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隆:科學防控,精準施策—13天建成深圳首個新冠臨時留觀病區

何裕隆:科學防控,精準施策—13天建成深圳首個新冠臨時留觀病區

何裕隆,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理事,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院長


庚子新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人傳統的新春佳節蒙上了一層陰影。為了應對疫情,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院長何裕隆教授的倡導和推進下,中山七院僅用13天時間,就建成了深圳首個新冠肺炎臨時留觀病區,讓光明區的老百姓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何裕隆:科學防控,精準施策—13天建成深圳首個新冠臨時留觀病區

臨時留觀病區


變“不可能”為現實


這次疫情發端於武漢,一開始出現了幾例不明原因肺炎,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官方口徑是“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未發現醫護人員感染”。但作為一名經歷過 “非典”的醫生,何裕隆院長已經開始警覺,“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意味著很可能存在著人傳人現象。1月中旬,在省市開始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之前,他就著手佈置院內防控工作。從1月18日起,新增病例忽然暴增,武漢市外、國外也出現了“新冠”肺炎病例,疫情防控形勢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1月20日,深圳市衛健委公佈中山七院為全市“重點發熱門診”醫院之一,承接光明區及周邊市民的發熱門診和疑似病例留觀重任。何裕隆院長心中充滿著憂慮:中山七院是一家綜合性醫院,沒有設置獨立的發熱門診,醫院的空調通風系統和空間設計也不符合傳染病防控要求,一旦醫院收治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將會大大增加普通門急診患者和醫院整個醫護團隊交叉感染的風險。

“傳染病防控須遵循‘迅速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的原則。”因此,必須快速建立獨立的發熱門診,與普通門急診分開。“我們是深圳市‘移動醫院’建設單位,正好可以利用‘移動醫院’的帳篷、設備搭建發熱門診。”不到2天時間,臨時發熱門診就投入使用,雖然設備設施較為簡易,但卻保證了整個醫護團隊和其他病人的安全。投入使用1個月,發熱門診共接診1200多人。


何裕隆:科學防控,精準施策—13天建成深圳首個新冠臨時留觀病區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確診病例不斷增加。廣東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光明區擁有100多萬外來人口,卻只有不到50張病床的留觀病房,一旦返深潮到來,疫情防控將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何裕隆院長認識到,用移動醫院帳篷搭建的發熱門診是遠遠不能滿足疫情防控需求的。“我當時就在想,能否參照北京‘小湯山’模式,在醫院二期項目用地上建設留觀病區,必要時還可升級收治病人。”為此,他還徵求了不少專家的意見。

彼時,正值農曆臘月廿九,大部分施工隊伍已返鄉過年,施工材料也很緊缺。在這個時候施工,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不少人對當時“是否必要”建設留觀病房存有疑慮。但是,深圳的確診病例在不斷增加。何裕隆院長與光明區委區政府領導進行了長時間的溝通。“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最終光明區同意按照搶險救災工程標準規劃建設臨時留觀病房。

1月24日(除夕),施工隊進駐並開始平整土地,1月27日(初三)完成施工圖設計和土地硬化,到2月7日,首批留觀病房即投入使用,前後用時不到兩週時間。新華社、中新社、廣東電視臺、深圳衛視等媒體紛紛報道;市委書記王偉中、市長陳如桂,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校長羅俊以及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區長劉勝,深圳市衛健委主任羅樂宣等都先後來調研並給予了充分肯定。


何裕隆:科學防控,精準施策—13天建成深圳首個新冠臨時留觀病區

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市長陳如桂慰問一線人員


何裕隆院長用他的敏銳性,把別人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變為現實。而事實也證明,這個決策是非常科學、精準的。春節後,各地紛紛開始籌劃建設“小湯山醫院”,但很多都面臨著建築材料不足的問題。而光明區有了這100張臨時留觀病床,抗擊疫情變得信心十足。


疫情防控不能光有熱情,要靠科學和專業


疫情來了,面對危險,醫務人員義無反顧。中山七院的臨時發熱門診投入使用時正值除夕,不少員工尤其是黨員同志們紛紛放棄春節休假,主動請戰,請戰信息刷屏了醫院工作群。何裕隆院長在醫院的動員大會上提出,“大敵當前,我們要集中所有的資源、所有的力量,保護人民的安全。”他所在黨支部以及科室全體簽名提交了戰“疫”請願書。“我非常感動,也非常感激,面對疫情,我們的員工展現出了醫務工作者應有的使命擔當,更展現出了‘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的大醫情懷!”

作為有著37年黨齡的老黨員,何裕隆院長總是身先士卒。他要求大家“不能光有熱情,不能靠衝動,疫情防控靠的是科學和專業,一定要保證好營養,保證好休息。”他再三叮囑大家要做好自我防護,員工“零感染”是他對全院員工的承諾。


何裕隆:科學防控,精準施策—13天建成深圳首個新冠臨時留觀病區

何裕隆院長到臨時發熱門診指導


他尤其關心醫護人員的自身防護是否規範,“零感染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一件輕而易舉就能辦到的事。一定要嚴謹,一定要注重科學。”他要求對全院醫護人員進行防護培訓,每個人必須考核合格了才能上崗。在發熱門診,他要求經驗比較豐富的手術室護士現場對每一個工作人員進行防護指導。


手術該做還是要做,中大人要有這種擔當


抗擊疫情期間,很多醫院停了門診,停了手術。“開展手術的風險是比較高的!”何裕隆院長說,手術室是相對封閉的空間,一旦有陽性病人,就很容易造成整層手術中心的汙染,對醫護人員,對其他患者都是很大的威脅。“我們停掉了擇期手術,但是救命的急診手術我們繼續做,比如心梗、腦梗的支架置入,創傷等等。還有一些病人是限期手術,比如一些腫瘤的病人,是有手術指徵和手術期限的,如果不及時手術很可能進一步進展而影響預後。”作為一個胃腸外科著名專家,很多人慕名找他手術,“我們不能簡單地告訴病人說現在不做手術。”“把病人當親人”是他一直倡導的理念,為醫者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特殊時期,如何能在保證醫護人員安全的情況救治患者。一方面,他要求醫院防控專家組制定工作流程,規範擇期手術病人的接診流程,將端口前移,通過預檢分診,流行病學調查等甄別病人;另一方面通過臨床表現、檢驗指標和核酸檢測排除陽性病人,最大程度地減少感染風險。“不能一刀切,我們是中山大學的直屬附屬醫院,要有這種擔當,該做的手術還是要做的。”


何裕隆:科學防控,精準施策—13天建成深圳首個新冠臨時留觀病區

抗擊疫情期間,何裕隆院長開展四級手術


在抗擊疫情的一個多月裡,何裕隆院長几乎每天都在醫院,除夕夜也一直工作到深夜。說起自己的家,他心裡有點愧疚,尤其是對自己的兒子,“陪伴的時間太少了。”他和太太都是醫生,幾十年來忙忙碌碌,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如今,孩子在國外知名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回國工作了,“他沒有選擇當醫生,可能是希望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作為一名醫生,一名黨員,何裕隆院長早已把醫院當成了自己的家。


圖:劉暢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