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记江安县阳春镇卯埂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吴克

吴克是宜宾市纪委监委干部,2018年5月主动请缨下乡扶贫,担任江安县阳春镇卯埂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从此踏上“萦纡指尖,守于心间”的驻村帮扶路。

卯埂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支撑,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务工。

初到卯埂的吴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充分调研和谋划,领着村干部不舍昼夜地东奔西跑,争取项目、协调资金,希望撬动产业杠杆,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努力没有白费。卯埂村麦伊佳服装新厂兑现了22万工资,近400亩分季栽种花椒,带来了13万土地流转费和12万的务工收入……随着一项项产业项目的入驻,2019年卯埂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万元,这是2018年的3倍。

卯埂村村口有个小茶馆,以前不管白天还是晚上,茶馆里总是坐满了人,喝茶的、闲聊的、打牌的,其中不乏贫困户、低保户。现在,茶馆却再难发现他们的身影。

“我现在养鸡、管花椒都搞不赢,哪还有闲心去喝茶?”说这话的,是茶馆之前的常客、卯埂村贫困户陈修敏。

改变陈修敏命运的,是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而改变他思想的是吴克。

“‘保姆式’扶贫容易养懒汉”,针对陈修敏的情况,吴克决定首先扶起他的志气。每次召开产业发展的会议,吴克都会特意叫上陈修敏。

“吴书记没放弃我,我也不能自己放弃自己。”渐渐地,陈修敏心里激起了自力更生的斗志。8月,他把家附近的竹林围了起来,不久,圈舍里多了200只鸡苗。

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才能让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奔涌而出。深秋时节,吴克又接到陈修敏的电话。“吴书记,现在村上都在栽花椒,但我的钱都拿去养鸡了,你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看到陈修敏的转变,吴克打心底为他高兴,不久,为其申请到1万元的产业扶贫款。陈修敏利用这1万元,发展了近15亩花椒。

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吴克也没有忘记纪检监察工作这个老本行。“你是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关口’,正风反腐的‘最前哨’,责任重哦。”驻村不到2周,熟悉完村里情况的吴克就找到村纪检委员王文虎,交流“一线”监督履职情况。

“‘近距离监督’的天然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心里压力也不小,存在碍于人情不愿监督、职责不清不会监督的情况。”吴克认真分析老王遇到的瓶颈。第二天,他将村(社区)党支部纪检委员履行党内“一线”监督责任清单递到王文虎手中。

此后,搜集基层“微腐败”典型案例;规范记录、保存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来信来访登记台账;一对一谈心谈话怎样谈、谈什么;制定村“两委”班子履职和廉洁自律情况监督清单……吴克当上了王文虎的业务“辅导员”。

慢慢地,王文虎卸下了思想包袱,对于“干什么、怎么干”也越来越清晰。“在吴书记的帮助下,解决了我以往不会监督和不愿监督的问题,也更加坚定了我当好‘前沿哨兵’的决心。”王文虎的脸上写满了自信。

一年多以来,卯埂村新建集中养老廉租房5套,异地扶贫搬迁1户,危房改造6户,完成“一事一议”项目2个,实施贫困户入户项目23个。低保评定、“三务”公开、政策补助、惠农资金发放等工作,都活跃着基层纪检委员“贴身防守”的身影。

“村组干部说话语气都比以前好多了,扶贫资金怎么用的,‘四类’人员是哪些,每月补助是多少,我们在每个村民小组的纪检工作专栏都看得到。”说到吴克来之后村上的纪检工作,80岁的老党员任华兴连声称赞。

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记江安县阳春镇卯埂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吴克

江安县阳春镇卯埂村“扶贫车间”忙碌的工人。



(本文刊载于2020年第5期《中国纪检监察》,作者:邱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