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加繆

在打著盹兒的初春午後,春寒依舊料峭,街道上溼漉漉的,似乎這場雨仍舊不肯停歇。

在這樣飄忽的朦朧之中,或是愁思縈繞,或是追憶往昔,或是要釋懷原諒。但無論何樣的情思,最適合不過看這樣一部電影,它叫做《海邊的曼徹斯特》,它會告訴我們人生的苦難背後的所有真相。

聽到曼徹斯特,許多人想到的都是“曼聯”,然而片名中的“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是一個完整的小鎮名稱,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邊小鎮,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著這座小鎮發生。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海邊的曼徹斯特》美版海報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由肯尼斯·羅納根自編自導,卡西·阿弗萊克主演的劇情文藝長片。主要講述了在波士頓做修理工的Lee,在一天接到哥哥去世的消息,然後回到家鄉小鎮替哥哥料理後事並照顧哥哥的兒子,在面對多年前的痛苦往事如何自處的故事。影片上映後就被多項電影提名,並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和最佳男主角獎等多項大獎。

導演採用了雙線敘事的手法和大量的閃回,將整部電影拍的隱忍又過於剋制。全片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只有平靜的講述,所有的一切都猶如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個小鎮。

灰藍的配色、陰冷的海面、釋懷不出的陽光、平淡的真實,就連主演卡西.阿弗萊克都曾說:“感覺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這部電影我一口氣看了兩遍,滿腦子都是主人公Lee的憂鬱漠然的眼神,以及清冷的海岸線,高空飛翔的海鷗……

然而在這份致鬱之下我又看到:面對曾經的悲痛記憶,Lee是如何用麻木的生活拒絕新生,如何燃起希望後被打回現實,又是如何慢慢選擇了屬於自己的和解方式。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面對痛苦的過去,他遠走他鄉,麻木的生活是對自我的懲罰

普林提斯·馬爾福德:“每一種遺憾,每一種悲傷的思想,都擄走了我們過量的生命力。它們是一種消極的力量,會加劇我們的痛楚,讓我們的思想帶有一層悲切的色彩,並且,你使用這種力量的時間越長久,這種色彩就變得愈加昏暗”。

在最開始的時候,我以為Lee只是個普通的維修工,日復一日的鏟著雪,在波斯頓做著冗雜的工作。他敏感易怒,對周圍的人和事物都漠不關心,他不乏女人們的愛慕,卻都不為所動,只是機械的又麻木的生存。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終於,平淡的生活被一通電話打斷,他的哥哥因心臟病去世。Lee請假來到了醫院,與朋友George的傷心哭泣不同,Lee從始至終都很淡定。

他淡定地詢問,淡定地安排,在去往太平間的時候也是淡定的與醫生聊天。但是淡定的表象之下,是一雙不知道該放向哪裡的雙手。

導演肯尼斯·羅納根很會拍,正片不夠,回憶來湊,一點點剝絲抽繭般告訴我們故事的真相。隨著律師告知Lee成為哥哥兒子的撫養人時,Lee的性格也開始通過記憶的閃回一點點被人們所理解。也讓我們知道,Lee是如何從一個開朗樂觀、社交廣泛的人變成如此鬱鬱寡歡,對周遭失去感覺的行屍走肉。

原來,他曾經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有三個孩子、有恩愛的妻子、有親愛的兄弟、有可愛的侄子、有他熱愛的大海……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他經常隨著哥哥Joe帶著侄子Patrick一起出海、一起釣魚,經常帶著“狐朋狗友”來家中尋歡作樂、放肆大笑,他似乎更像是一個被周圍的一切寵壞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在家中的聚會被妻子強制叫停後,他因為家中無酒便打算出門買酒。由於擔心家裡冷,便把樓下的火爐生了起來,走之前多加了兩塊乾柴,希望妻兒可以更溫暖。沒想到買啤酒回來四十分鐘的時間,家就被燒成了廢墟。

妻子因為暈倒在樓下被消防員先救出來,然而隨著火爐的爆炸,睡在樓上的三個孩子都失去了生命。

在警察局被詢問的時候,得知是因為Lee忘記蓋上防火板,警員對他說這是人人都會犯的錯誤,讓他可以回去了。Lee驚訝於自己沒有受到懲罰,於是在走出審訊室的瞬間,搶奪了一把手槍準備自盡,最終被攔截下來。

