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一句比喻句被批庸俗,不宜出現在課本上,有無道理

文·段宏剛

作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文學大家,朱自清(1898年——1948年)先生的文學創作,以散文上的成就最高,同時他還是一位實力派詩人,1919年“新文學運動”伊始,他最早是以詩人的身份走進文壇,用清新明快、婉轉綿長的詩歌,肩負起了新文學運動時期新詩探索的使命,把他看作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主要拓荒者,毫不為過,他在文學史上的貢獻,理應受到尊重。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散文創作中,朱自清一方面能堅守詩人的本色,用一顆童心審視身邊的萬事萬物,同時,他還能把江南水鄉那種山明水秀、溫和細膩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字裡行間,又能把自己的即時感悟捕捉進來,然後通過多樣化的修辭手法,以及細膩傳神的筆觸呈現出來,最終形成了娓娓道來、情景交融,極具有畫面感的散文特色。

《荷塘月色》中一句比喻句被批庸俗,不宜出現在課本上,有無道理

朱自清雕像

品讀他的散文,完全是一大享受。如,《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匆匆》等美文,是最能體現他的散文風格的名篇。他的散文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具有工筆畫特質”,是再恰當不過的褒獎。

《荷塘月色》是一篇即興抒情感懷的散文,創作於1927年7月,大約1300餘字。

作者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寫到: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交代了他去荷塘欣賞月色的緣由。緊接著,以白描的方式,描述了去荷塘的路上很安靜,而他的內心依然很躁動,突出了動與靜的對比。

從文章中段開始,作者以濃墨重彩來渲染眼睛看到的“荷塘月色”,通過一系列擬人化的比喻,以及大量疊字的運用,勾勒出了荷葉、荷花風姿卓越的秀美姿態,把讀者帶進了一個美不勝收的畫境。

《荷塘月色》中一句比喻句被批庸俗,不宜出現在課本上,有無道理

《背影》插圖

讀者似乎能從這些傳神的文字描述中,聞到荷花的縷縷清香,看到荷葉的搖曳舒展,聽到池水的微波呢喃,觸到晚風的柔和清爽,瞬間滋生一種超脫煩惱,身臨其境在良辰美景的好心情,這就是這篇散文的成功之處。

然而,這樣一篇堪稱經典範本的散文,卻被不少作家、學者批評過,最有代表性的要數著名詩人余光中(1928年——2017年)先生的批評聲。

余光中曾在上世紀60年代寫過《論朱自清的散文》一文,給《荷塘月色》挑出了兩個毛病。

一是指出《荷塘月色》第四段堆砌的比喻句過多,比喻的不夠恰當,語言不夠精闢。

第四段如下:

《荷塘月色》中一句比喻句被批庸俗,不宜出現在課本上,有無道理

荷花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兒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二是指出這些比喻句淺顯直白,缺乏應有的含蓄美和凝練美。

很顯然,余光中先生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他用幾十年後的標準去衡量幾十年前的成果,分明是有失公平的。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是在“新文化運動”發起之後不久寫的,余光中的評論文章整整比《荷塘月色》晚了30多年。

《荷塘月色》中一句比喻句被批庸俗,不宜出現在課本上,有無道理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上世紀20年代的文學語言剛剛告別文言文不久,所有作家在文學創作中,都嘗試著運用白話文來寫作,對白話文的理解程度和寫作技巧肯定不夠高明,就像一個5歲的小孩,他正在成長的路上,力氣肯定比不過已經長大成人的25歲的小夥子。

朱自清依靠自己的文學天賦和寫作才華,寫出這樣的美文,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怎麼能吹毛求疵地指責語言不夠精闢呢?

這200多字的段落裡,朱自清接連用了五個比喻。

將擺動的荷葉比作舞女的裙。

將荷葉之間點綴的白花相繼比作明珠、星星、出浴美人。

將荷塘上空的清香比作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將荷葉與荷花之間的顫動比作閃電。

將清風吹動荷葉的樣子比作一道碧綠的波痕。

《荷塘月色》中一句比喻句被批庸俗,不宜出現在課本上,有無道理

荷花

朱自清採用了通感的方式,將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寫得委婉含蓄,朦朧絕美,沒有比這些描述更恰當的語言了。

況且,朱自清深諳韻律的作用,通過大量疊字的運用,將韻律美和節奏美渲染得有聲有色,怎麼能說這些語言不夠凝練和含蓄呢?即使比起當代的散文語言,這段敘述同樣很有優勢,不可替代。

因此說,余光中先生的批評,是站不住腳的。

然而,目前對《荷塘月色》爭議最大的,就是第四段有這樣一句話: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這句話本是比喻荷葉之間點綴著的白花,在晚風的吹拂下,若隱若現,婀娜多姿,羞答答的,宛如出浴的美人。

單純從文學修辭手法來看,這句比喻十分恰當,並沒有什麼不妥。

《荷塘月色》中一句比喻句被批庸俗,不宜出現在課本上,有無道理

出浴的美人

但不少家長看到這個比喻句後,心裡不自在了,認為這個比喻句庸俗不堪,會讓學生想入非非,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畢竟,現在的孩子相當早熟,想象力豐富,讀到這句話,難免產生歪心思。

以家長之心度小孩之腹,這是何等的齷齪。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的天性是單純的,明明沒有想得那麼遠,一些家長就一驚一乍,想當然地替孩子去做主,這樣的家長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嗎?

讓孩子們學習《荷塘月色》的目的,不僅僅是欣賞文章中優美的句子,更是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打破孩子們的固化思維,開啟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導他們學習如何在散文中營造意境,熟練地駕馭文字凝注自己的人格理想,實現“文如其人”的大境界。

如果僅僅停留在表面做文章,對文字吹毛求疵,是學習的失敗,也是教育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