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壞習慣,源於孩子8歲前的“缺失”,父母可不要忽視了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很多壞習慣,源於孩子8歲前的“缺失”,父母可不要忽視了


前兩天去親戚家給他家小孩子樂樂過7歲生日,樂樂從小就是一個搗蛋鬼,但畢竟是小孩子,家長也一直沒太在意,但是當晚的“小壽星”的表現,真的有些差強人意。

當晚樂樂的父母讓他挨著和長輩們打招呼,結果他喊了句“我才不要”就跑開了,畢竟是小孩子,我們也沒有太在意,但是隨著時間一長,樂樂可真是原形畢露了,欺負小孩子、捉弄長輩、大聲喧譁、亂扔東西,還因為菜的口味不符合他,把菜弄的到處都是。一晚上樂樂的父母不知道賠了多少笑臉和不是,本來很高興的一次生日會,硬是弄成了“道歉會”。


很多壞習慣,源於孩子8歲前的“缺失”,父母可不要忽視了


現在的家長工作都比較忙,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和好性格,這也就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穿衣,吃飯,洗臉,刷牙這些基本的日常都需要家長代勞,更別說可以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

再加上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以孩子的年齡作為藉口,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包庇寵溺,比如出去就餐時,不按要求排隊;公共場合,大喊大叫;出門遊玩,亂扔垃圾等。

這種無視規則的習慣一旦養成,再想要糾正過來,難上加難。正所謂三歲看老,在孩子小的時候所形成的性格,其實長大之後很難改變。


很多壞習慣,源於孩子8歲前的“缺失”,父母可不要忽視了


“媽寶男”、“扶弟魔”這些詞我們都不陌生。

也許生活中看到這樣的人,我們還會嗤之以鼻。但其實,每一個“媽寶男”都是因為從小就沒有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造成的。孩子還小時,父母總是忍不住幫助孩子,幫他整理書包、整理房間,幫他解決爛攤子,幫他料理好生活的一切事宜。你以為幫孩子是在照顧孩子、愛孩子,其實,這反而是在剝奪他自己去嘗試的權利。


很多壞習慣,源於孩子8歲前的“缺失”,父母可不要忽視了


同事家的孩子,年年都是“三好學生”,考試幾乎都是滿分。有人說這孩子是神童,但其實孩子的智力水平和普通人沒什麼差別。有差別的不是智力,而是自律。朋友說,每天放學回家,孩子總會先完成作業,才會看會電視,做些小手工。

吃過晚飯後,還會自己做些其他額外的作業,都是孩子自己給自己安排好的。每天9點準時上床睡覺,睡前還會自己看會書。 每個孩子的玩心都很重,但總有孩子學會了約束自己。知道什麼時候該玩,什麼時候該學,孩子才會利用好每一分鐘。


很多壞習慣,源於孩子8歲前的“缺失”,父母可不要忽視了


教育最大的成功,不是需要孩子將來要有多大的成就。

而是他能過好自己的生活,有經濟獨立的能力,也有享受生活的樂趣,還能反過來儘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回報父母。這一切,都離不開好習慣的養成。

一個孩子好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是2至8歲,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到十二三歲再去糾正他的不良習慣,你就需要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的精力。

孩子壞習慣多,很大一部分就在於8歲前,“缺失”了這份成長計劃

很多壞習慣,源於孩子8歲前的“缺失”,父母可不要忽視了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這些大家都知道,可真正培養起孩子哪有那麼簡單?孩子就是不聽你的,到最後還是難免打一頓。其實我們可以藉助一個“好習慣自律表來培養孩子的習慣”,每週給孩子制定一些好習慣目標,通過獎勵的方式刺激孩子,很容易就能培養出孩子的好習慣

很多壞習慣,源於孩子8歲前的“缺失”,父母可不要忽視了

把每一天,每一時刻要完成的目標寫下來,具體到每一天,拆解目標,是為了降低難度,把控節奏,這樣目標能完成的更快,更好。

清單可以有:按時寫作業,按時起床,按時睡覺,不浪費,不說髒話,每天閱讀等等。

很多壞習慣,源於孩子8歲前的“缺失”,父母可不要忽視了

給目標加個期限,給孩子一點緊迫感,更是為了更好的鍛鍊孩子。如果沒有期限的目標,就等於沒有目標。在開始實現目標時,根據情況梳理孩子的目標,看看哪個指標需要調整。

然後既然給孩子寫了目標,就要每天敦促他,而不是說等他準備好了再實行,因為準備的越久孩子越沒信心。

很多壞習慣,源於孩子8歲前的“缺失”,父母可不要忽視了

孩子設定目標是為了得到獎勵,沒有獎勵他難以知道自己有沒有成功,所以在孩子達到一階段的成功後,給予獎勵。如此反覆,孩子對於自己的安排就比較清晰了,之後家長再慢慢放手,讓他自己管理自己,堅持一段時間後,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不會差。

很多壞習慣,源於孩子8歲前的“缺失”,父母可不要忽視了

這本臺歷式的兒童成長自律表,才19塊錢,關鍵是一次可以用半年,也就是說,一天只要1毛錢,就能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