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海邊的曼徹斯特》,反思平凡生活中的愛與無奈

01

光看片名和海報,很多人以為這是部浪漫的愛情片,恰恰相反,這部基調憂傷的電影,能讓你發現生活的痛苦與無奈,卻也在掙扎中傳遞愛。

重溫《海邊的曼徹斯特》,反思平凡生活中的愛與無奈

這部電影曾讓比爾蓋茨流下淚水,當高曉松問他,最近一次哭是什麼時候,比爾蓋茨直言:"我是一個經常哭的人,最近一次哭,是在看了《海邊的曼徹斯特》後。"

影片的故事再簡單不過,李錢德勒是名波士頓的管道工,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突然聽到哥哥喬因為突發心臟病去世的消息,他匆忙趕回家鄉曼徹斯特,看到熟悉的環境,回憶也跟著翻湧。

重溫《海邊的曼徹斯特》,反思平凡生活中的愛與無奈

多年前,他擁有一個愛他的兄弟和侄子,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因為少不更事,又染上酗酒的毛病,無意的操作導致家中失火,三個孩子喪命火海,最後妻子也崩潰離開。

重溫《海邊的曼徹斯特》,反思平凡生活中的愛與無奈

這次回來,得知哥哥把兒子的撫養權交給了他,李錢德勒犯了難。他並不想留在曼徹斯特,尤其看到前妻已經找到了新的歸宿,只剩他留在痛苦的回憶裡。可侄子的樂隊、女友和朋友都在這裡,他並不想和叔叔去波士頓。

最後的結局也談不上美好,李錢德勒無法從自責中走出,最終把侄子的撫養權交給朋友,準備返回波士頓繼續日復一日的生活。

這個簡單的故事,卻直擊內心,拿到金球獎、金像獎的諸多獎項。我想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留白,一個是戳心。

簡單的故事蔓延了兩個多小時,其中有大量長鏡頭的留白,這是一部佳作的標誌,留白給觀眾更多的思考時間。

而戳心的點在於,它太過真實,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主角的遭遇,但對生活中愛與無奈的感悟卻是一致的。

02不是所有的傷痛都寫在臉上

對於哥哥喬的離世,李錢德勒並沒有崩潰大哭,我想經歷了喪子之痛的李早已麻木,但他的悲傷是顯而易見的。跟喬有關的回憶總是不停翻湧,他靜靜地注視哥哥的遺體,然後有條不紊得為他安排後事。

侄子帕特里克更加"不正常",他不願多看父親的遺體一眼。當天晚上,還有附和著朋友對"黑客帝國"的討論,一心想著留女朋友在家過夜,沒幾天就重新回到樂隊排練,看似父親的離開一點都沒影響帕特里克的生活。

但他卻為了父親的遺體是否要在醫院凍著,和叔叔產生激烈的討論。有一天,當冰箱的凍雞肉掉出來時,帕特里克終於控制不住情緒,哭到無法自抑,只因為凍雞肉讓他想起還凍在冷凍櫃裡的父親。

我們生活中總能看到那些失去至親的人,他們很少情緒失控嚎啕大哭,而是按部就班地為親人處理後事,卻在平靜生活中的某一個瞬間,不知道被哪個物品或場景觸動了情緒,眼淚終於如洪水般決堤。

物理學家費曼的妻子因病逝世時,他一滴眼淚都沒掉,直到一個月後,在一家商店裡看到一件漂亮的裙子,他突然想到,"艾蓮一定會喜歡",於是失聲痛哭,不能自已。

傷心和平靜是兩碼事,很多痛是無聲的。有的人容易觸景生情,而有的人善於用生活的忙碌掩埋傷痛,不澆水,傷痛就不會發芽。當有一天,生活的塵土被拂去一角,痛苦外露,才是他們真正崩潰的時刻。

