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说“药王”

近日疫情期间宅家较多,我的读史方向也不觉转向几位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其中最感兴趣的是隋唐年间的“药王”孙思邈。之所以最感兴趣,一是因为他享有101岁的遐龄,是我心目中“仁者寿”的典范;二是因为他倡导了“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千金方》一书泽被后世。

孙思邈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自幼就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历代医学经典下过一番苦功夫,加上自己行医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年纪轻轻医术就很高明了,已经在四乡八邻小有名气。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成果,编撰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类书《千金方》,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分门别类,以人体五脏六腑为纲,每一种脏器首先是作一个总论,罗列各家的不同见解,然后列举每一种相关病症的脉象、症候,有针对性地分别给出疗法和药方。这些内容包含了不少宝贵的民间医学经验,经过孙思邈的亲身实践,都已证明行之有效。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药王”孙思邈,我以非专业的眼光仔细翻阅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一页页翻过,发现纸页间不仅仅是对药物进行释名、性味、主治、正误、附方诸多方面的全面分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时时以著者本人行医用药的切身经验进行点拨,这无疑是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由此,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去伪存真的精神和救死扶伤的医德。孙思邈指出,在实际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到人体整体机能的平衡,不能纸上谈兵,断章取义,死搬硬套。治病用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把握好度,药量如果不能做到恰到好处,那么不但无助,反受其害。

孙思邈不愧于“药王”的称号,为了尽可能多地弄清药性,他数十年如一日,亲自登峨眉山、终南山、太白山,边采药边在行医治病过程中进行临床试验。《新唐书》说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并对其中二百多种中草药的采集季节作了扼要的说明,又用以病带药的方法,把疾病分为65类,详细介绍了治疗各种疾病所用的药物。作为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孙思邈,他凭借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的传统医药学知识和经验告诉人们,中药乃保身养命的瑰宝,对于病人来讲,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滋养气血,调理阴阳,扶正祛邪,改善脏腑功能,但是用药必须谨慎,不可妄服。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的《服食法》一卷中指出,世人大多眼光短浅,往往只看到五谷杂粮可以吃饱肚皮,却不知苦口的良药对起死回生的助益。服药之前首先要摒除各种对身心健康不利的因素,比如浮躁的性情、不切实际的欲念,然后才能保证服用药物获得的药效。另一方面,服药的种类也需严格讲究次序,先服草本药物,次服木本药物,最后服用石质药物。只有依照这样的次序才能顺应药物的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了孙思邈与卢照邻的一段对话,卢照邻是诗坛“初唐四杰”之一,我们应该都不陌生。他向孙思邈请教治病的秘诀,孙思邈的回答完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强调“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大致是说,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顺应自然的道理是相通的,天有四时五行、寒暑更替,人也有四肢五脏、呼吸吐纳。人体产生疾病就好比自然界发生灾害,自然灾害无法抗拒,但是一旦发生,还是有办法慢慢治理好的,但不可操之过急,恰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孙思邈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对民间药方非常重视,对病人“导以药石,救以砭剂”,坚信只要“和以至德,辅以人事”,就能做到“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从《千金要方》来看,这位“药王”不但精通内科,而且擅长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以及按摩、针灸、卫生保健、药疗食疗、养生等等,至少有二十多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孙思邈充分吸取了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一病一方”的体例,在《千金要方》中灵活变通为“一病多方”,甚至好几个药方合成一个“复方”,或者一个药方分解成几个“单方”,分别治疗不同的疾病,明显增强了治疗效果。

多年前我曾经踏访陕西耀县孙思邈旧居,瞻仰过“药王”塑像。那是一位慈眉善目、鼻直口方的长者,身着官服安详端坐。但是根据《新唐书》的记载,自隋入唐,孙思邈一直没有接受皇帝钦点的官职任命。隋文帝“以国学博士召,不拜。”唐太宗“欲官之,不受。”“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后来一直到唐高宗也曾想授给他爵位和官职,孙思邈都没有接受。但是他答应留在京城长安,把自己精湛的医术毫无保留地贡献给朝野上下。我想,后人为这位“药王”塑的像之所以身着官服,说明他是百姓心中理想的真正造福于民的好“官”,虽不是官而胜于官。事实上孙思邈坚辞高官厚禄,一方面是不慕荣利,同时也是为了“无官一身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行医和采药,来去自由,免受官场羁绊。

如果说高超的医术是一名医者得以安身立命的法宝,那么对于孙思邈来说,具有高尚的医德更是他得以成为巍巍“百代之师”,流芳千古的根本原因。孙思邈当然不知道后人会尊奉他为“药王”,但是他所做的一切表明,他分明就是医药学领域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王者,无敌也。世人把“药王”的称号慷慨地给予孙思邈,并长久地怀念他,充分说明这位“药王”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毕竟,为最大多数老百姓造福的人性之光是“天人合一”的最好体现。孙思邈的医道合乎“医乃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的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仁者无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