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專業知識用來考試,85%的軟實力靠父母開發,怎樣才及格呢?

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依靠專業知識,85%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 ——戴爾▪卡耐基

15%的專業知識孩子們可以從學校裡讀書習得。85%的這些軟科學本領,有很大一部分則來自於父母的早期開發和教育。

所謂“軟科學”其實是借用計算機“軟件”的名稱而來的,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科學。它綜合運用各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的理論和方法,為現代社會中的各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教育問題提供優化的方案和決策。而孩子們通過科學的教育和培養,獲得的“軟實力”才是面對未來世界的綜合能力。

15%的專業知識用來考試,85%的軟實力靠父母開發,怎樣才及格呢?

現在的孩子,從小經過層層的考試磨鍊,那15%專業課程方面的訓練,已經有學校和老師層層把關。能夠順利升學的孩子,學業方面的能力應該都是可圈可點的。

但是,為什麼孩子在與其他同學和老師的相處中,總是問題頗多。父母像兩個“消防員”要不停幫孩子擺平事端;好好的孩子,一句話不對心意,瞬間就敢讓自己“香消玉殞”。這些,就是孩子“軟實力”的不足導致的。

更可氣的是:比如孩子特別努力,學業成績優異,在工作單位也是兢兢業業,但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足,面對領導或老闆時,不知如何彙報工作,如何表達工作意圖,導致上級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從而一次一次失去機會。這一點對孩子的整個一生都是巨大阻礙。想想我們身邊,是不是有很多工作出色、賣力、相當努力的孩子,因為表達能力的缺乏,吃了多少虧啊。

既然,85%的軟實力對孩子那麼重要,那麼父母能從哪些方面去引導孩子,從小培養他們的軟實力呢?培養多少能力才算及格?才可以有效保證專業知識的15%不會浪費呢?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我從來沒有上過這些課,沒有系統學習過這些“軟科學”。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這裡的關鍵問題,不是討論父母行不行,而是父母行不行,我們可能都沒的選擇。

學校的老師一個人管那麼多學生,不可能一對一教育到每一個孩子。老師有自己的升學考核要求,不可能為了你一個人,改變全班的教學思路。

老師們在非常辛苦的和孩子們一起在拼分數、拼升學,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該怎樣,努力協助學校和老師,去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那另外85%的工作。況且,孩子是我們生的,沒有人會比我們自己更關心孩子的前途,就憑著這一條,我們難道不該拼一拼嗎?

15%的專業知識用來考試,85%的軟實力靠父母開發,怎樣才及格呢?

說了那麼多,孩子“軟實力”的培養,主要還是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有效說話”這個能力,越早培養越好。

孩子1-3歲時,是最具有語言才能的時候。作為父母,如果充分利用孩子的這個最佳時段,開始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這對孩子的一生,將有巨大的幫助。

最關鍵的,就是教孩子學習一些正式的語言。儘量不要用非正式語言教孩子,否則孩子在學習中需要對語言進行再次分析、理解,會影響孩子對正式語言的學習。

父母或長輩儘量嘗試用正式的、通用的語言教孩子說話,比教孩子說一些詞語和不完整的句子更有效。比如:那些大人覺得很有趣的“囡囡話”:吃飯飯、睡覺覺、撒尿尿。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其實就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多陪著孩子,給孩子講有趣的故事,講孩子可以理解的短文。不要看孩子們那麼小,其實他們都是可以聽得懂的,而且能夠記得住,甚至可以複述一遍的,不信你可以大膽試一試。

正所謂: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顏之推

因為沒有很好的訓練,有的孩子4-5歲講話都不利索,有的十幾歲,吐字都不清晰。父母還不去幫他糾正,有時還覺得好笑、有趣。如果孩子不能正確的運用語言,就很難在將來的學習中保持正確的思考力、理解力。

2、“有效的與人相處”能力,作為群居的人類,必不可少。

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是“與人相處”。——羅斯福

現代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教育孩子跳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這一點,如果在孩子的幼年時就開始教育,效果也是非常的好。

自私是人的天性。當孩子表現出:愛打人、愛搶東西、愛逞強、執拗、總是愛說:不,的時候,是對孩子“有效交往”的能力進行訓練的好機會。可以講些故事、做做遊戲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在與別的孩子的相處中,學會與人為善、學會分享合作、學會禮讓、學會公平。讓孩子慢慢嚐到甜頭後,他就知道,有朋友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了。

