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阎锡山不当回事儿

“秦晋之好”故事说的是,古代的秦晋两国结为婚姻,互为蕃屏,秦国由西域野邦发展为虎狼之国,晋国由夹缝弱国变成了称霸强国。秦晋之好就像居家过日子,既琴瑟和谐,又磕磕碰碰。秦穆公娶了晋国公主,反手又打败了晋惠公。重耳流亡狄人之地,回头又与秦国刀兵相见。这种既卿卿我我又吵吵嚷嚷的关系,其目的就是要生存和发展。抗战期间中共的陕甘宁政权和阎锡山的地方政权颇有秦晋之好的意思,阎锡山把陕甘宁政权当盟友,陕甘宁政权也把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当做抗战统一战线、抗日游击战的试验地和推广地。

别拿阎锡山不当回事儿

阎锡山

历史多么相似啊!山西人始终把陕北当做他们的亲家后院,山西人陕西人都有“秦晋之好”的情结。陕北人与山西确有特殊的情感,有人若要问陕北人“你从哪里来?”十之八九毫不犹豫地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尽管陕西本身就有炎帝黄帝的陵寝,但陕北人仍坚定地认为自己从根子上就是山西人。陕北文化和山西文化同出于一源。我们爱争论这是陕北民歌还是山西民歌,这些是陕北的文化资源,还是山西文化资源,真的分不清。同样的黄土高原,同样的农耕文明,同样的窑洞、窗花、唢呐、民歌等等,有些聪明的人将陕北文化和山西文化一起研究共同考察,事半功倍。山西军阀阎锡山,在他败退的一刻还特意挑选陕北宜川县秋林为其二战区司令部,这里从气候环境到生活习俗都和山西毫无二致,阎锡山与秋林为其落脚地,从侧面可以印证陕北文化和山西文化的同质性。

别拿阎锡山不当回事儿

阎锡山何许人也?说起来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也有点陌生,这与“历史学”有关。历史是胜利者的歌功史,所以没有失败者的身影;历史是统治者的政绩史,所以没有被统治者的形象;历史是汉族的正统史,所以只有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叛乱史;历史是男人的征服表演史,所以只有女人的屈服丑态史。阎锡山在历史上是一个军阀,最终被人民解放军打败,阎锡山的历史就没人研究。特别是这个失败者败走麦城的历史更是无人提及。阎锡山二战区迁徙至宜川秋林的历史,湮没在浩如烟海抗战正史之中。雨平先生家住壶口,酷爱文史,痴心钻研,他确有还历史本来面目的书生意气和雄心。其数年搜罗资料,采访口述,远赴秦晋各地调研,终于有一本力作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阎锡山在壶口那些事》。该书文图互证,将错综复杂的阎锡山抗战史梳理为十多个故事,使用了大量的历史影像,以真实的故事、详尽的史料实现了历史细节的再现。文笔平实,充满张力,读来很容易打动人心。对战争时期阎的家庭生活也作了详细的介绍,充满情味,又不失深刻。朱德、彭德怀、薄一波、王世英等共产党人在壶口的战斗经历也在书中得到了精彩的再现。作为抗战题材的作品,书中反映了中国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还原了对历史人物阎锡山的脸谱化或妖魔化的认知,增强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壶口的历史作用的认识,填补了文史界对阎锡山在壶口抗战的这段历史研究的空白。本书可以为史学者提供第一手本真实性资料,也为历史文化爱好者提供一本有趣的读物。读完雨平的书,一个有血有肉的阎锡山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是个战将,倭寇入侵他也奋起抵抗;他是一个政客,周旋于中共、重庆和日本人之间;他是一个文人,诗文传世,思想独立;他是一个老人,教导儿孙立德立志。在他的身上,有山西人的精打细算,也有军阀的目光短浅。有文人学者的缜密理论,又有弄权政客的荒唐行径。既有识大体顾大局的联共抗日表现,又有与日本人讨价还价自私自保的妥协行为。既希望青年人有志向有知识,又希望青年人循规蹈矩服从自己,成为自己的工具。既讨厌旧军,又害怕新军。从雨平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阎锡山,不能简单的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是一个革命理论没有学会,军阀思想没有忘记的矛盾人,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阎锡山。本书对我这个研究历史的人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历史人物就应该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历史人物的评论就应该让民间百姓说话,就应该让史实说话。雨平的优势是,他没有史学的框框,没有政治的道路,他有的是自由的思想和那支属于自己的自由笔,他最直接的反映了一个真实的阎锡山。这里我敬告列位,研究陕北文化,研究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国抗战史,研究统战理论,别把山西名人阎锡山不当回事!

别拿阎锡山不当回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