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的大臣普遍能文武两用?

冰剑夜琴


文武分家的具体时期应该是隋唐,准确应该是唐高宗以后,之前的官,基本都是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只不过有的人擅长打仗,有的人擅长治国罢了。比如汉景帝朝的周亚夫,打仗有一手,当了宰相就悲剧了。因为那个时候当官的都是贵族,贵族的教育是不会偏门的,提别是习武。习武其实是一件很花钱的勾当,因为你练武营养必须跟得上,吃得好那是基本要求,还得请专门的老师,教习箭术等等,以战国时期来说给君主驾车的人都必须是贵族出身。一般老百姓人家能吃饱就不错了。后来从隋朝开始,皇帝试图压制门阀势力,但是结果就是隋朝灭了。唐朝皇帝接着干这件事,一直到了唐高宗(李治)和他老婆时期才初步做成了,因为他们抬高了寒门子弟,让这些人涌入朝堂,作为对付门阀的工具人。这些人基本是没有战争素养的,他们就是文官的最初形态。


小小年纪纯纯的心


因为东西两周的教育一直文武兼济,六艺不就是:礼、乐、射、御、书、数,那个时候不分文职武职,这起码是战国中后期的事情。其实以后也有这种现象,比如唐代在玄宗前不就是出将入相嘛。



古今那点事


春秋战国时期,王朝势微,诸侯争霸,群雄并起,诸子百家争鸣,无论道家,儒家,阴阳家,法家,都推崇阴阳有道,文武相济,文能安国,武能定国,在此历史大背景下,人才的抢夺和考究是非常激烈的,所以涌现出文武双全的人物,如果是大一统时代就没那么明显。术有专攻,各尽其责就更加重要。时代背景,主观因素,客观条件造就的吧!


西域关山侯


你好,时代背景不一样,战国时期要讲究君子六艺,六艺不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那时候不分文官武官.什么官都是贵族担任的,所以贵族们学的就是六艺,内容有文有武,只是各有精通罢了。而自东西两周的以来的教育一直文武兼济,武职,其实以后也有这种现象,比如唐代在玄宗前不就是出将入相嘛。

所以春秋战国时,文武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显,有很多人物上得了朝堂,下得了战场,秦汉时期这个传统也得以保留,汉朝初年甚至有无军功不得作丞相的潜规则。到了后来文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唐朝时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好歹也是跟着李世民上过战场的。可是到了宋朝,文臣武将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路线矛盾,武将势力在朝政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我认为是文武分治导致的,文官凭口才就能做上丞相,而武将战争厮杀数十年有的还拜不了将,武将地位低武人的地位越来越低,导致牛人都不习武,也不看重军功了,所以文武双全的人才自然越来越少了。


民间小俗事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各诸侯国生存发展的需求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数量最多时达到几百上千个,各国之间经常相互攻伐,战争是这个时期的特色。武将是各国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各国也基本上全民皆兵,习武基本是每个国民成长的并经之路,所以文臣基本都有武略基础。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人口本就不是很多,在加上战乱,各国对人才的需求量都非常大,且长期处于缺额状态,这个时候各国对大臣的使用不可能做到各司其职,因此大臣们身兼数职,文武并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民风导致

中华民族自从诞生的一天就一直面临着凶险恶劣的生存环境,如野兽毒虫、天灾水祸以及游牧民族侵扰等。所以在秦汉之前中国从上到下一直都十分尚武,文人墨客即使出仕也是为了建功立业,杀敌报国。各国能臣最能展现才略的最好方式就是领土扩张,带兵打仗自然必不可免,而武将们封侯拜将后也自然也会学习治理国家。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就是一个兼并统一的过程。各国都是把领土扩张作为国策,这个时代的能臣必是武能安邦,文能治国,达不到要求的一般也不会上位。


足下三尺


我回答的是赤壁大战和蜀吳联盟的问题

联吳抗魏,对于蜀汉来说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对于吳国来说也是如此。这一方针虽然因在争夺荆卅问题上双方失策並导致夷陵大战,但后来有所修复。



曹宗国


春秋战国时,文武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显,有很多人物上得了朝堂,下得了战场,秦汉时期这个传统也得以保留,汉朝初年甚至有无军功不得作丞相的潜规则,到了后来文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唐朝时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好歹也是跟着李世民上过战场的。可是到了宋朝,文臣武将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路线矛盾,武将势力在朝政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少。这里面原因有两点:

其一: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一个人,手中权力掌握的越多,对于皇权,就越是威胁。比如汉代的霍光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人物,文能安邦,武能定边(霍去病的弟弟)。

其二:和平时期的需要。各个朝代的和平时期,社会需要发展农商,那么就需要更专业的人才来做这件事情,政策上务必需要专业细分。军事上有专门的人才,政务上也有专业的人员处理。这样,社会的运行会更科学,发展会更好。

而春秋战国时代,也并不是没有划分的,比如商鞅,他就是用法律来让国家强大起来,约束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张仪苏秦,外交工作做的非常不错。孙武廉颇,一辈子打仗,并撰写军事书籍。

所以说,春秋时大臣文武两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严谨的。谢谢!!!


