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央企)為何大多數校招,社招卻很少見?

如今在疫情之下,對於很多人來說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其實已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很多企業都面臨著復工困難和延期復工的難題,這個時候也只有國企這樣的工作能增加自己的安全感了。很多人對於國企的印象是:福利薪酬待遇穩定,而且只要不犯什麼錯誤的話,基本上是能幹一輩子了的活。雖然工資並不是很高,但是相關的隱形福利比較多。

然而問題是:國企招聘少之又少,大部分還都是校招。於是乎大部分人會感慨為何社招這麼少?

關於這個問題回答,解釋如下:

1、關係戶論

某某國企hr:“”實話告訴你,這個口子萬萬不能開,一旦開口,鋪天蓋地的關係戶就來了。”

都是領導的親戚,你收不收?收了這個不收那個,你就是看不起那位領導,條件不達標,賣個面子可好?收進來還全是吃乾飯不幹活的大爺。國企改革幾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索性,誰的關係都不好使,統統校招。

世紀之初前十年的菸草允許社招,後果怎麼樣呢?

全tm關係戶,跟古代官蔭制一樣,領導多少級別,就能撈多少人進去。

你以為當年的菸草跟現在一樣,一個省只招幾十個?還大部分要tm研究生?

不,那時候的菸草不叫招人,叫塞人,一個省公司副總經理塞200多人進入,厲不厲害?

所以央企國企一旦社招,最開心就是領導們了,什麼七大姑八大姨全一股腦弄進去吃皇糧,管你業務水平咋樣。


國企(央企)為何大多數校招,社招卻很少見?

2、白紙論

國企屬於泛體制內,最大的優點是穩定,穩定的代價是薪酬增長速度低。工作前十年,同樣年齡段,市場化機構的薪酬水平一般高於同行業類似企業的體制內單位。

如果央企放開社招,就會有大量的精明人出現,他們在年輕時去民企,去市場化機構工作掙錢,到35歲,錢也掙差不多了,也拼不動了,被市場化機構“輸出到社會上”,找家央企國企養老。這些人本身經濟條件也好,年齡也大了,市場上大風大浪也見識過了,肯定比校招白紙一張的年輕人更難忽悠,要讓他們做牛做馬的加班拿那點工資,恐怕是沒戲的。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央企國企做了市場化狼性公司的接盤俠,接了一堆財務自由的、身體被幹廢的、銳氣被磨乾淨的、使喚不動的人進來,活兒誰幹?

反之,校招就好多了。工作十年以上的老人,能提拔的都提拔了,當個小領導帶著人幹活;提拔不了的也都佛系養老了,別指望他們幹基礎性的苦活累活。正好招點剛剛畢業的年輕人進來,他們沒那麼油,沒那麼老練,還有著往上走的慾望,正好可以把那些苦活累活接走。等他們看明白了當老黃牛是沒有希望的,三五年時間就過去了,走的走了,留下來的變成老油子,苦活累活就代際傳遞到了新的畢業生。

最後疫情期間,小編提醒大家:現在很多人是失業在家待業的狀態,有一份穩定的工資總比沒有的好,至少能幫自己安全度過一個月的困難時期,在這個非常時期,即使自己的月薪3000,也不要輕易辭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