過去的孩子,漫山遍野的亂跑,接觸的小孩子也多,不斷遊戲中,很多“潛規則”就制定出來了。和大家玩不到一起的孩子,往往都會自我反省,在遊戲中就學會了和平相處。現在的孩子,除了手機、電腦,還是很缺少玩伴的。於是學習“有效的與人相處”就變得更加重要起來了。

有的父母可能會反對。這個社會,都是充滿競爭、適者生存的。都分給別人了,孩子不就會吃虧了。

不要忘了,在我們父母那個年代,一切都比較匱乏,我們的上一代更是如此。時代不同了,那種為了溫飽而拼命的現象會少起來。追求過得更好,更幸福,將會成為這一代孩子的根本需求。

霸道、攻擊、沒有合作精神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是不受歡迎的。父母不可能保護孩子一生,當他走向社會,如果除了學校裡的專業知識,其他都不懂、都不會,能有好的前途嗎?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嗎?不懂“有效交往”,孩子是不是會更沒有安全感?這些困擾才會真的會影響孩子一生。

3、“自控能力”是孩子成功的基本能力。

父母可以試試用“延遲滿足法”。這是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做過的一個“棉花糖實驗”。在很多孩子面前放上棉花糖,並告知他們:你可以現在就吃,但是如果15分鐘後再吃,就給你吃兩塊。18年後追蹤發現,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青春期的表現更加出色。

我用這個方法測試過我的孩子和隔壁的孩子,他們差不多大,一起在玩遊戲時,我就想試試這個實驗的真假。結果確實如此。等待更長世間的那個孩子,後來的學習中也非常有自控力,讀書更加專注。而另外一個,學習比較急躁,因為一兩次失敗,就早早繳械投降,放棄了繼續讀書的機會。那個孩子雖然小小年紀就去工作了,但是工作的能力似乎也不是很令人滿意。

這個實驗,父母只要和孩子商量著做,很快就會發現,孩子們的自控力完全是可以培養的。當孩子們能夠放下自己的執念,學會轉換環境和意念,他們的滿足,真的可以延遲很長時間。

4、“有效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近代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認為:2-7歲的孩子已經處於半邏輯思維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表象的邏輯思維能力。

這個時候,鍛鍊邏輯思維最好的辦法,出了閱讀和遊戲,就是“做家務”。比如孩子收納自己的玩具、書桌等。可以進行簡單的分類、整理。拿幾個玩具,玩好了自己收拾,收拾好了,才可以繼續去拿別的玩具。這個過程,看著沒啥,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後,父母會在孩子上學以後,看到一個嶄新的孩子。

書桌凌亂到放不下一本書,也不知道整理的孩子,想要取得好成績,就得等著老天爺眷顧了。自己的內務都搞不清楚,他的邏輯思維絕對難以清晰、有效。

5、“受挫能力”是“活下去”的根本保證。

拍打生命之舟的狂風對誰都不會手下留情。3-6歲,孩子開始大量與人交往。離開父母、親人的時間變得越來越久。各種風吹浪打,就需要這個小小的生命,自己為自己導航了。

“活下去”就必須忍得苦中苦,去面對一切的困難和不如意。這段時間,父母可以有意的讓孩子經歷一些挫折,不要碰到困難就幫他。在孩子解決不了時,父母一定要站在他的身邊,不要讓孩子過分焦慮,我們的目的是教會孩子勇敢面對,而不是置之不理。一定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受挫訓練,不要太用力,而把孩子的信心毀了。

15%的專業知識用來考試,85%的軟實力靠父母開發,怎樣才及格呢?

看上去,是不容易。父母的教育,是幫助孩子達到及格還是滿分,就看我們配合的好壞和持之以恆的毅力了。

不要總想著,國外的孩子似乎沒有那麼多壓力,他們的父母也沒有那麼難做。其實,未必。看人挑擔不吃力,人人有本難唸的經。

既然已經生了他,就不要抱怨,不要責怪體制,因為我們已經是其中的人,孩子掙脫不了,你更等不起。既然不想沉淪,我們就該好好研究一下,及早在家庭教育中,在孩子年幼時,就把不足的地方好好補充起來,幫助孩子去面對變化多端的世界,幫助孩子去闖蕩更寬廣的天地。

猶太教育學家施拉特說:一個東西如果不使用,就難以評價它的作用。同樣,如果不教給孩子他們很快就能學會的東西,那麼,他們的潛能就得不到開發。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更為愚蠢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