03 不是所有人都能和過去和解

李錢德勒始終不願與過去和解,不願與自己和解。即便他逃到了波士頓,依然不喜歡和人交流,不給自己任何重新開始的機會。

也許他以為,這個世界上能體會相同痛苦的人還有前妻,可是前妻的釋懷和新生活,成了他心底裡又一層悲涼,原來活在過去的人,只有自己。

重溫《海邊的曼徹斯特》,反思平凡生活中的愛與無奈

因為無心的過失,造成三個孩子死亡,這種自責感大概要伴隨他一生了,所以他不確定自己能否照顧好侄子。電影中有一幕,他問帕特里克要不要去看一眼喬的遺體,帕特里克猶豫片刻,說了句"走吧",意思是看一眼,而李理解成了"回去"。帕特里克已經開了車門準備下車,李卻啟動車子往前開,侄子差點發生意外。這時李情緒失控,和帕特里克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他只是太敏感了,生怕再一次給親人造成傷害。

有一天,當他夢囈的時候,死去的孩子出現了,他們責問李:"爸爸,你沒看到我們燒起來了嗎?"

重溫《海邊的曼徹斯特》,反思平凡生活中的愛與無奈

李突然驚醒,發現廚房的煤煙,終於黯然神傷。在把侄子的撫養權交給朋友時,帕特里克問他,"你為什麼不留下來?"李錢德勒沉思片刻,緩緩吐出幾個字:"I can't beat it."

重溫《海邊的曼徹斯特》,反思平凡生活中的愛與無奈

因為"我承受不了",所以必須離開,他從來沒停止責怪自己。以前因為愛交朋友,染上酗酒的毛病造成了悲劇,現在乾脆不和別人來往,他一直在用自己方式懲罰自己。

所以直到電影的結尾,他都沒能走出來,這不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但卻是一個好劇本,結尾真實地映射了一些人的心境。人們總被勸說"都過去了,看開一點",誰不想看開呢?可是有些傷害是無法治癒的。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他們只求擁有多一點的空間。

04 痛苦的根源無不是因為愛

如果說,這個悲傷的故事給整個電影帶來了"喪"的基調,那麼點睛之筆就是人物間的愛,沒有愛的痛苦是蒼白的。

影片細節中彰顯的愛,昇華了整個故事。首先是哥哥對弟弟的愛,李落魄後到波士頓找了個水管工的工作,寄居在只有一間臥室的地下室,喬質疑:“這根本算不上公寓,連傢俱都沒有。”李很生氣,讓哥哥滾出去。喬沒出聲,只是招呼兒子帕特里克:"Let's go."

重溫《海邊的曼徹斯特》,反思平凡生活中的愛與無奈

我以為他受不了李毫無理由的攻擊,準備放棄他了,沒想到他對著弟弟也說了句:"Let's go."轉瞬間就帶回一個沙發,高興地說:"這回就有傢俱了!"

哥哥對弟弟的愛是無限的包容,還有充分的信任。喬的遺囑是讓李做帕特里克的監護人,李非常吃驚,他不敢相信,哥哥怎麼敢把養育的重任交給他這樣有嚴重過失的人?

重溫《海邊的曼徹斯特》,反思平凡生活中的愛與無奈

因為喬瞭解他的自責,信任他的同時,也想讓他從監護過程中得到解脫。

而李對一切都失去興趣,卻對帕特里克十分關照。雖然自己不想承擔養育工作,卻堅決不把侄子交給他酗酒的母親。帕特里克去女友家玩兒,他就親自上門接,玩的晚了,就掐好時間再接一趟。為了給帕特里克製造跟女友單獨相處的機會,試著與女孩兒的母親尬聊拖延時間。最後離開曼徹斯特前,本來不再交際的李,破例懇求朋友收養侄子,把撫養的事安排得妥妥當當。

重溫《海邊的曼徹斯特》,反思平凡生活中的愛與無奈

李錢德勒對自己的孩子,又何嘗不是愛,有多愛,就有多痛苦。當他看到前妻的丈夫抱著剛出生的孩子時,他的眼神很複雜,那裡面夾著遺憾、失落和羨慕,可是他已經沒有重新成為父親的勇氣,他的愛再無法交付,所以對生活也徹底提不起興趣。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我們都曾陷入泥潭,跌得淺尚可抽離,深陷的人卻找不到自救的出口。李錢德勒的那句"I can't beat it",看似簡單,確是沉重悲痛下的輕聲嘶吼。

誰沒有默默舔舐過傷口,人各有排遣的方式,但生活總是要繼續。未來就像曼徹斯特那片大海,它蔚藍,能包容一切別離。

重溫《海邊的曼徹斯特》,反思平凡生活中的愛與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