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帮老人给“啃老族”断奶

感谢合作律师团队,北京勇者律师事务所对本文的支持!本文中的法律意见来自茹媛媛律师。

人们更习惯地将一切接受父母援助的情况,称之为“啃老”。比如说,结婚了让父母帮忙付房子的首付、之后又让帮忙供月供;有孩子了让父母带孩子;自己家不开火,天天去父母家蹭饭吃等等。现在啃老族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根据不同群体划分,“啃老族”可以分为无劳动能力群体、失业、待业人员群体和低收入就业人员群体。

“啃老”事关法理人情,事关家庭伦理,更关系到父母的权利保障,然而囿于国人传统思维以及“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古训,很多父母对子女不能“断奶”的任性采取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方式,因此小编总结了相关的法律点,希望能帮助一些老人终结子女任性啃老的情况,也希望老人们学会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法律帮老人给“啃老族”断奶

之所以第一个就谈到子女婚姻资助问题,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在结婚之初,需要父母的资助,甚至是父母倾尽所有的帮助。建议老年人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要慎之又慎。虽然从传统的角度上考虑,父母往往将子女的人生背负在自己的身上,但是现实中,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个人生活问题,不能为了子女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不顾了。

曾经来我们节目中求助的余女士,儿子与儿媳结婚时,因为小两口没有积蓄,面对儿媳申请下来的一套总价160万的自住商品房,余女士慷慨解囊,除了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外还向弟弟借款,总算帮儿子儿媳凑够了首付款。

如今,小两口感情不和,起诉离婚,余女士的钱能否被认定为借款,还是一个未知数。像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算少数,正是父母倾尽所有将财产全部资助了儿子,但和儿子与儿媳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却发生了种种矛盾,最终日积月累的绝望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所以说,老年人在资助子女时,必须量力而行,另外还要防范财产外流。

法律帮老人给“啃老族”断奶

律师提醒您,在资助子女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01、避免现金资助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喜欢直接给孩子现金,毕竟银行转账的时候,如果涉及非同一银行,可能会存在转账费用,有的即便是在同一银行,但是涉及异地取现或者跨行取现时,都无法避免手续费。为了避免这些费用的损失,老年人会选择取出现金直接交付给子女。

法律帮老人给“啃老族”断奶

这样做给以后造成了一个比较麻烦的结果,就是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自己交付了这部分资金是属于谁的。

请您记住,您的子女已经成年,甚至已经结婚,在这种情况下,您赠与子女的这部分财产,相信您不愿意在子女婚姻发生变故的时候,成为他人的财产。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在赠与或者借给子女钱的时候,请一定转账,这样才能让您的财产更有保障。

02、打借条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亲兄弟,明算账”,子女也一样。在借给子女钱的时候,如果有明确的借条,就足以证明这些钱是老两口借给小两口的,至于要不要归还,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该有的证据一定要有。

法律帮老人给“啃老族”断奶

根据一些法院判决的观点认为,父母对子女的金钱帮助不能视为理所当然,在没有证据证明父母是赠与的情况下,要视为借款,因此,即使没有借条,也有可能被认定为借款。

03、保留支付凭证

在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当中,借条证明的是借贷合意,也就是你们双方之间债务人要借钱,债权人也同意借了。

支付凭证,证明的是,你们之间不仅有借贷合意,还有借贷事实发生,也就是,债权人同意借钱,并且真的把钱给了债务人。

在民事诉讼中,一般情况下,要有这两方面的证据,才好证明借贷关系的成立。

法律帮老人给“啃老族”断奶

支付凭证并不仅仅是银行的转账凭证,还可以是收条等,但是收条毕竟是手写的,容易造假,更容易出现一些争端。银行的凭证一方面证明力强,另一方面保存时间也长,一般都要保存15年,因此比自己保存安全多了。当然自己也要记清楚当初的汇款网点,否则,一旦需要查询的时候,不好查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那些金额较小的赠与之外,在给子女较高数额的金钱时,最好通过银行转账。

04、明确性质

父母对子女的资助,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要明确性质,因为我们的传统思维当中,父母是愿意倾尽所有资助子女的。然而,资助子女并不是父母的义务,更不是父母应该如此,我们必须摒弃这种思维,让孩子们明白,这些钱到底是赠与,还是借贷。

老年人必须与孩子的生活建立界限感,从感情到经济,都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已经成年,需要独立承担自己的生活和责任。

小额的赠与,无可厚非,本就是一家人,不可能计算的太过清楚。但是,大额的金钱帮助,尽量以借款的方式。这并不是要离间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而是,建立一种危机感,一种责任感,一种界限感。

05、子女夫妻共签

如果子女已经结婚,建议要求夫妻二人共同签字。

小编知道,说出这条的时候,很多老年人都觉得不好接受,自己的孩子让打借条,已经很难了,还要求孩子和配偶一起打借条,这不是让家庭关系变得冰冷没有人情味么?