襄阳听我说


要讨论春秋大臣的才能,得先看看他们出自哪些阶层。这个结果就好说了。


名气大就能做官

有人会想,搁现在是不是明星都能当大官了?实则不然,在古代名气近似等于才能。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名气,但有名气的一定有才能。所以你该理解,为什么姜太公拿直钩钓鱼了吧。还有墨守成规的墨子、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

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有才能的人当官。春秋战国自然也不例外。那时候他们选拔官员主要靠的是名气,越广为人知越容易做官。而拥有名气的前提就是要有学识的士。那么这些学识主要来自哪里呢?


儒、墨、道、法四大家


在当时是百家争鸣。涌现了许多士,例如谋士、文士、勇士、剑士等等。但当时,影响最大、出人才最多的还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那么这几家都有什么特点呢?

儒家讲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简直是全能,所以儒家的人能文能武没问题,实际上孔子不仅是博学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武术高手。

墨家,有很多专业人才如诸多能工巧匠并且他们都会一些武艺,出了许多的侠客。而墨家的首领叫做“巨子”更是武艺高强,所以后来的江湖和帮派都是受墨家所影响的。

道家,主要产出谋士和治国人才。

法家:多出变法家,如商鞅、吴起、李悝等


春秋战国的大臣

在春秋战国时,大多数人才出自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能当上大臣的都不能是仅仅懂得治国或兵法的士了,都是精通多种知识的人才,所以你看好多文官是佩剑,一般的平民是打不过他们的。皇帝制定国策也要征求武官的意见。

尤其是当世的大才必定要求是文武双全的,能治国还要懂得兵法,所以吴起、白起、王翦、信陵君、苏秦、张仪等都是精通文韬武略的。

当然这里的武主要还是指兵法与战策,不是指武艺。毕竟兵法好不一定武艺高强。


口嗨历史


谁能想象出白起治国时的样子,谁能想象出李斯带兵打仗时的风采?

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全是文武兼用,那些文武兼用的人,大多数出自山东六国。

从周朝伊始,就是采取了分封的方式。由此产生的诸侯和士大夫,在管理自己的封地的时候,由于封地都不是很大,所以都是军事和治国一起抓。

说白了就像自己摆地摊一样,进货卖货都是一人就干了。等到生意逐渐做大,于是再有人管理下财务,把进货和卖货分一下工。如果有时忙不过来,也可以叫财务再去帮帮忙。这时候也不需要把职务分得那么细致!

最初分封的那些国家,土地和人口都不是很多。所以很多士大夫就是什么也得管,没有什么文武之分。需要管理种地就去管管种地,需要打仗就领兵去打仗。

由于领地是由自己的儿子世袭,所以他们继任之后也需要什么都会。为了让自己的子孙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由此就诞生出了贵族的精英教育。

贵族的精英教育主要就是“六艺”。

为了显示出他们贵族的身份,当然就需要在朋友圈显摆一下。在朋友圈显摆,当然不是把马车开到王宫里去,当然还是要展示一下他们的礼仪。所以他们首先就要学习“礼”。

为了祭祀自己的祖先,就需要按照等级搞点相应的乐舞。顺便自己也学点儿,偶尔嚎两嗓子也可以解解闷。所以他们就要继续学习“乐”。

真到了领兵去打仗的时候,总不能空着手上前硬掐吧,怎么也得配上把狙吧。所以他们还要学习下“射”。

怎么说好歹也是贵族的身份,出门、打仗怎么也得配辆车。宋国的主帅华元在和郑国打仗时,司机直接就把战车开进了敌营。这可比把车开进了王宫里危险得多了!有鉴于此,所以他们更需要学习一下“御”。

学习这么多的东西,光凭脑子记恐怕也不行,怎么学的时候也得记个课堂笔记吧。需要管的事儿太多,怎么也得有个工作记录吧。所以他们还要继续学习“书”。

打仗赢了要论功行赏吧,要收的租子都交了多少啦,这一切是不是都要算一下?自己分封出去的地还剩下多少啦,是不是需要去丈量一下?所以他们还要再学习“数”。

等到他们这一套都学完了,他们说自己不是文武全才,你信吗?

秦国的情况则与他们不同。从商鞅变法之后,权力就集中到了秦王手中。君主手下的大臣们,最好权力越分散越好。尤其是军事和治国的权力不能集中到一个人的手里。

白起是从军队底层做起的,那些治国方面的事物有其他文臣来做,所以白起只能乖乖地去领兵打仗。当他拒绝领兵出征的时候,也就他到了终点的时候。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竞争激烈,而一个优秀的人才搭配上一个不算昏庸的国君往往可以使一国的国力迅速提升。所以君主对优秀人才的定义为文武双全,而当时的士人为了真正站在庙堂中心,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提高了。典型的例子,有秦之商鞅,他不仅变法强秦奠定统一基石,还亲自指挥军队收复河西。又如魏之庞涓,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出将入相,但是惠王自始至终没有给他权兼将相。然而他的这种追求,的确反应了当时士人的普遍目标,侧面反映了君主的选材标准。再如齐国的田忌,典型的通武不懂文,所以齐王对他的倚重远不如秦孝公对商鞅的倚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