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是哪里?为什么清朝的犯人一听说流放宁古塔就吓得要死?

出版社的文人


经常在看电视的时候,发现一些犯错误的大臣或者官员被发配流放边疆,永世不得入关这样的情节。那么宁古塔又是哪里?为什么清朝犯人一听说流放宁古塔就吓得要死?




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位于现在的松花江一带。从顺治在位期间,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这里可是个极寒之地,每年八月份开始下鹅毛大雪,数日之后,一望无际尽是白茫茫一片。


为什么清朝犯人一听说流放宁古塔就吓得要死?

在古代刑法中,流放是刑罚的一种,被流放的犯人往往都是犯了重罪,但又罪不至死,没达到直接处以死刑的程度,这样一来,将犯人流放千里的塞外极寒之地,就是历个朝代皇帝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如果某一天老天爷开眼,获得皇帝特赦,只要犯人还没死,就可以重获得自由之身了。

这样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古代的皇帝也蛮有人情味,有一种皇恩浩荡的感觉呢?其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古代犯人如果被流放了,即使活着也如同炼狱。流放地区都是偏远地带,气候环境比较恶劣,为了防止犯人逃跑,一般都会套上沉重脚镣锁铐,由两个官差押送,一路千里跋涉,步行着向流放接收地进发。


有很多犯人由于不堪远途劳累重负,没到达目的地已是一命呜呼。幸运没死的犯人,由于沿途没吃好睡好,路途也遥远,少说也要几个月时间才到达目的地,这时侯往往不死也会脱一层皮了。到达目的地后,犯人可不是来休假的,是需要劳动改造的,无非是干一些开荒拓土的体力活,从早干到晚,吃不饱穿不暖,居住环境也差,饥寒交迫之下往往很快就一命呜呼。等候皇上开恩基本只是念想,也就是说,被流放的犯人一般也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很少有人撑得过来而逆袭成功的。

所以,宁古塔作为清朝一个接收流犯集中营,也是北方苦寒之地,犯人一听说流放宁古塔就吓得要死了。甚至有些犯人会提前自杀,免得活活受罪,被折磨至死。

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的犯人都是发配到宁古塔,直到清朝末年。古代的刑罚方式很多,流放、发配这种刑罚看似轻松,比什么车裂、剥皮、腰斩、凌迟似乎温柔多了,其实流放也是古代的酷刑之一,听着看似仁义,实则是当权者为了变相地彰显皇恩浩荡,到头来却是杀人不见血的酷刑。


小刀刀说史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长汀镇,是宁古塔将军的驻地,清朝在东北边疆的战略重地。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加之被流放者毫无人身自由和权力,当然吓得要死。

清朝时被流放宁古塔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首先,宁古塔在东北边疆,距离中原路途遥远。发配宁古塔往往要长途跋涉,路上非常艰辛,犯人又没什么权力,全看押解人员心情,一路打骂是少不了的,运气不好被折磨而死的也不是没有,所以发配宁古塔之路很多人又说这是黄泉路。

其次,即使到了宁古塔,也不过是苦难的开始。这里自然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周围几乎都是原始森林、荒地、沼泽,没有人家,只有各种野兽。一到冬天就异常寒冷,甚至会出现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天气。而被流放来的人往往已经被剥夺了所有财产,发配为奴,因此往往缺衣少食,还有些人连房子都没有住,只能自己搭一个窝棚,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而更重要的是,发配为奴的犯人还必须承担各种苦役,像开荒种地、伐木采石、开路搭桥等等。犯人日夜劳作,极少有休息的时间,加上没什么吃的,因此大多骨瘦如柴。遇到兵士心情不好,性格暴虐的,还会遭到毒打,当真是生不如死。如果犯人家中的女眷被兵士看上,还可能家破人亡。

被流放宁古塔的,一般都是达官贵人,平时生活安逸舒适,被强行发配去过这种生活,自然是吓得要死,有些人怕受苦,宁可自杀。


不沉的经远


宁古塔并不是「塔」,它是一个城名,现位于黑龙江省。这里原本是满族的兴盛之地,多尔衮的远祖兄弟六个,曾经居住于此。清兵入关后,由于北方气候太恶劣,贫瘠,满族人也贪念中原温暖和繁华,不愿意居住在东北,宁古塔逐渐被荒弃,变成一个关外流放罪犯场所。 因为这里冬天时间太长、夏天时间短,太过于严寒,春天到四五月才结束,夏天又阴雨连绵,在那个取暖不便的年代,这里简直是人间地狱。满族人内迁后,这里无人打理,一片荒野、寸草不生,很适合调教罪犯。在清朝时期,大批的罪人被流放到此处。很多人因为水土不服,没多久就去世了,还有不少人因为路途遥远,颠簸流离,没到地方就挂了。


小影子爱丽


鱼香肉丝没有鱼,宁古塔也没有塔!