慌亂之中,Lee的口中滿是絕望的“please……”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沒有意料之中的懲罰,從此Lee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自我懲罰中不能自拔。

他只能麻木不仁的活著,斬斷自己對世界的興趣,靠尋釁滋事來獲得痛感。

西西弗斯綁架了死神,讓世間沒有了死亡。諸神為了懲罰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由於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頂就又滾下山去,前功盡棄,於是他就不斷重複、永無止境地做這件事。諸神認為再也沒有比進行這種無效無望的勞動更為嚴厲的懲罰,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這樣一件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

Lee就是現實中的西西弗斯,他封閉了自己,受著內心的煎熬,是比任何肉體都殘忍的酷刑。面對傷痛,他選擇用日復一日的麻木來懲罰自己,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麻痺自己。

他不接受任何人的救贖,餘生只為了贖罪。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面對同樣傷痛的過往,前妻Randi 的和解方式是重新開始,而Lee選擇繼續封閉

有一個傷心的地方叫:海邊的曼徹斯特;有一個心碎的父親叫Lee,他有一個無法原諒自己的靈魂。

除了Lee之外,前妻Randi 也是那場災難的另一個受害者,她受到的傷害並不比Lee少。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Lee和妻子在婚姻中很恩愛,他像是一個不成熟的大男孩,妻子一直包容著他、愛著他。

然而一夜之間,Randi卻失去了三個孩子,丈夫成了自己最憎恨的人。影片沒有過多地對於事件後的夫妻關係進行著墨,而是進行了留白的處理,給人們想象的空間。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Lee再次回到小鎮後與前妻的交集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一天的夜裡,Randi主動給Lee打電話。

兩人已經幾年沒有聯繫,Randi 說希望能來參加哥哥的葬禮,Lee熱情的答應。但緊接著他又聽到一個讓他五味雜陳的消息,Randi再婚並懷孕了,當時的Lee手足無措,趁亂掛斷了電話。

第二次是葬禮之上,Randi 帶著現任丈夫前來參加葬禮。

Lee看著曾經的愛人,一切如同夢境一般。但是此時的愛人身邊已經有了他人,肚腹中也有了新的生命,兩人沒有太多交談,只是尷尬的相互擁抱很快結束。

第三次是小鎮上,轉角處二人的偶遇。

Randi 推著新出生的孩子與Lee客氣又梳理地寒暄,上次在葬禮上兩人並沒有機會好好溝通,前妻簡單的交談後,便哭著對著Lee說著告白的話語,泣不成聲,儘管被Lee多次的打斷,但是她還是對著Lee表達了自己的歉意。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我對你說了很多過分的話……我的心碎了,永遠都不會好了我知道你的心也碎了,但我不用帶著我說的那些話……對不起,我愛你。”

“你不明白嗎,我什麼都不在乎了。”

因為妻子的突然告白,Lee再次回憶起過去陷入痛苦。即使是當初深愛的妻子回頭對他說“我愛你”,他也只是麻木的回應:我只是什麼都不在乎了。

可以看出,每一次妻子的出現都是推動著Lee的痛苦情緒的,而且處在遞進之中,每次都是彷彿在提醒著Lee那段傷痛的過往,直到最後Lee因為即將崩潰而去酒吧發洩。

弗洛伊德提出強迫性重複,他在與個案工作中發現人們總是用各種方式讓自己重新遭受痛苦。當人們經歷一件痛苦的事件之後,會在以後不自覺地反複製造同樣的機會,以便體驗同樣的情感。

前妻Randi 儘量放下痛苦,重組家庭,再次生兒育女,也選擇原諒Lee的無心之失。而Lee卻陷入了心理上的強迫性重複,選擇繼續緊緊抱著痛苦不放,並在潛意識裡反覆重播。

其中的夢境就是最好的證明,Lee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迷迷糊糊間睡了過去,夢裡已經離開的女兒們坐在Lee的身邊,問自己的爸爸:

“難道你沒發現,我們燒起來了嗎?”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醒來後,Lee發現,廚房裡的鍋子燒焦,他又再一次差點釀成悲劇,驚恐之餘他筋疲力盡,過去的罪惡感一直縈繞腦海,失去的孩子彷彿永遠和他生活在一起。

他把自己餘生的時間都花在面對負罪感,他沒有機會真正開始覺醒,很難走出痛苦的重複循環。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面對同樣埋葬親人的傷心地,侄子Patrick的和解方式是新生,Lee在短暫嘗試後仍舊放棄和解