法律规定毕竟是越来越规范。2018年的时候,最高院出台的《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对夫妻共同债务有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也就是说,夫妻共同债务,要么是双方共签的;要么是一方签字,另一方追认了。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说一些小金额的用于“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的债务,就没必要必须双方共同签字,法院可以认定。对于这个“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原因在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也不一样。可能我家一个月花2000元,就觉得超额支出了,但是你们家一个月20000元都觉得是零花钱,所以,没法强制制定统一标准,而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综合判断。

如果真的出现借款,另一方没有签字的情况,甚至对债务不知情,是不是就可以规避其法律责任了呢?并不是的,因为有些债务,虽然未签字配偶方,可能真的不知情,但是该笔钱,确实用于了夫妻共同生活,或者共同消费了,或者购买了夫妻共同财产,也是需要承担还款责任的。

06、为子女抚养下一代

为子女抚养下一代,其实也算是对子女的另一种资助,只是资助的方式更为隐蔽,更为家庭化。

老年人升级为爷爷奶奶后,享受着孙子女绕膝嬉闹的热闹与幸福。此时我们也必须明确一点,抚养孙子女并不是老人的义务。身体条件和经济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子女抚养下一代,但是如果自己确实力不从心,还是要和子女沟通清楚的。

法律帮老人给“啃老族”断奶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王婆婆孙子一岁断奶之后,儿子和儿媳就外出打工了,将孙子交给王婆婆抚养,7年时间,一直是王婆婆照顾孩子支付各项费用,刚开始的时候,也还能坚持,但是后来老伴得了癌症,王婆婆不仅要照顾老伴还要带孙子,实在有些忙不过来,而经济条件也逐渐捉襟见肘。

在跟儿子儿媳要钱时,对方都说让她自己想办法,王婆婆甚至需要借外债才能维持一家的基本生活,后来,外债甚至达到了14万之多。这个时候,儿子和儿媳忽然要离婚了,此时王婆婆愤怒了,抚养孙子本是儿子和儿媳的义务,可是一直以来都是她来承担,本是为了减轻子女负担,但是此刻儿媳不仅不管自己生育的子女,还要离婚,王婆婆一怒之下起诉至法院,要求儿子和儿媳支付带孙费。

法院经过审理之后,确认王婆婆在子女健在的情况下,没有抚养孙子女的义务,而且现在年纪较大,没有收入来源,垫付的费用应当返还,最终判决儿子儿媳共同支付抚养费,和医疗费以及教育费用等共计6.8万元。

当然了,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王婆婆要求的“带孙费”也就是带孙子的辛苦费并未获得法院的支持,因为,法院认为这是王婆婆自愿的行为,不是雇佣关系,不应当支持。

法律帮老人给“啃老族”断奶

说到这里,律师提出几点建议:

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法条上明确规定了,“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也就是说,养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义务,而非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义务;同时法条还规定了“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也就是说老年人不仅没有抚养孙子女的义务,甚至还可以要求子女履行赡养自己的义务。当然了,我们很多家庭当中,不是闹到不可开交,父母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为难或者难堪。但是如果真的没有了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是可以起诉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的。

当然了赡养费是所有子女的义务,不是某一个子女的义务,更不仅仅是儿子或者女儿的义务。因此在起诉赡养案件的时候,是需要所有的子女都起诉的。

另外一点,则是对于父母来说,避免越界。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需要一定界限感,尤其是子女成年结婚以后,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就需要自己判断、决定一些事情了,但是我们的很多老年人,总觉得自己比他们有经验,遇到事情,喜欢插嘴或者插手,这就造成界限不明,反而容易引发家庭纷争。

我们有些老年人出钱出力,辛辛苦苦带孙子带孙女,却因为抚养孩子的方式或者教育理念的不同和子女发生了矛盾,这就得不偿失了。我们可以建议,作为老人,不要干涉子女过多。

最后,我们依然要说到证据。家人之间肯定不能如同外人之间计算的那么清楚,但是有时候拥有一定的证据意识,可以让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束手无策。

例如在帮子女带孩子的时候,包括但不限于给孙子女、外孙子女购买奶粉的发票,给孙子女、外孙子女购买尿不湿的发票,给孙子女、外孙子女看病的医疗费票据,给孙子女、外孙子女上早教班的学费,给孙子女、外孙子女购买绘本的发票,给孙子女、外孙子女上学交的学费,给孙子女、外孙子女上辅导班支付的学费等等,这些都足以证明当初您的支出。这样一旦发生纠纷,在法庭上,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有证据可以支撑。当然了除了这些之外,肯定还有一些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却可以肯定存在的相应的生活费,这些一般情况下法院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确定一定的抚养费用。

拥有了法律知识,可以依法禁止“啃老”后,父母更具权利意识,敢于对那些任性啃老的子女拿出法律武器;另一方面,子女也必须清楚,作为成年子女更应该有所担当,自立自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