如果要说清朝人最怕去的一个地方,一定就是“ 宁古塔”了,那里是人间地狱、九死一生!

对于“ 宁古塔”,不了解的人只听名字会想当然的以为其真身是一座塔,就好比一座监狱,大不了就是将人关到塔里面去。而真实情况却不是的,宁古塔可没有塔,名字的由来据说乃是因为努尔哈赤六个孩子曾居于这里,故名为“宁古塔”,宁古塔位于东北边疆地区,大抵就是现如今黑龙江一代,地处荒凉。

古时皇权专治,正所谓帝皇一怒,血流千里,治理国家,往往需要法律,古时候死刑可以说是比较惨的刑法了,当然比车裂,凌迟等刑法就稍好一些了,然而出了死刑以外,有一种惩罚,往往让人谈之色变,那就是“流放”。


既然是流放,那么就不会让你去什么好地方享福了,一般就是把人往最为偏僻荒芜的地方赶!比如唐宋时期,一般就是流放岭南,因为那里是最落后的地方,开发程度很低。当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就曾经被贬岭南,还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也就是苏轼这样豪放豁达的人能这么想,要是换柳永来,恐怕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了。



然而到了清朝,岭南这些地方都被开发了,看看当时的广州多有钱,所以自然不会再把那里当作流放之地了,于是“ 宁古塔”就成了新选择。

首先第一个原因,那里是真的苦啊,绝对的苦寒之地,相对于现在的环境,古时宁古塔的周边地区可谓是惨不忍睹,野兽夜吃人,沼泽遍布,流放至此的人无不夙日忧心自己的人身安全。曾有言黄泉一路,而到过宁古塔,十路黄泉也无惧了,相对于现在的夏日度假好去处,古时的宁古塔却充满了萧瑟与凄寒,因各种原因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们,面对的只有成为奴隶,充军,或者被卖掉换取军需等几种途径,所以多数的人即使愿意面对死刑,也不愿意流放宁古塔。


不过古时候流放宁古塔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过多的流放之人滞留在宁古塔地区,经过不断的努力使其周边环境不断改善,以至后来成了现在夏日度阴的好去处。这也是为何清朝朝廷会把犯人流放至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帮助当地建设咯,毕竟苦寒之地,也只有让犯人来!


然而,流放宁古塔对于那些志在报国的文人士客的人来说就是身心的双重折磨了,一句“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流放至此,便意味着几乎不能再有任何机会一展抱负了。所以,古时的宁古塔可以成为压在人们心头的一座重山了。


白话历史君


喜欢看清宫戏的人一定听说过宁古塔,在清宫剧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情节:有一些朝廷官员犯了法,皇帝往往一怒之下就会将其“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许多人一听说发配宁古塔就当场昏过去了,有的甚至自杀都不愿意去,那么宁古塔究竟有多么可怕,为什么令那么多大官员闻风丧胆?

宁古塔 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三姓、珲春)。后来其辖域缩小,有旧城遗址。

如果以上地理位置的介绍还让你觉得不够恐怖,那接下来介绍一下那里的天气来感受一下吧。

以牡丹江市的气候为例,冬天最低温度为零下27度,最高温度零下11度左右。怎么样,南方的小伙伴们,有没有 一种一听这个温度就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将这个温度再放到百年前的清朝。

宁古塔是我国的东北边境,人烟荒芜,除了宁古塔附近有些人,其他地方数里不见人烟,到处都是森林、沼泽和野兽,就算不看管,随便逃跑都跑不出去。所以去了就基本别想回去了,除非突降天恩皇上赦免了你,让当地驻军把你送回去

那些流放的罪犯都是为官者,他们平时都是养尊处优的主,吃惯了山珍海味,穿尽了绫罗绸缎,生活的环境都是冬有火炭、夏有冰窖的地方,让他们去 宁古塔这种地方生活就等于变相的杀了他们。

犯了罪的人,又是怎么去到宁古塔的呢?当然是走路去,难道还能让他们坐车去吗?而从北京徒步走到黑龙江这种地方至少要小半年时候,而且还不是轻装上路,他们的脚上都会带上镣铐,脖子上会戴上枷锁,这样的行走方式,导致很多犯人还没有 走到宁古塔就已经累死或者病死在路上了。

就算侥幸走到了宁古塔,面临他们的也是无休无止的苦役,开荒种粮、修桥筑路、挖山凿石,每天都是高强度的劳动,而平时又是吃不饱穿不暖,很多人连房子都没有,只能自己搭个窝棚,简直生活在地狱一般。

听了小编的介绍,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清宫戏中,那些当官的一听说流放宁古塔,就直接自杀了吧!


