富二代,之后男主角不道歉,正巧的是其父亲正是富二代家的员工,然后富二代的爹要他们父子道歉,男主不道歉,就被学校开除,其父也被富二代开车撞死,之后男主角就开始啦复仇之路。这个剧写得很爽,作为现实我们可能也有打抱不平的勇气,有拔刀相助的爱心,但是互殴这种,以怨报怨的做法真的是正确的吗?这部剧的女主就很聪明,她在面对同学经受校园暴力时,就通过视频直播柔性的手段,而不是以暴力对抗暴力。若男主知道这样的后果是丧失最亲爱的父亲,他还会打架吗?

这件事情,让我们取得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要学会智去管理情绪。

在沟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较“见诸行动”,它的意思就是,团体中的攻击无意识与防御无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有时候遇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会不自觉,在潜意识中作出攻击和防御的反应。很多暴力、愤怒情绪都是由这种攻击无意识演化出来。

这种无意识是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说某一个特定的情结、自己的人格等方面有关。

遇到不公、或是要发泄情绪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理对抗,并不是不对抗。如果一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处理的话,在很久以后就会给自己带来创伤的情结,就像是男女朋友分手不“干净”,日后再看到那一类人都会觉得恶心。所以对抗的最高境界就是“逻辑对逻辑,语言对语言,智慧对智慧,绝不是拳头对拳头。”

这是我对此次事件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有些价值吧。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希望能看到您的点赞和关注。

这里是“聊心吧”,一个带给你好心情的平台,如果有想倾诉的事情、或者其他疑问的都欢迎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