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疫肆虐,為這些華人地區的管治者點贊


不足兩個月,發端於中國中部城市武漢的新冠肺炎瘟疫便颶風般橫掃全球。截至3月10日,世衛組織(WHO)公佈,全球已有101個國家與地區發生此類疫情。而作為風暴中心的我們,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卓絕的抗“疫”之戰,目前形勢終於開始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全國除疫源中心武漢每天尚有數十例新增確診病例外,其餘省市均已實現連續多日零增長。


瘟疫肆虐下,第一波病毒最為兇猛,所及之處,人員損失慘重,許多家庭甚至慘遭滅門。按照病毒流行的規律,隨著時間推移,其毒性呈逐漸減弱之勢。越是最早中招者,就越容易被病毒擊倒。加上事發突然,平常業已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官僚主義作風推波助瀾,導致疫情被瞞報50天(第一例病人是12月1日發現,至鍾南山1月20日公佈‘人傳人’消息),終於一發不可收拾釀成災難性後果。當疫情開始緩和後,驚恐未定的人們稍稍靜下心來。於是開始拷問:自2003年SARS後,我們花重金打造的傳染病直報系統為何此次徹底失靈?這一幕,不禁讓人想起二戰前的法國,為了防禦德國的侵略。1929年至1935年,法方斥巨資在其東北邊境構築了極為堅固的馬奇諾防線。但不幸的是,1940年,狡猾的德軍從背後發起攻擊,致使馬奇諾防線瞬間失去其應有的屏障作用。
雖然疫情即將告一段落,但我覺得沒必要大張旗鼓地加以慶祝。畢竟,只有通過比較,才能認識自己的不足,以便日後吸取經驗教訓,不斷加以改進,從而避免悲劇進一步重演。
此次瘟疫波及的地方,尤其是同為華人圈的一些地區,如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新加坡,他們的表現非常優秀,很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截至3月10日24時,新加坡確診病例166人,臺灣48人,香港120人,澳門10人。相對於中國大陸,這些地區的疫情非常輕,甚至根本沒有擾亂社會的正常秩序。曾記得一個月前,我們還在嘲笑新加坡的佛系抗疫,擔心這個彈丸小國會恐會遭瘟疫滅門。隨著時間推移,直至眼下,新加坡的管治者交出了一份令世人嘖嘖稱讚的答卷。新加坡堪稱全球抗疫典範,甚至被世衛組織的譚書記提議為各國最值得效仿的抗疫模式。他們不用封城、封村、封戶,社會秩序井然。工廠開工依舊,學校也不停課,甚至專家倡議國民不必戴口罩。看似“懶散”,實則未必,因為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極為嚴謹的科學防疫基礎之上的。這些疫情較輕的地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民主社會,對疫情反應極為神速,信息絕對公開透明,專業化程度高得令人咋舌。正是這樣一整套看似為防疫“量身定製”的鎧甲,才不至於當瘟疫來襲時全社會亂成一鍋粥,也不至於學舉國體制一刀切地讓整個社會完全停擺、進而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上述幾個地區均在1月2日(前後相差不足兩天)左右拉響了疫情防控警報,於是迅速嚴陣以待,壓根兒就不給病毒太多機會可乘。而在17年前的SARS期間,香港與臺灣均是疫情重災區。尤其香港,曾以染病1775人,死亡300人的慘重代價才將病毒制服。它們汲取了血的教訓,真正做到了“吃一塹、長一智”。
這些華人地區之所以能在此次瘟疫肆虐之下相安無事,蓋因其出類拔萃的社會治理模式使然。對於過往的悲劇,他們沒有健忘,而是痛定思痛,查漏補缺,儘可能地打造出一道抗擊病毒的銅牆鐵壁。當疫情發生時,讓人們免於恐懼與傷害。

肺疫肆虐,為這些華人地區的管治者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