雨霁视角


关于清朝的电视剧一直是古装剧中的热点,而在电视剧中皇帝经常将某人或某家人流放宁古塔,那么宁古塔在哪里?流放宁古塔又是怎么惩罚犯人的?宁古塔为什么成了清朝官员和文人的噩梦?

要讲清楚流放宁古塔这事,就要先明白“流放”是种什么样的刑罚。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朝历代制定国家政策法规的时候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就是法律的制定也一样,德主刑辅、以“仁”为本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法制的原则,说白了就是对于犯人的审判慎用死刑,少用死刑。这样一来“流放”就被统治者认为是一种不杀的仁慈刑罚而广泛使用,在《大清律例》上明文规定“不忍刑杀,流之远方”。

实际上“流放”在某种程度上是比“死刑”还可怕的刑罚,对于犯人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

先说精神折磨,“流放”近的发2000里,远的发4000里,而《汉书》中有一句话“安土重迁,黎民之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中国古代百姓安于在家乡生活,不愿轻易迁移,就是死了也要落叶归根。所以在中国古代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乡,除了国家征召的官员、士兵之外,只有商人才会经常外出,而商人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了“重利轻别离”的评价,这可不是什么好话。在这样一种社会观念下,流放的犯人远离熟悉的家乡、亲人,除非遇到朝廷大赦,否则一辈子都不能再次团聚,长年累月的思念和乡愁足以压垮人的意志了。

再说身体折磨,“流放”作为仅次于死刑的重刑,可不是让犯人们去享福的,历代封建统治者们变着花样的变换流放方式,流放地点也是北部的荒原、西部的荒漠、南部的孤岛等人烟稀少、荒凉偏僻、气候恶劣的地方。以古代的医疗条件,发烧感冒、蚊虫叮咬、瘴气等都是能轻易要人性命的事情,“流放”看似给犯人留了条命,实际上是让犯人随时处在生死边缘。另外古代可不讲究人 权,押解犯人的兵丁衙役收不到好处,就会在路上以折磨、羞辱流放的犯人为乐,《水浒传》中就多次对类似情况进行描写,很多人是活不到流放地的。

宁古塔(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附近)是清朝统治者精挑细选出来的流放地之一,是清朝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始建宁古塔,在此地驻军,此后宁古塔一直是清朝在东北地区与盛京齐名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是向清王朝提供八旗兵员的重要兵源地,是对抗沙俄侵略的前进基地。那么名头响亮、极端重要的宁古塔怎么就成了流放重犯的流放地呢?

首先够“流放”这一刑罚的人主要是眷恋明朝的遗老遗少,重罪落 马的官 员,受科场弊案、文字狱牵连的文人等不够死刑的重犯,这些人放在关内就是隐患。而宁古塔地处边疆,远离清朝统治核心地区;军镇管理严格,不怕这些人闹出事端;清朝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限制人员流动,不怕被流放的犯人私自跑回关内搞事;而且宁古塔人烟稀少,驻军人数比居民多得多,将犯人流放到这还能压榨他们的劳动力。

其次宁古塔地区气候恶劣,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38.8℃,最高温度零上37.6℃,咱们现代人有各种避暑、驱寒的设施、物品在这种温度下都不好过,何况是什么都没有的古人呢。在清朝的《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宁古塔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吴兆骞也写过“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可以说在宁古塔就是活受罪,能起到惩罚犯人的作用。

当然任何时代都有特权存在,在宁古塔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只要能得到掌权的宁古塔将军的看重,流放的犯人也能衣食无忧、生活安乐。清朝是文字狱高发时期,“康乾盛世”时更是以平均每年两起的频率发生,大批文人遭到无辜牵连,其中不够死刑的基本全流放到宁古塔,给当地人带去了文化和教育,促进当地的发展。而以宁古塔将军为首的当地官员对于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读书人也高看一眼,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给这些人生活保障,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吴兆骞就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在当地官员的庇护下,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生活的完全不像犯人,常常聚会饮酒、游山玩水、寻访古迹,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

寄情于山水的生活也掩盖不了宁古塔是流放地的事实,“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才是清朝文人对于宁古塔的看法。相比于严酷自然环境的折磨,大家更惧怕的是与“宁古塔”沾上关系后财产、功名、荣誉的丧失,人生再无未来可言。


当狗容易做人难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提到宁古塔估计很多小伙伴都很熟悉,很多清宫戏上都有这样的桥段,说哪个犯人犯了什么大罪,被判流放宁古塔。犯人听了,都会很害怕,晕死过去。


那么宁古塔到底是哪里呢?为什么清朝的犯人听到被流放宁古塔,就吓得要死呢?