劉亮程:"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哥哥去世後,在遺囑中把Patrick託付給了Lee,併為他們安排好了一切,只是從未跟他商量。目的就是想讓Lee可以走出這段陰影,讓Lee得到救贖。但是Lee卻拒絕了,他仍舊在逃避一切。

他找到侄子Patrick,告訴他父親去世的消息並帶著他返回醫院。與自己的淡定不同,Patrick似乎顯得更加的冷漠,他進到太平間後,匆匆看了一看就轉身離開。隨後就把朋友和女友叫到家中聊天,並讓女友在家中過夜。

然而一切平靜的表象之下,是同樣一顆脆弱的心。在一次Patrick打開冰箱時,掉下來的凍肉衝破了Patrick的防線,他想起了在冷庫裡冰凍著的父親,於是掩面哭泣,痛苦不已。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有時關不上冰箱的門,腳趾撞到了桌腿,臨出門找不到想要的東西,突然忍不住掉淚,你覺得小題大做,只有我自己知道為什麼。”

Patrick雖然和Lee一樣痛苦,但是心裡一直嚮往新的生活。同樣出生於海邊的曼徹斯特,Lee因為過去太沉重,所以總想著逃離,而Patrick知道生活還是要繼續

所以,當叔叔Lee決定帶著他回波士頓的時候,他斷然拒絕。他不願意離開,這裡有他想要的一切,他的球隊、樂隊、女友、學校。

與Lee不同,這裡是親人的埋骨之地,但是卻不是傷心之處,他擁有許多可以讓他繼續生活下去的理由。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面對固執的Patrick,Lee曾經也被說服,嘗試為了Patrick改變,嘗試與現實和解,嘗試承擔起責任。

他暫時搬進了哥哥的房子,他賣掉了哥哥收藏的槍給Patrick換了心心念唸的發動機,給Patrick和女友製造二人世界,看著Patrick與女友開船時的手忙腳亂第一次露出久違的燦爛笑容。

有些傷痛深入骨髓,不是簡單一句“一切都會好起來”就可以解決,在前妻喚醒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罪惡感後,Lee再次陷入痛苦,最終還是決定離開,並對Patrick坦然說出:

I can't beat it。(我走不出來。)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電影的最後,沒有我們想象的——Lee通過照顧Patrick走出陰影開始新的人生。就和電影全程的冷色調一樣,Lee把Patrick託付給了George夫婦,自己仍舊回到了波士頓做著枯燥的修理工。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看似喪氣的結局,其實是在傳遞生活的真相,Lee在用自己的方式與過去慢慢和解

《海邊的曼徹斯特》導演肯尼斯·羅納根在採訪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如何在巨大的悲傷中生存下來,一直是一個謎題……失去愛的人無疑是痛苦的,但也正是愛,讓你度過這樣的痛苦。”

許多人說這部電影是一部反雞湯電影,而且全程喪氣十足,讓人無法喘息,在奧斯卡典禮上有人開玩笑說:“要是你在亞馬遜商店裡搜索《海邊的曼徹斯特》,上面會寫著購買本片的顧客同時也會購買抑鬱藥。”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然而,導演以平靜的敘事和近乎白描的手法,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普通人經歷人生悲痛後的緩慢改變。它看似喪,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Lee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在一點點改變。

比如,Lee搬家時將孩子們的照片小心翼翼的包好再放在自己的床頭;和Patrick一起出海時展現了久違的笑容;對Patrick說要找一間間兩居室,這樣放假的時候Patrick就能來看他……

這是Lee的人生,這更是我們真實的人生,它不像《島上書店》的A.J,親人骨肉離去之後同樣自我封閉,但卻被一個棄嬰救贖,從而打開心扉迎來大團圓結局。

人生更多的是:有的痛苦會裹挾一個人一輩子。

面對人生之苦,我們不可能被馬上救贖,也不可能因為一件簡單的事情快速的走出陰影。但所有的事情都在慢慢改變,導演最後的留白就是在給Lee時間,告訴我們他在嘗試著和解。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與過去相處的方式。就如同Patrick扔給Lee的那個棒球,Lee沒有接過棒球而是回頭說了一句:

隨它吧。

誰說一定要治癒,誰說一定要和解,讓時間說話,隨它去吧。

零星的改變,也是改變,最起碼,他在努力。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人生之苦,他選擇屬於自己的和解之路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