首先要说一下,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而是一个古地名,在今天黑龙江牡丹江下辖市宁安,宁安的满语就叫宁古塔。这里是满洲人先祖的故地,算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那么宁古塔不是“塔”,那又干吗取了个“塔”字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有兄弟六个,曾居住在这里。满语谓六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六个”,又称“宁古塔贝勒”。


清朝让犯人流放宁古塔,肯定不是让你去享受的,宁古塔地处中国的最北边,这里极度寒冷。白天最冷时期可达到零下38度,夜晚甚至可达到零下40多度。如果没有保暖设备,单靠避风的茅草屋是非常难熬的一件事,何况在那个物质简陋的流放者的生存年代里,被冻僵、冻死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再有就是宁古塔在后来清朝入关后,大部分满人南迁,都喜欢上了繁华的中原地区,谁还想着回自己老家,所以后来宁古塔可以说是人迹罕至。但是毕竟是自己老家,也都有人开发也,所以清朝就让流放的犯人去劳作,可以惩罚犯人,又可以不让土地荒芜。


很多被流放之人都没有到过这样寒冷之地,尤其是江南文人去了更加难以适应这样的温度和待遇。即使不被冻死,那个地方到处有猛兽出没,外出劳作时也有可能被猛兽叼走。再说宁古塔地处偏僻,很多流放之人还没到地方,就死在路上的很多。所以很多犯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流放宁古塔。


楚风说历史


宁古塔地名传说由来不一,据记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中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宁古塔意思为六个兄弟,传说是努尔哈赤父辈六人,也叫六祖城。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当时的宁古塔距离京城路途遥远,发配宁古塔主要靠手脚走路,况且手脚都有镣铐,行动十分不便,再加上宁古塔一年四季天气寒冷,很多人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条件而死。

再有发配宁古塔不仅仅送到当地就了事,而是还要从事繁重的劳动,受到当地驻军或者官员的盘剥,当时发送宁古塔的都是一些达官显贵,平日养尊处优,身体怎么可能接受的了。

再加上当地深山老林中各种野生动物的袭扰,这些条件使得宁古塔在在当时人们心中怕的要死。


飞行的希望


清宫剧中经常看到的就是被判死刑的可能还会一脸傲气,但是说到流放宁古塔的时候,再刚烈的汉子也要求饶。难道宁古塔是比死还要可怕的地方吗?

首先要说的就是宁古塔其实不是一座塔。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六个什么呢?宁古塔的位置是在黑龙江地区,也可以说是在东北,我们都知道这里是满清的老窝,曾经有6个先祖在这里生活过,所以流放宁古塔其实就是将这些人发配到六个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我们现在都知道东北土壤肥沃,是个好地方,但是在清朝时候却不是的。那时候的东北非常的空旷,气候恶劣,是个生活条件相当差的地方,然而更可怕的不是这里的环境,而是在去的途中。很多人还没有感受到那里的环境就已经在途中去世了。

古代没有押运犯人的囚车,想要到宁古塔,首先就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徒步。前往宁古塔的路途非常的遥远,一走就是几个月,而且不可能带那么多的东西,所以在路上渴死饿死冻死热死的不在少数。在还珠格格中,金锁就曾经被流放,在途中不仅没有食物的补给,还会被抢夺财物,甚至会受到侮辱。挨打也是常有的事情。一路上有不少的豺狼虎豹,很多人熬过了天气,却没有能虎口逃生。但是一般来说这些小人物的状况皇帝是不会关心的。只有某些大臣,在流放途中意外死亡,皇帝才会惋惜的叹口气。

其实如果真的能够到宁古塔的话,生活相比在途中一定是好得多的。虽然气候恶劣,粮食也比较少,但是官吏们的管理还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其实很多时候生活艰苦但是可以承受,甚至有不少人能够在这里过上还不错的小日子。后来因为一些被发配过去的人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宁古塔也已经有了不小的改变。


天天保温瓶


宁古塔在黑龙江北部边境自然条件很恶劣,去者九死一生。犯了重罪的人发配去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就是给边兵当奴隶,战时还要上阵卖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